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檗碱衍生物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构效关系及高生物利用度的新一代小檗碱研究

小檗碱衍生物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构效关系及高生物利用度的新一代小檗碱研究

论文摘要

我组科研人员的发现表明:我国天然药物单体化合物小檗碱(berberine,简写BBR)及其同分异构体—假小檗碱(pseduoberberine,Y53)均为与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安全性高、新结构骨架的降血脂化合物(结构式见图1)。这类化合物在基因转录后水平上,通过作用于3’UTR区域稳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mRNA,显著上调LDLR的表达,在动物体内表现出良好的降血脂活性,显示出明显的应用前景。本项目在此工作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一、BBR类似物上调LDLR表达的构效关系为了系统阐明BBR类似物上调LDLR的构效关系,寻找活性必需基团,获得活性更为优异的类似物,本论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以BBR或Y53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半合成制备方法,分别对其A、C、D环上的侧链取代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结构修饰,共设计合成了52个BBR类似物,通过测定其对肝细胞LDLR的表达活性,系统阐明了BBR类似物的构效关系。1、亚甲二氧五元环(E环)结构是活性必需的。将BBR的五元环打开、2-或/和3-羟基烷基化、或将五元环扩至六元环所得产物的活性均减弱或消失。2、C环13位为氢原子时活性最好。在BBR或Y53的13-位引入体积不同的烷基,所得产物活性消失。3、化合物骨架的平面结构为其活性所必需。将C环还原,平面骨架弯曲,化合物活性消失;即使在N7-位引入各种取代基团以保持N7-位的正电荷,化合物上调LDLR活性仍然消失。4、随着9-位侧链取代基体积的增大,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9-OH替代BBR的9-OCH3,所得产物M1(俗称小檗红碱,berberrubine,结构见图1)的活性与BBR相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OH”作为连接载体的手臂。因为M1恰为BBR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使通过M1制备前药提高BBR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想法成为可能。二、提高小檗碱生物利用度的化学设计与药学实践为了克服BBR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仅约5%)的缺陷,并将其转变成自主创新、机制新颖、毒性低的降血脂新药,本论文从以上工作中发现的BBR活性代谢产物—M1着手,通过其结构中裸露出的9-OH“把手”,引入脂溶性增加的载体,制备成M1前药,以改善脂溶性进而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我们预期这些前药比BBR更易通过肠道进入血液,在机体酯酶或混合氧化酶的催化下,与BBR一样释放出活性代谢产物M1,在机体发挥降血脂作用。本论文参考前药脂水分配系数(ClogP)的预测数据,共设计合成了17个M1前药(8个M1酯型前药,3个M1醚型前药,6个二级前药)。通过在大鼠血浆中的生物转化速率试验的筛选、以及动物体内降血脂活性的评价,从中筛选出高生物利用度、具有显著降血脂活性的酯型前药—M1棕榈酸酯(13)。在大鼠血浆中孵育10 min约有18%的13水解释放M1; 1 h水解百分数为49%。与其它前药相比,水解速度适中。SD大鼠高脂模型实验结果表明,BBR和13(100 mg/kg/天,口服)分别治疗30天后,血浆总胆固醇(CHO)分别下降了27.4%和33.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下降了28.9%和43.0%,甘油三酯(TG)分别下降32.9%和36.5%,另两个动物模型的数据也证实了SD大鼠实验的结果,表明后者的降血脂效果明显优于BBR。另外,13治疗大鼠30天后,其肝、肾功能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显示肝、肾毒性。本论文共设计合成了52个BBR类似物和17个前药,其结构均经MS及1H NMR等图谱确证无误。较为系统地阐明了BBR类似物上调LDLR表达活性的构效关系,基本完成了BBR作为LDLR上调剂的化学部分研究。相关研究内容已发表在美国药物化学期刊J.Med.Chem.(2009)杂志上。上述研究还获得活性化合物M1,前药13的结构是由M1和棕榈酸组成,而棕榈酸是临床使用多种前药的载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化合物13不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公开号:WO/2006/029577),而且还部分克服了BBR生物利用度低的缺陷。与现用的一线降脂药物他汀类相比,13是一个作用机制新颖、安全性高、药效好的新型降血脂候选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拟推荐进入临床前研究。

论文目录

  • 缩略词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小檗碱类似物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构效关系
  • 1.设计思想
  • 2.合成路线设计与优化
  • 3.结果与讨论
  • 第二部分 提高小檗碱生物利用度的化学设计与药学实践
  • 1.设计思想
  • 2.合成路线设计与优化
  • 3.结果与讨论
  • 总结
  • 实验部分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各种谱图
  • 综述
  • 致谢
  • 博士学习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聚合物胶束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15(13)
    • [2].盐酸戊乙奎醚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J]. 中国药学杂志 2016(10)
    • [3].异硫氰酸烯丙酯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及组织分布[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17)
    • [4].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7(02)
    • [5].水飞蓟素高生物利用度新剂型的研究概况[J]. 药学实践杂志 2010(03)
    • [6].漂烫和干制复水处理对海带(Laminaria ochroleuca)中四种元素生物利用度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23)
    • [7].改善口服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J].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12(05)
    • [8].基于HPLC-ELSD比较三七的三种粉末制剂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J]. 四川中医 2019(07)
    • [9].自微乳释药系统在提高中药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31)
    • [10].磷脂复合物增强松果菊苷生物利用度的作用[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5(12)
    • [11].不同作用药物与食物的关系(二)[J]. 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 2015(10)
    • [12].柚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J]. 化学研究 2017(04)
    • [13].提高茶多酚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13(07)
    • [14].中药制剂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改善方法探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06)
    • [15].药物口服的适当时间[J]. 中国卫生产业 2012(23)
    • [16].中美2个布洛芬软胶囊的体外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比较研究[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5(02)
    • [17].有关姜黄素剂型改造的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09(04)
    • [18].血药浓度法测定乙酰氨基酚片生物利用度的实验教学改革[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07)
    • [19].姜黄素剂型研究进展[J]. 首都医药 2012(06)
    • [20].护理干预对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08)
    • [21].浅谈中药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因素[J]. 中医药导报 2008(03)
    • [22].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吸收特征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09(09)
    • [23].溶出度试验预测固体制剂餐后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7(12)
    • [24].姜黄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 2012(10)
    • [25].提高局部ALA透皮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J].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2(05)
    • [26].毛蕊花苷的稳定性、吸收特性和生物利用度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07)
    • [27].饮食影响药物疗效的研究新进展[J]. 食品与药品 2013(01)
    • [28].改善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9(19)
    • [29].介孔硅材料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J]. 药学研究 2018(06)
    • [30].食物对口服西药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医药科学 2012(02)

    标签:;  ;  ;  ;  

    小檗碱衍生物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构效关系及高生物利用度的新一代小檗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