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外成像型反舰导弹对抗红外干扰的仿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付健,赵建辉,李帆,张馗[1](2021)在《基于水幕的舰船红外干扰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红外成像反舰导弹的干扰策略如热焰弹和烟雾等已经不能很好地应对新型红外成像反舰导弹的威胁,针对该问题,设计一种在舰船表面不同分区施加水幕来对抗红外成像反舰导弹的策略,采用建模仿真的方式开展了水幕对红外成像导引头干扰效果的研究。建立综合考虑海天背景的舰船红外辐射仿真模型,结合典型图像识别算法,分析制定了不同的水幕施加策略,利用仿真模型研究在一定距离不同策略下红外成像导引头对目标识别的成功率;根据识别结果和算法原理对水幕施加策略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分区水幕施加策略可使导引头对目标的识别成功率下降约60%。最后通过在现实场景中搭建的降温缩比试验装置验证了水幕的降温效果。
白爽,卫鑫[2](2020)在《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制导反舰导弹干扰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水面舰艇反导作战中,雷达/红外成像制导反舰导弹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这一实际问题,从分析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制导的制导原理入手,研究了舷外有源干扰与烟幕干扰协同干扰的对抗方法。建模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合理实施舷外有源干扰与烟幕干扰可以对雷达/红外成像制导反舰导弹进行有效干扰。研究结果可以为相关电子干扰作战使用提供参考。
叶宗民[3](2019)在《红外成像制导反舰导弹对抗实施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外成像器件和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红外成像制导武器的迅速发展。红外成像制导反舰导弹已成为各国海军的主要作战武器之一。红外成像制导反舰导弹对海军作战舰船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导弹制导原理及攻击方式着手,研究了对抗设备的性能、特点及其对抗措施。通过分析导弹的工作模式和光电对抗设备的基本原理,初步探讨了对抗红外成像制导的反舰导弹的实施方案,为红外成像制导武器的使用和舰船对抗红外成像制导导弹提供了技术支撑。
李化涛[4](2019)在《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外空空导弹作为实施精确打击和夺取制空权的关键性武器,对其作战效能要求越来越高。快速准确的评估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分析影响作战效能变化的各个因素,为红外空空导弹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本文以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评估为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构建了基于OODA的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灰色评估模型。该模型引入OODA环理论,对红外空空导弹作战过程进行模块化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的权值;采用基于端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理论来对专家团评估信息进行灰色聚类,通过算例分析来验证评估模型的正确性。其次,提出了战场形态下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模型。为了使红外空空导弹的作战效能评估更贴近实战,该模型在传统ADC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飞行员能力素质系数、战场对抗环境系数、红外干扰、敌机作战效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ADC模型中的能力矩阵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评估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再次,提出了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评估模型。为了能够确切掌握红外空空导弹自身性能参数对作战效能的影响,该模型着重评估了红外空空导弹自身对作战效能有显着影响的指标。评估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进行组合赋权,并联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作战效能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对以上评估模型分别进行了总结,并对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评估的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闫晓珂,荀杨[5](2018)在《面源红外诱饵对红外成像反舰导弹干扰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舰载面源红外干扰效果评估是面源红外干扰技术研究和面源战术使用研究的重要环节。论文从成像制导系统的原理入手,提出了基于外场试验与内场仿真相结合的面源型红外诱饵对红外成像制导导弹干扰效果评估方法,给出了信噪比等干扰效果评价指标。