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哲学与山水诗 ——关于西方生态哲学与中国山水诗的跨界研究

荒野哲学与山水诗 ——关于西方生态哲学与中国山水诗的跨界研究

论文摘要

生态批评也称“文学与环境研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发端于西方的一种批评派别,荒野哲学是在生态批评的学术潮流之中出现的一种理论。生态批评和荒野哲学关注文学与环境、也就是人文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这恰恰是文学艺术的根本问题。山水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蔚为大观、十分显要的诗歌流派。如果说自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土壤的话,山水诗反映的恰恰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依相生、声气相感、血脉相通的亲密关系。之所以要在荒野哲学和山水诗之间进行跨界研究,就是因为它们二者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是错位的,但在精神和逻辑上却是一致的。本论文在导论部分对生态批评、荒野哲学以及山水诗进行了大略的介绍和理论的辨析,提出用生态批评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得出内在于山水诗的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和荒野精神这一结论。正文部分对荒野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挖掘和细致梳理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荒野精神。这里所说的荒野,并非只是一片空间,一个自然的客体,它和中国文化史上的“自然”概念一样,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个美学的范畴。甚至它比“自然”更自然,因为它是原生的、纯粹的、真正的自然而然。这样一种美学精神在山水诗中具体表现为荒山野水的意象世界、趣在荒野的审美理想、情近荒野的情感指向以及魂归荒野的回归主题等。结语部分则立足于人类文化的后现代反思,指出荒野凸显、东方浮现、诗歌再生都是这一反思的精神成果;如果说哲学是乡愁、是对意义的追问和对家园的寻觅的话,那么,诗歌则为我们提供了意义之所在与归家之路途。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岑提出,从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有重大影响之时开始,为地球史上一新纪元,称为人类纪。在人类纪,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复杂和深刻,人类大规模改变地球的地质时期已经开始。在这样一个新的地质时期,反思人类历史发展的功过得失,发掘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建构东西方学术交流的新格局,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文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改善现代社会的精神生态,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文学艺术的当代使命与文学艺术家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文学理论研究者应该直面的现实。于是,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维,建立文学艺术的生态视阈——便成为唯一的拯救之途。山水诗的生态批评告诉我们:在山水之间,在荒野之上,我们能够找到人类精神的栖息之地,找到人类家园的永恒所在。山水诗,守护着的是人们经年不变的千古诗心和荒野精神。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生态之维:文艺批评的新尺度
  • 第二节 荒野哲学:生态批评的新视野
  • 第三节 山水之间:生态批评之于山水诗
  • 第一章 荒野之思:荒野的三个维度及其美学价值
  • 第一节 荒野的三个维度
  • 1. 时间维度中的荒野概念——人类的根系
  • 2. 空间维度中的荒野概念——人类的邻居
  • 3. 心理维度中的荒野概念——人类的他者
  • 第二节 荒野的美学价值
  • 1. 回归和超越:精神的自由之旅
  • 2. 敬畏与亲近:情感的自然之维
  • 3. 野趣与生意:趣味的自在之美
  • 第三节 荒野和自然、环境、生态的区分
  • 1. 荒野和自然
  • 2. 荒野和环境
  • 3. 荒野和生态
  • 第二章 荒山野水: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意象世界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几个基本问题
  • 1. 界定:人与山水的相遇
  • 2. 缘起:人与山水的一体
  • 3. 流变:不绝的山水清音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荒野意象
  • 1. 荒郊野外:地理意义上的生命家园
  • 2. 野生植物:人与大地永久的缠绵
  • 3. 野生动物:在大地上自由地奔腾游走
  • 4. 野心野性:诗人宿命中的狷狂与隐逸
  • 第三节 中国古代山水诗荒野意象的总体特征
  • 1. 开发荒野、回归荒野的精神困惑;
  • 2. 人性与自然冥合的文化内涵;
  • 3. 入世与出世的文化选择;
  • 4. 回归和超越的自由精神;
  • 5. 特定的时间意识;
  • 6. 强烈的神话色彩;
  • 7. 神性的隐约彰显
  • 第三章 趣在荒野: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理想
  • 第一节 趣味: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生态系统
  • 1. “趣者,生气与灵机也。”
  • 2. “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 3.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
  • 第二节 山水之“趋”与山水之“趣”
  • 1. 山水令人“趋”
  • 2. 山水有趣味
  • 第三节 野趣与生意: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理想
