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储安平
曹婷蔺奔奔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中图分类号:G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内容摘要:储安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一个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有过成功尝试的独立报人。“五四”之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中国产生了一大批自由主义思想者,储安平即是其中之一。相对于胡适等第一代自由主义者来说,储安平自觉地承续了前辈自由主义者的“文人论政”传统,同前辈胡适和张季鸾相比,储安平及同时期的其他知识分子对政治更感兴趣。本文力图在我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的宏观背景之下,以新闻学的视角来具体论述、探讨储安平一生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以及人生轨迹,以期可以为丰富储安平研究做出些许贡献。毋庸置疑,其对于现如今的媒介发展已然存在着比较现实的历史镜鉴意义。
关键词:储安平新闻思想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一、概述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
从19世纪下半叶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传统士大夫逐渐演变成近代知识分子。中西文化的对撞,造就了一代新的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有儒家群而不党、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同时又接受了自由、平等、博爱、宪政、人权等西方文明理念,因此,近代知识分子是不同于前辈的新生代。
而上个世纪40年代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一个繁盛时期。当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政治热情高涨,他们的政治参与基本可划分为两大类型:其一,以组织党派的形式参与政治的实际运作,如民盟的成立;其二,以民间精英的身份通过大众传媒介入政治生活,如《观察》的创办。《观察》曾被认为是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最后一次悲壮的回光返照”中的一面旗帜,充分体现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虽已成为过去但不应被遗忘。它的主办者储安平亦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位值得书写的独立报人。
二、言论参预政治的实践
储安平是一个典型的书生,他一方面有着儒家群而不党、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同时又深受自由、平等、博爱、宪政、人权等西方文明理念的熏陶。作为“新月派”的后起之秀,他在文学上深有建树,小说集《说谎者》,散文集《给弟弟们的信》在当时都颇有影响。
储氏又是一个很特别的书生,他不安于将精力全部贡献在文字上,他还要论政,这从他1931年10月编过的一册《中日问题各家论见》中便见端倪。1935年储安平考入伦敦大学政治系,师从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拉斯教授,自此,具有浓厚英式色彩的自由主义之火便点亮了他的一生。
储安平的新闻生涯主要集中在他1945-1948年间创办的《客观》与《观察》两本杂志上,这一段时间也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由主义新闻观。由于深受英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储安平期望在中国舆论亦能影响政治的实际运作。但是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下,他的追求可谓是极不合时宜的。
储安平执着追求言论“干政”之梦,体现在实践上,是他主编《客观》、主办《观察》以及1957年筹划《光明日报》改版;体现在理论上,则是他形成了一套英式色彩浓厚的自由主义新闻观。
他这一新闻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划分“政治的自由”和“社会的自由”,并强调人民政治意义的言论自由。储氏认为当时中国民众所享有的自由,大致可以划分为“政治的自由”和“社会的自由”。在对人身自由、言论自由、职业自由、集会结社的自由逐一进行分析后,他的结论为“大体言之,在中国人民的行为及一般生活中,凡涉及政治的,处处受到限制;只要与‘政治’无关,极尽自由。”如在言论自由方面,他举例道:“对于那些随便揭发他人的秘密,破坏他们名誉,刊载荒诞离奇不合人情的文字的报纸或印刷物,它们在社会道德上所发生的影响,政府常漠然视之,但一个报纸或印刷物,若发表了在思想上有‘问题’的文章,则该报纸及印刷物之编辑人、发行人及该文之著作人,俱将遭受不可抗拒的压迫、威胁或制裁。”对于“政治的自由”过少而“社会的自由”太多这一状况,储安平认为:’人民若无政治的自由,则民意不得申,民意不申,则国家的政治即失去了根,同时国家亦不能发挥其潜在的活动。在另一方面,人民的自由若不受限制,则一部分人行使无限制的自由,势必另有一部分人因被其侵犯而伤失其自由”;因此应该学习英国——人民所享有的自由“应大者大之,应小者小之”。
体现储氏新闻观的另一方面,是突出中产阶级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建立民主国家及健全舆论中的作用。储安平撰写“客观一周”的专栏时即明确提出这一观点。在《民主》一文中,由于认为一般人民能饱衣能暖之后,才知道什么叫“意见”以及进而希望他们表示意见,他指出:“要实行民主应先使人民能自由言论。中国目前第一步应使知识分子能充分自由地表达其意见。其次再要求一般人民有自由表达其意见的能力。”关于建立民主国家与健全舆论,储安平更多地寄望于中产阶级尤其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在《中产阶级与自由分子》一文中表示:“为了达到造成一个民主的中国的目的,我们应当用种种方法鼓励中国的中场阶级抬头,成为民主政治的干部。其中特别对于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及著作家等,应鼓励他们出面说话,建立一个为民主国家所不可缺少的健全的舆论。”至于如何促使当时知识分子能出来领导舆论,他在《自由》一文中强调做到以下两点最为切要:第一,“要使人民有言论之自由,须先能切实保证人民有合法的人身自由。”第二,“言论自由包括公共场所演说的自由,出版报纸及刊物的自由,采访新闻及拍发电报的自由,私人通信的自由,印刷著作物的自由,演戏的自由。凡上种种,俱不受官方或半官方之任何公开的或不公开的限制,干涉,压迫及威胁。行使上述种种自由权利之时,如有触犯法律之处,政府得依法于事后追惩之。”
储安平的新闻观充满了乌托邦的色彩,他将他的一腔热血倾注于《客观》与《观察》两本刊物上,企图由此推进中国的民主自由进程,然而脱离现实的理想终成空谈,他很快离开了《客观》,《观察》作为最后一份同人刊物也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三、后记
储氏的一生都在追逐自由,他渴望能用新闻的自由唤醒政治上的自由,然而他所追求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存在的。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2]谢泳:《储安平:一条河流般的忧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3]诒和:《最后的贵族》,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