基于导引头信息处理系统的可重构性,仿真模拟典型红外成像反舰导弹图像处理算法评定干扰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完成面源型红外诱饵对红外成像反舰导弹干扰效果的定量评估,在试验鉴定及其战术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刘振兴[6](2017)在《反舰导弹红外复合制导电子干扰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干扰对抗反舰导弹的工作原理及方法,在分析红外复合制导反舰导弹作战使用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描述电子干扰对反舰导弹干扰能力。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对电子干扰对抗红外复合制导进行评估,给出的相关结论对提高电子干扰对抗反舰导弹作战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杨兴宝,刘振兴[7](2017)在《反舰导弹对抗无源复合干扰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首先分析了反舰导弹面临的无源复合干扰的工作原理,研究了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制导反舰导弹对抗无源复合干扰的作战使用方法,并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描述反舰导弹抗干扰能力。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对反舰导弹对抗无源复合干扰进行了评估,并给出了相关结论。
张朴,吴建萍[8](2017)在《面源红外弹干扰效能评估及使用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面源型红外诱饵已经发展成为对抗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评估舰载面源红外干扰弹干扰效能,分析了典型红外成像制导导引头跟踪算法和面源红外干扰弹干扰模型,建立了蒙特卡洛仿真平台,对寻优结果及面源弹作战使用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目前面源干扰弹能够有较好干扰效果的作战使用寻优算法。
范晋祥,柴娟芳[9](2016)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的攻防对抗仿真技术研究综述》文中指出近年来,精确制导系统所面临的目标、环境、任务使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包括红外成像末制导系统在内的弹载精确末制导系统,面临着战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和目标特性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目标识别和抗干扰难题。由于复杂作战环境下的强抗干扰能力是对新装备和发展的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的一项重要要求,对于导引头设计者而言,必须在覆盖宽泛的作战场景和目标及干扰特征条件下全面地验证其信号处理和抗干扰算法,对于导弹使用方而言,必须对复杂战场环境下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的交战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手段,能够逼真地模拟复杂战场环境和红外成像制导导弹及其交互作用的攻防对抗仿真系统就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手段。本文分析了复杂战场环境和目标特性的不确定性给精确制导系统所带来的挑战,分析了复杂战场环境下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的攻防对抗仿真需求,并介绍了国外发展的典型的复杂战场环境下红外成像制导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系统。
胡鹏[10](2015)在《雷达/红外复合导引头协同抗干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多模复合制导是现代导引头的发展方向。利用雷达传感器测得的精确距离数据和红外传感器测得的精确角度数据进行融合能够大幅度提高导引头的制导精度,红外成像传感器又比点源型传感器具备更好的目标识别能力;雷达与红外在电磁频谱上相距较远,同时对雷达和红外传感器进行干扰难度非常大。因此,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制导成为反舰导弹的首选末制导方式,本文针对反舰导弹跟踪舰船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干扰,对雷达和红外成像观测数据进行融合研究来达到协同抗干扰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反舰导弹雷达/红外复合导引头面临的干扰进行分析,从干扰原理、干扰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针对雷达/红外复合导引头信息融合技术进行研究,对信息融合的分类、流程以及算法进行详细论述,设计出利用分布式结构对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导引头的特征层数据进行融合的方案,通过仿真比较得出了信息融合的最优算法,即利用修正的K近邻域航迹关联算法对局部航迹进行关联,利用协方差加权航迹融合算法进行航迹融合;最后,提出了一种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导引头协同抗干扰算法,即航迹关联后,利用目标状态残差信息进行统计判断来检测干扰,利用局部航迹质量评价来判断受扰传感器,通过重新建立局部航迹并重新进行关联和融合来对抗跟踪过程中出现的干扰。本文利用MATLAB仿真的方法对所研究的抗干扰技术进行验证。通过在复合导引头对舰船跟踪过程中的不同时刻分别加入面源型红外干扰和弦外有源电磁干扰,对本文所研究抗干扰策略进行有效性验证。仿真结果显示,将雷达和红外传感器的探测点迹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局部航迹跟踪,然后对雷达航迹和红外航迹进行关联,通过检验关联航迹能够及时检测到干扰,比较雷达航迹和红外航迹的质量可以准确判定受扰传感器,通过隔离受扰传感器并重新建立局部航迹,然后重新进行关联和融合以实现协同抗干扰。对多次仿真结果进行统计,该算法可使反舰导弹在干扰背景下的命中率达到95%以上。通过仿真分析可知,本文提出的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导引头协同抗干扰算法对反舰导弹跟踪舰船过程中遭遇的多种电磁及红外干扰具有对抗能力。该技术是在雷达与红外局部航迹关联后进行干扰检测,只要关联的雷达航迹和红外航迹偏差超过干扰检测统计量的阈值,就可判定复合导引头受到干扰,因此对多种电磁及红外干扰具有适应能力。
