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1世纪全球粮食的安全保障问题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难题之一,不仅是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治问题,更是关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对于粮食生产来说,生产力是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构建多目标协调的农田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的根本切入点,所以,研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分析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格局特征,对探索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模式、解决该区人口-耕地-粮食尖锐矛盾及全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更有助于采取和制定系列的农业政策措施,优化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业发展得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重统一,为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波动理论为指导,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理论的进行了探讨,以河北省雄县为研究实例,从分析雄县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入手,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分析研究区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制约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构建了较全面的、层次清晰、数据较易获取的以河北省雄县为例的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用特尔菲和AHP方法将评价体系设定为4层(目标层、综合层、项目层、指标层)17个指标,确定了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和波动指数计算的评价方法,使用当前指标及标准化数据对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分别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评价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结合历年统计资料及实地调查数据,从雄县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通过多年的变化探寻影响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制约因子,同时也为评价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2)通过对研究区历年粮食产量总体波动水平和特征变化分析,得出雄县粮食人均生产总量一直处于河北省及全国总体平均消费水平之上,但是历年来产量的变化波动幅度较大,并非处于平稳上升的发展之中。(3)研建了评价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指标体系,用特尔菲和层次分析理论解决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指标的权重问题,有效且实用,优于完全凭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定性分析,结果得出社会经济因素的权重大于自然因素的权重。(4)评价以时间序列为单位的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趋势,总体上是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发展的;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4-1986年,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差;第二阶段,1987-1997年,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趋于稳定,其稳定性一般;第三阶段,1998-2005年,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较好。第一到第二阶段从不稳定到相对稳定的趋势较为缓和,而第二到第三阶段从一般稳定到稳定的趋势较为明显。(5)评价以空间各乡镇为单位的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整体上是从西南到东北方向稳定性依次下降的。从各个乡镇的稳定性来看,共划分为三个级别:雄州镇、朱各庄乡和龙湾乡三个乡镇的API十年间波动指数变幅很小,基本上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划分在第一级中;昝岗镇、张岗乡和大营乡三个乡镇的API波动指数变化不大,但是总体趋势上处于逐渐稳定,划分在第二级别;而双堂乡、米北乡和北沙乡的API波动指数变幅均较大,处于较其它六个乡镇的亚稳定状态,划分为第三级别中。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河北省雄县论文; 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稳定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