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E1f4-E2d、E2s(!)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苏北盆地E1f4-E2d、E2s(!)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论文摘要

利用油气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对苏北盆地E1f4-E2d、E2s(!)含油气系统的成藏机理、成藏模式及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在对成藏静态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成藏动态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指出断层是最主要的输导体系类型,油气主要沿断层垂向运移。针对苏北盆地E1f4-E2d、E2s(!)含油气系统已知的油气藏,通过泥岩声波时差分析、岩心观察、地层水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对其成藏动态过程进行了解析。研究认为,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以上排为主,泥岩欠压实所形成的异常高压是油气初次排烃的主要动力。但现今泥岩声波时差与深度关系曲线上表现出的高幅度泥岩“欠压实”现象不代表异常高压,可能是由欠补偿沉积作用引起的。古压力恢复表明,油气成藏期普遍存在超压,受三垛末期构造抬升剥蚀的影响,现今大部分地区为常压。地层水在油气二次运移中既是载体,又提供了动力。研究区的中、高矿化度Na2SO4型地层水是高矿化度的CaCl2型地层水与低矿化度的NaHCO3型地层水混和形成的。利用原油物性及地化资料,对油气运移方向进行了分析,指出油气沿断层以近距离垂向运移为主。通过盆地模拟技术,对生烃史进行了恢复,综合其他资料认为苏北盆地E1f4-E2d、E2s(!)含油气系统为垛二段中晚期的一期成藏,未发生二次生烃。根据油气运聚单元划分原则,将苏北盆地E1f4-E2d、E2s(!)含油气系统划分为11个运聚单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2种成藏模式,即“断阶带垂向运移”成藏模式和“凹陷区垂向运移”成藏模式,并提出了“断阶带幕式”成藏模式。系统总结了苏北盆地E1f4-E2d、E2s(!)含油气系统的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认为断层在断裂发育区油气成藏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气成藏机理
  • 1.2.2 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工区位置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2.2.1 阜宁组四段(E1f4)
  • 2.2.2 戴南组(E2d)
  • 2.2.3 三垛组(E25)
  • 2.2.4 盐城组(Ny)
  • 2.3 区域构造和沉积演化特征
  • 2.3.1 构造格架及演化特征
  • 2.3.2 沉积演化特征
  • 第三章 油气成藏静态要素分析
  • 3.1 烃源岩特征
  • 3.1.1 烃源岩分布
  • 3.1.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及类型
  • 3.1.3 烃源岩成熟度
  • 3.2 输导体系特征
  • 3.2.1 砂体展布特征
  • 3.2.2 断裂体系特征
  • 3.2.3 裂缝发育特征
  • 3.2.4 砂体与断层的组合关系
  • 3.2.5 输导体系类型
  • 3.3 储集层特征
  • 3.4 盖层特征
  • 3.4.1 区域盖层
  • 3.4.2 局部盖层
  • 3.5 生储盖组合特征
  • 3.5.1 正常旋回式组合
  • 3.5.2 自生自储式组合
  • 3.5.3 上生下储式组合
  • 3.5.4 新生古储型配置关系
  • 第四章 油气成藏的动态作用过程
  • 4.1 油气运移动力
  • 4.1.1 流体压力分布特征
  • 4.1.2 水动力场特征
  • 4.1.3 浮力与毛细管阻力
  • 4.2 油气运移方向及路径
  • 4.2.1 卡西莫夫运移系数法
  • 4.2.2 轻烃分析法
  • 4.3 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
  • 4.3.1 烃源岩生烃演化史
  •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分析
  • 第五章 油气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控制因素
  • 5.1 油气运聚单元划分
  • 5.1.1 油气运聚单元划分原理
  • 5.1.2 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
  • 5.2 油气成藏模式
  • 5.2.1 断阶带垂向运移成藏模式
  • 5.2.2 凹陷区垂向运移聚集模式
  • 5.3 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
  • 5.3.1 油气富集规律
  • 5.3.2 油气富集控制因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苏北盆地E1f4-E2d、E2s(!)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