二、红外成像型反舰导弹对抗红外干扰的仿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成像型反舰导弹对抗红外干扰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制导反舰导弹干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复合制导信息融合分析 |
2 干扰方法 |
2.1 舷外有源干扰 |
2.2 烟幕干扰 |
2.3 单一干扰效果分析 |
2.4 协同干扰 |
3 仿真模型 |
3.1 导弹运动模型 |
3.2 导弹过载模型 |
3.3 舷外有源诱饵能量模型 |
3.4 舰艇溢出判断模型 |
4 仿真分析 |
5 结束语 |
(3)红外成像制导反舰导弹对抗实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红外成像制导干扰技术 |
2 干扰方案设计 |
2.1 单一设备干扰方法 |
2.1.1 遮蔽式干扰设备实施方案 |
第一,导引头捕获目标前的搜索阶段。 |
第二,导引头捕获目标后的跟踪阶段。 |
2.1.2 欺骗式干扰设备实施方案 |
第一,导引头捕获目标前的搜索阶段。 |
第二,导引头捕获目标后的跟踪阶段。 |
2.1.3 压制式干扰设备实施方案 |
2.2 遮蔽欺骗配合干扰方法 |
3 结论 |
(4)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红外型空空导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作战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武器系统效能及效能评估的基本概念 |
2.1 效能的基本概念 |
2.2.1 效能的定义 |
2.2.2 单项效能 |
2.2.3 系统效能 |
2.2.4 作战效能 |
2.2.5 系统效能与作战效能的比较分析 |
2.2 武器系统效能指标的基本概念 |
2.2.1 武器系统效能指标的定义 |
2.2.2 武器系统效能指标的特点 |
2.2.3 武器系统效能指标的选取原则 |
2.2.4 武器系统效能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2.3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基本概念 |
2.3.1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定义 |
2.3.2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基础 |
2.3.3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原则 |
2.3.4 武器系统的效能评估方法 |
2.3.5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OODA的红外空空导弹系统作战效能灰色评估 |
3.1 引言 |
3.2 红外空空导弹系统作战效能指标体系 |
3.2.1 基于OODA的红外空空导弹系统作战流程分析 |
3.2.2 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指标分析 |
3.3 红外空空导弹系统作战模型构建 |
3.3.1 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 |
3.3.2 构建灰色聚类模型 |
3.3.2.1 评价样本矩阵的确定 |
3.3.2.2 确定评价灰类 |
3.3.2.3 确定灰色聚类权向量矩阵 |
3.3.2.4 进行综合评估 |
3.4 实例分析 |
3.4.1 态势感知能力灰色聚类评估值 |
3.4.2 控制决策能力灰色聚类评估值 |
3.4.3 火力打击能力灰色聚类评估值 |
3.4.4 电子战能力灰色聚类评估值 |
3.4.5 红外空空导弹系统综合评估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场形态下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 |
4.1 引言 |
4.2 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模型的建立 |
4.2.1 ADC模型基本原理及其改进 |
4.2.2 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分析 |
4.2.3 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4.3 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 |
4.3.1 系统的可用性 |
4.3.2 系统的可信性 |
4.3.3 系统的固有能力 |
4.3.4 飞行员能力素质系数 |
4.3.5 战场对抗环境因素 |
4.3.6 生存概率 |
4.4 实例分析 |
4.4.1 计算可用度 |
4.4.2 计算可信度 |
4.4.3 计算能力矩阵 |
4.4.3.1 系统能力指标评判 |
4.4.3.2 计算毁伤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4.4.3.3 计算态势感知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4.4.3.4 计算导弹攻击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4.4.3.5 计算控制决策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4.4.3.6 计算系统的能力矩阵 |
4.4.4 计算飞行员能力素质系数 |
4.4.5 计算战场对抗环境因素系数 |
4.4.6 计算生存概率 |
4.4.7 计算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评估 |
5.1 引言 |
5.2 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指标体系 |