  • 1.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野趣与生意
  • 2. 荒野之美: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理想
  • 第四章 情近荒野: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情感指向
  • 第一节 自然有情感
  • 1. “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 2. “人是一根有感情的芦苇”
  • 第二节 诗歌有情感
  • 1. 诗性:人类与自然的本性
  • 2. 诗歌:人类与自然的言说
  • 第三节 荒野: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情感指向
  • 1. 敬畏与亲近
  • 2. 魂牵与梦绕
  • 第五章 魂归荒野: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回归主题
  • 第一节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回归主题
  • 第二节 荒野: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回归指向
  • 1. 归家还是归隐?
  • 2. 身在荒野抑或心在荒野?
  • 第三节 回归荒野的心理动力机制
  • 1. 在世的痛苦体验
  • 2. 永恒的“乡愁”冲动
  • 3. 本源的荒野诱惑
  • 结语 归家之途:西方当代荒野哲学与中国古代山水诗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著作、论文以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伦理实践与多元路径:生态批评的新问题与新趋向——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访谈录[J]. 晋阳学刊 2020(01)
    • [2].“生态批评”专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02)
    • [3].法语生态批评的独特资源及其理论特色论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20(09)
    • [4].中国生态批评的新发展:走向全球的环境对话(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 2020(01)
    • [5].论二元论的解构对生态批评理论发展的影响[J]. 名作欣赏 2017(36)
    • [6].超越西方生态批评[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6(05)
    • [7].解读《藻海无边》的生态批评主题[J]. 语文建设 2017(21)
    • [8].从缺席到在场:生态批评的城市维度[J]. 外国文学研究 2017(04)
    • [9].爵士时代的浮华与幻灭——精神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J]. 文化学刊 2017(08)
    • [10].论中西生态批评融合研究[J]. 文艺评论 2017(06)
    • [11].超越末日论:城市生态批评的复归与未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2].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宗教研究[J]. 名作欣赏 2017(33)
    • [13].生态批评的重要新变[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 [14].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的理论创新及其问题[J]. 百家评论 2015(04)
    • [15].论中国生态批评的基本范畴[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09)
    • [16].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神奇的动物在哪里》[J]. 芒种 2016(22)
    • [17].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狄更斯作品中回归自然的主题[J]. 北方文学 2016(25)
    • [18].生态批评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 文学理论前沿 2016(01)
    • [19].在矛盾的开放性空间构筑理论:生态批评及生态恐惧[J]. 文学理论前沿 2016(02)
    • [20].伊斯特林的认知生态批评[J]. 文学理论前沿 2016(02)
    • [21].十九世纪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与生态批评初探[J]. 文理导航(上旬) 2017(06)
    • [22].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路得记》中的生态书写[J]. 青年文学家 2017(03)
    • [23].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汉译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7(21)
    • [24].中西生态批评文学的发展研究[J]. 校园英语 2017(14)
    • [25].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路》[J]. 北方文学 2017(23)
    • [26].解读圣地亚哥的生态意识[J]. 北方文学 2017(15)
    • [27].后殖民生态批评——解构西方帝国主义新殖民霸权[J]. 青年文学家 2017(26)
    • [28].生态批评视阈下重读文学经典中的荒野意象[J]. 芒种 2017(12)
    • [29].走向海洋的生态批评[J]. 绿叶 2012(05)
    • [30].着眼于“环境”的生态批评——劳伦斯·布伊尔的研究特色及其启示[J]. 东方丛刊 2010(03)

    标签:;  ;  ;  ;  

    荒野哲学与山水诗 ——关于西方生态哲学与中国山水诗的跨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