论文题目: 非均衡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的有关模型及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作者: 黄立
导师: 李一智
关键词: 非均衡,经济增长,宏观调控,模型应用
文献来源: 中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中国经济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并存,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举世瞩目,从而也为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全新的课题。特别是1993年我国经济运行进入“红灯区”,1996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促使我们对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初步探讨非均衡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的有关模型及应用研究方面的几个问题。 一般认为,经济总量增长的背后是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已不完全由国家投资所推动,而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所拉动,获得一定自主权的生产者开始在利润动机的驱动下努力增加对与消费需求有关的投资,使许多短缺消费品的生产迅速扩大,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反映经济增长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或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政府行政职能同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分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中央政府从计划的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逐渐变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政府对资源的配置逐渐让位于市场配置,从而政府推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也就逐渐让位于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企业推动模式。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动和宏观调控的方式与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发达国家什么阶段?经济结构如何优化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政府调控如何进行才能使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和谐发展?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从市场经济中经济增长与调控理论的起源出发,对非均衡经济系统的经济增长和调控方面的几个问题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并利用这些原理设计了一些典型调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分7章,所做的主要创新工作如下: 第2章从经济增长理论起源出发归纳和总结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自然平衡理论,凯恩斯及后凯恩斯时代对经济调控的理论,并进一步讨论了经
论文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背景
1.1.1 1993 年我国经济运行进入“红灯区”
1.1.2 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1.1.3 成功的“软着陆”对宏观调控的启示与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主题
1.2.1 相关研究综述
1.2.2 研究主题
1.3 分析方法与本文结构
第2章 经济增长与控制研究理论文献综述
2.1 经济增长理论起源分析
2.2 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自然平衡理论
2.3 凯恩斯与后凯恩斯时代对经济调控的理论
2.3.1 凯恩斯的经济宏观调控的理论
2.3.2 后凯恩斯时代对经济调控的理论
2.4 经济增长与经济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
2.5 小结
第3章 体制变迁与经济增长及国际比较
3.1 经济增长与体制变迁
3.1.1 增长速度及其阶段性比较
3.1.2 产业构成及其增长速度
3.1.3 体制变迁
3.2 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3.2.1 基于差分的数学比较模型
3.2.2 经济增长速度的国际比较
3.2.3 中国经济与美国、日本、德国的经济总量比较
3.2.4 中国经济与美国、日本、德国的经济个量比较
3.2.5 结论
3.3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和人口投资的经济增长调控模型
第4章 政府行为、人力资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及调控
4.1 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及调控
4.1.1 政府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及调控
4.1.2 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及调控
4.1.3 收入分配政策与经济增长及调控
4.1.4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及调控
4.1.5 货币政策及调控
4.2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调控
4.2.1 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4.2.2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政策
4.3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调控
4.3.1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4.3.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模型
4.3.3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调控
第5章 最优控制原理与宏观调控最优路径分析
5.1 最优控制原理概述
5.1.1 变分法介绍
5.1.2 由变分法解最优控制
5.1.3 庞特里雅金极小值原理
5.1.4 动态规划模型的最优控制
5.2 国民经济指数增长时的宏观调控策略
5.2.1 比例政策
5.2.2 导数政策
5.2.3 积分政策
5.3 宏观调控最优路径分析
5.3.1 通胀与增长的关系
5.3.2 失业、GDP与通胀之间的路径关系
5.3.3 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3.4 实证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非均衡经济系统的调控
6.1 经济杠杆在政府调控中的运用
6.1.1 调节总量的经济杠杆与调节个量的经济杠杆
6.1.2 政府调节的经济杠杆与市场操纵的经济杠杆
6.1.3 政府调节总量经济杠杆,市场操纵个量经济杠杆
6.2 非均衡宏观市场的调控机制
6.2.1 非均衡宏观市场的调控及模型
6.2.2 宏观单一市场的调控机制
6.3 非均衡经济的最优控制
6.4 非均衡宏观调控实证分析
6.4.1 改制前我国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测算及最优控制
6.4.2 改革后我国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测算及最优控制
6.5 小结
第7章 结语、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经济发展阶段选择
7.1.1 人均 GDP与经济发展阶段的选择
7.1.2 结构指标分析与经济发展阶段选择
7.1.3 城市化水平与发展阶段选择
7.2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7.3 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选择
7.3.1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7.3.2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注重人力资本积累
7.3.3 增加科技投入,掌控核心技术
7.3.4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强产业政策调控
7.3.5 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全面发展
7.4 本文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4.1 本文主要创新点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发布时间: 2006-11-27
参考文献
- [1].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 吴玉鸣.华东师范大学2004
- [2].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互动影响研究[D]. 孟祥云.天津大学2004
- [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在关联与影响的经济计量分析[D]. 云航.吉林大学2006
- [4].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 李富强.吉林大学2006
- [5].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 孙力军.复旦大学2007
- [6].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D]. 熊俊.四川大学2006
- [7].中国经济增长动因的实证分析[D]. 梁宗经.华东师范大学2008
- [8].经济增长质量:一种理论解释及中国的实证分析[D]. 钞小静.西北大学2009
- [9].迈向市场经济中的中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D]. 陈国銮.福建师范大学2004
- [10].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问题研究[D]. 陈桢.西南财经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D]. 刘家义.西南财经大学2000
- [2].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D]. 王云川.四川大学2002
- [3].转型期中的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研究——从韩国实践中得到的启示[D]. 姜贤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 [4].国家宏观调控演变[D]. 刘振彪.厦门大学2002
- [5].体制转轨中的宏观经济调控研究[D]. 匡家在.中共中央党校2005
- [6].我国宏观经济变量周期性波动的动态模型与计量分析[D]. 张海燕.吉林大学2006
- [7].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比较研究[D]. 赵雪莲.新疆大学2006
- [8].宏观经济预测系统集成建模方法与定性仿真研究[D]. 曹筠.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 [9].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基本框架大思路[D]. 李从国.中共中央党校1994
- [10].宏观调控绩效研究导论[D]. 杨秋宝.中共中央党校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