5.2.1 红外空空导弹制导原理 |
5.2.2 构建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指标体系 |
5.3 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评估 |
5.4 组合赋权法 |
5.4.1 确定客观权重 |
5.4.2 确定主观权重 |
5.4.3 确定组合权重 |
5.5 实例分析 |
5.5.1 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主观评判 |
5.5.2 作战效能评估指标客观评判 |
5.5.3 计算攻击包线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5.5.4 计算作战灵活性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5.5.5 计算干扰毁伤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5.5.6 计算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反舰导弹红外复合制导电子干扰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电子干扰对抗反舰导弹工作原理及方法 |
2.1 烟幕干扰对抗复合制导原理 |
2.2 箔条质心干扰对抗复合制导原理 |
3 电子干扰对抗红外复合制导多维度评估方法 |
3.1 多维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 综合评估方法 |
4 结论 |
(7)反舰导弹对抗无源复合干扰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无源复合干扰对抗反舰导弹工作原理及方法 |
1.1 箔条质心干扰对抗复合制导原理 |
1.2 烟幕干扰对抗复合制导原理 |
2 反舰导弹对抗无源复合干扰多维度评估方法 |
2.1 多维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
1) 空间分辨能力 (空域) |
2) 持续抗干扰能力 (时域) |
3) 频率识别能力 (频域) |
4) 抗能量压制能力 (能量域) |
2.2 综合评估方法 |
1) 根据纬度确定权重 |
2) 综合评估方法及结论 |
a.子要素得分 |
b.要素得分 |
c.综合得分 |
3 结束语 |
(10)雷达/红外复合导引头协同抗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雷达/红外复合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
第二章 反舰导弹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导引头面临的干扰分析 |
2.1 弦外无源电磁干扰 |
2.1.1 箔条干扰 |
2.1.2 角反射器干扰 |
2.1.3 龙伯透镜反射器干扰 |
2.2 弦外有源电磁干扰 |
2.2.1 悬停式弦外有源电磁干扰 |
2.2.2 拖曳式弦外有源电磁干扰 |
2.2.3 漂浮式弦外有源电磁干扰 |
2.3 弦外有源红外干扰 |
2.3.1 红外诱饵弹 |
2.3.2 红外干扰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雷达/红外复合导引头信息融合技术 |
3.1 信息融合概述 |
3.2 信息融合分类 |
3.2.1 信息抽象程度划分 |
3.2.2 融合结构划分 |
3.2.3 数据类型划分 |
3.3 信息融合流程 |
3.4 雷达/红外复合导引头信息融合算法 |
3.4.1 数据配准 |
3.4.2 航迹关联 |
3.4.3 航迹融合 |
3.4.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舰导弹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导引头抗干扰技术 |
4.1 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导引头协同抗干扰过程 |
4.2 局部航迹跟踪 |
4.2.1 局部航迹起始及管理方法 |
4.2.2 滤波跟踪算法 |
4.2.3 仿真验证 |
4.3 干扰检测 |
4.3.1 干扰存在性检测 |
4.3.2 判定受扰传感器及抗干扰 |
4.4 仿真验证 |
4.4.1 反舰导弹遭遇面源型红外干扰 |
4.4.2 反舰导弹遭遇弦外有源电磁干扰 |
4.4.3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红外成像型反舰导弹对抗红外干扰的仿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幕的舰船红外干扰策略研究[J]. 付健,赵建辉,李帆,张馗. 应用光学, 2021(03)
- [2]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制导反舰导弹干扰方法[J]. 白爽,卫鑫.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20(04)
- [3]红外成像制导反舰导弹对抗实施方法研究[J]. 叶宗民. 红外, 2019(08)
- [4]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研究[D]. 李化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面源红外诱饵对红外成像反舰导弹干扰效果评估方法研究[J]. 闫晓珂,荀杨. 舰船电子工程, 2018(11)
- [6]反舰导弹红外复合制导电子干扰评估方法研究[J]. 刘振兴. 激光与红外, 2017(10)
- [7]反舰导弹对抗无源复合干扰评估方法研究[J]. 杨兴宝,刘振兴. 飞航导弹, 2017(08)
- [8]面源红外弹干扰效能评估及使用方法研究[J]. 张朴,吴建萍. 水雷战与舰船防护, 2017(01)
- [9]复杂战场环境下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的攻防对抗仿真技术研究综述[A]. 范晋祥,柴娟芳. 2016年红外、遥感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论文集, 2016
- [10]雷达/红外复合导引头协同抗干扰技术研究[D]. 胡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