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部分S2株系SSR分析及配合力研究

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部分S2株系SSR分析及配合力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和四川农科院作物所人工合成的GP-4和GP-5群体S2的60个单株及3个测验种为供试材料,通过SSR分子标记检测60个单株的遗传变异,并对其所配组合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及配合力表现等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180个组合间除籽粒深度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多数性状组合间存在真实的差异(表1)。以组合间差异显著性状两季的均数进行配合力方差分析(表2),除穗行数SCA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GCA和SCA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这些性状的GCA和SCA在亲本和组合间存在真实的差异。2.60个单株GCA分析(表3)表明,不同性状GCA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单株数有一定差异,株高、穗位高只有极少数单株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余性状达显著或极显著的则相对较多。经济性状中除行粒数外,其余性状的GCA表现GP-5 S2优于GP-4 S2。比较各性状株系内个体间GCA存在显著差异的株系数目,各性状间有较大差异,经济性状配合力的差异大于农艺性状,而经济性状中又以穗行数、行粒数、穗重和单株产量的差异较大。3.20个株系GCA分析(表4)表明,株高、穗位高GCA效应值在2个群体自交后代多数株系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性状的GCA效应值仅在少数株系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多数经济性状GCA株系间具有较大差异。GP-4 S2中55、57、89株系及GP-5 S2中93、105、107株系不仅产量GCA效应值较高,且多数经济性状的GCA效应值为正,可能具有较大利用潜势。3个测验种的GCA分析(表5)表明,48-2在多数农艺、经济性状上均表现较高的GCA,而9636和RPl25仅在少数农艺、经济性状上表现较高的GCA,48-2与供试群体自交后代组配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势。4.180个组合的SCA分析(表6)表明,不同性状SCA效应值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组合个数有较大差异,株高、穗位高最少,秃尖、穗重、单株产量居中,穗长、行粒、出籽率、百粒重最多。同一性状不同群体自交后代所配组合SCA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个数也有一定差异,但差异较小。比较单株产量对照优势大于8%的20个组合的组配方式(表7)发现,GP-5 S2株系89、57、73和GP-5 S2株系105、107内的个体与48-2组配获得高产组合的可能性较大。5.利用95对SSR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检测,筛选出40对扩增条带清晰,具明显多态性的引物,40对引物在2个群体S2中共扩增出420个等位位点,每个SSR座位的等位基因数目为3~25个,平均为10.5个点,且GP-5 S2的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基因型数、变异系数等均大于GP-4 S2,同一位点在不同群体内自交后代的基因频率是不同的,从而导致各种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出现差异(表8)。基因平均杂合度(H)分析表明,40对引物中有27对引物的基因平均杂合度GP-5 S2大于GP-4 S2,且GP-5 S2的基因平均杂合度在40对引物中的均数也大于GP-4 S2,可见GP-5 S2的基因杂合度大于GP-4 S2,因此GP-5自交后代的纯合速率比GP-4慢(表9)。6.对遗传距离进行比较(表10),不同群体S2间平均遗传距离大于群体内株系间平均遗传距离,群体内株系间平均遗传距离又远远大于株系内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表11、图3),可将60个单株分为5个大类10个亚类,株系内3个单株均聚在一起,表明同一株系内个体间遗传差异较小。GP-4 S2的30个单株主要分布在第Ⅰ和第Ⅲ类,而GP-5 S2的30个单株则在5个大类中均有分布,群体GP-5 S2的遗传变异可能较GP-4 S2更为丰富。GP-4 S2部分株系和GP-5 S2部分株系聚在同一亚类,表明GP-4 S2和GP-5 S2的部分株系可能有相似的遗传背景。综上表明,多数性状GP-5 S2GCA优于GP-4 S2,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也表明GP-5 S2入选株系的遗传变异较GP-4 S2大。群体内株系间经济性状的GCA株系间差异较大,而SSR标记检测也表明,群体内株系间的遗传差异远远大于株系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所以在利用群体自交选系时,应多选优良基本单株,并进行早代测定,以确定基本株配合力的优劣,从而提高选系效率。2个群体自交后代中55、57、89、93、105和107株系的产量GCA较高,多数经济性状GCA为正,可能具有较大利用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种质资源改良研究现状
  • 1.1.1 种质资源概述
  • 1.1.2 国外种质资源改良研究现状
  • 1.1.3 我国种质资源改良研究现状
  • 1.2 种质资源研究的内容
  • 1.2.1 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分析
  • 1.2.2 种质资源的杂优类群及杂优模式
  • 1.2.3 种质资源的配合力
  • 1.2.4 种质资源研究的其他方面
  • 1.3 种质资源的扩增及创新途径
  • 1.3.1 系统地整理、筛选地方种质资源
  • 1.3.2 引进外来种质资源
  • 1.3.3 利用玉米野生近缘材料
  • 1.3.4 利用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创造遗传基础丰富的新种质
  • 1.3.5 种质资源扩增及创新的其他途径
  • 1.4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种质改良研究现状
  • 1.4.1 早期群体改良工作
  • 1.4.2 Suwan群体的研究、改良与利用
  • 1.4.3 墨白群体的研究与改良
  • 1.4.4 热带玉米群体的改良研究
  • 1.4.5 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研究与改良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田间试验
  • 3.1.1 供试材料
  • 3.1.2 田间试验设计
  • 3.1.3 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性状
  • 3.1.4 田间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3.1.4.1 组合配合力分析
  • 3.1.4.2 强优势组合杂优模式分析
  • 3.2 SSR分析
  • 3.2.1 供试材料
  • 3.2.2 DNA提取与检测
  • 3.2.3 扩增反应和变性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
  • 3.2.4 SSR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群体自交后代配合力效应分析
  • 4.1.1 组合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 4.1.2 配合力方差分析
  • 4.1.3 一般配合力分析
  • 4.1.3.1 单株一般配合力分析
  • 4.1.3.2 株系一般配合力分析
  • 4.1.3.3 测验种一般配合力分析
  • 4.1.4 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4.1.5 高产组合的组配方式
  • 4.2 群体自交后代SSR标记分析
  • 4.2.1 群体自交后代多态位点及基因型种类比较
  • 4.2.2 群体自交后代间基因杂合度比较
  • 4.2.3 遗传距离
  • 4.2.4 聚类分析
  • 5. 讨论与结论
  • 5.1 人工合成群体自交后代遗传分析与评估
  • 5.2 人工合成群体自交后代的配合力表现及选择
  • 5.3 人工合成群体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 5.4 人工合成群体自交后代利用及改良方案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附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部分S2株系SSR分析及配合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