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在中国

古典主义在中国

论文摘要

作为影响中国20世纪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和审美理想,古典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历了译介、误读、尘蔽、贬抑、敞开至渐趋勃兴等消长沉浮的现代命运。然而,古典主义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流脉命运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的一大疏漏与盲点,它亟待学者作出进一步的深层梳理、整合与前瞻性的重新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典主义为现代中国文学对中西古典传统文化的秉承与新扬的建构,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导向性鉴照视角与崭新的文学透视内力。显然,此一论题的展开论析将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与现代启示意义。论文把古典主义置于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来展开考察,探索其历史渊源、发展轨迹,研究它与其他文学现象的内在联系,做到上下钩连、横向比较,使读者对古典主义在中国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当前学界未能充分聚焦于古典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宣扬、误读、沉寂、遮蔽到敞开这个流脉消长沉浮的转化过程的突破性梳理与开拓性的整合,这不能不说是学界研究存在的一大疏漏与略显薄弱的盲点。鉴于此,尝试从具体历史语境的高度对古典主义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渊源之嬗变流脉作一番相应的概括、审视与勾勒,厘清古典主义在中国消长沉浮的历程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影响之得失,无疑是研究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的不可或缺学术论题。首先于第一章前言部分从“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论题的欠缺、遮蔽、反思、解读、概述、价值与意义等七大方面进行论析;其次,第二章节对美国学者欧文·白璧德思想之现代锋芒及启示进行全面的概说与综观,主要触及到文学批评应持守古典精神的“内在标准”;文学批评应谨防滑向“浪漫情感”之病态;白璧德文学批评理论的学术反响及白璧德学术批评新声的现代尘闭等四方面的内容;继之,第三、四章节论及以吴宓、梅光迪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及与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对欧文·白璧德思想的选择、引介、接受、传播与新扬的问题;随后,第五章节勾勒周作人之人文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创作之审美意蕴;第六章节指出古典主义在中国被误读、遮蔽而滑向沉寂的消长沉浮的现代命运,同时对中西文化之共通性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和谐美”进行深层的内在窥探;第七、八章节梳理新月诗派与京派文学之现代性古典主义审美张力;第九章节阐述文革“样板戏”与中国传统“和谐美”的审美心理;最后,第十章节简明扼要地略论后新时期文学创作之古典主义审美意蕴。古典主义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消长沉浮、几起几落的命运论题无疑是属于问津不多的地带,诚然需要人们进一步下力开掘、疏通与阐释的空间。此论题的重新发现与多所触及,一方面既是古典主义早期引介至中国文坛的契机考察,又是古典主义在中国经受褒贬毁誉的独特映象的凸显综观:另一方面既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学创作的内涵考辨,又是古典主义与中国20世纪诸多文学关系历史现场的理性反思与重述。从总体思路来说,论文以“古典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诠释、误解、遮蔽、沉寂、敞开的过程”把古典主义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现象联系起来,又以“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对当下作家创作及和谐社会文化建构的影响研究”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提炼与升华,使论文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体现出较为新颖的研究切入角度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论题的欠缺与遮蔽
  • 第二节 研究命题的提出与反思
  • 第三节 研究论题的解读与概述
  • 第四节 研究论题的价值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欧文·白璧德思想之现代锋芒及启示
  • 第一节 文学批评应持守古典精神的"内在标准"
  • 第二节 文学批评应谨防滑向"浪漫情感"之病态
  • 第三节 白璧德文学批评理论的学术反响
  • 第四节 白璧德学术批评新声的现代尘闭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学衡派对欧文·白璧德思想的引介与传播
  • 第一节 对反传统激进派的自觉批驳与启悟
  • 第二节 对欧文·白璧德学术思理的接受与传播
  • 第三节 对现代人文精神的标举与昭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批评思想
  • 第一节 从"浪漫"到"古典"的倾重
  • 第二节 文学之"纪律"与文学之"人性"
  • 第三节 对"传统"与"现代"的反思
  • 第四节 对欧文·白璧德思想的继进与新扬
  • 第五节 散文创作之古典主义特色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周作人之人文主义美学思想
  • 第一节 把"儿童文学"纳入新文学的宏观建构
  • 第二节 论"言志派"与"载道派"两大新文学源流
  • 第三节 "冷落冲淡"与"逸趣横生"的散文美学意蕴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古典主义在中国的误读与遮蔽
  • 第一节 以"现实主义"解读"古典主义"的局限
  • 第二节 "和谐美":中西文化共通性之古典主义审美理想
  • 第三节 以"古典主义"概念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空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古典主义"与新月诗派之现代性张力
  • 第一节 新月诗派的古典主义审美基调
  • 第二节 徐志摩论"健康"与"尊严"的新月态度
  • 第三节 闻一多现代新格律诗论
  • 第四节 梁实秋论"新诗"
  • 第五节 "梁鲁之争"的面面观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古典主义"与京派文学
  • 第一节 京派文学论之古典主义审美本色
  • 第二节 "时代"与"人生"的创作题材
  • 第三节 "静穆"之美与"人性"之美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白璧德 一排中国名家的名师[J]. 博览群书 2017(11)
    • [2].论欧文·白璧德的文学思想[J].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8(02)
    • [3].白璧德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借镜[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 [4].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白璧德大学观的研究初探——《文学与美国的大学》读解[J]. 当代教研论丛 2017(05)
    • [5].大学与民主精神: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精髓[J]. 文教资料 2008(34)
    • [6].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运用[J]. 长江丛刊 2017(26)
    • [7].中国现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白璧德[J]. 读书 2011(05)
    • [8].20世纪早期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译介初探[J]. 芒种 2012(20)
    • [9].中国现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白璧德——2010年3月在哈佛大学“全球化与人文主义”国际研讨会上的讲演[J]. 思想与文化 2010(00)
    • [10].白璧德思想的“中国化”转换及其意义[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06)
    • [11].欧文·白璧德“人性论”思想述评[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4(08)
    • [12].论白璧德人文主义的宗教观[J]. 学术界 2013(01)
    • [13].多向度的白璧德——国外白璧德研究评述[J]. 理论界 2013(06)
    • [14].传播·接受·影响——欧文·白璧德文论所彰显的现代性与传统性融合[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5].理性视野中的欧文·白璧德文学批评意蕴[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 [16].批评视野中的一抹亮色——欧文·白璧德思想之现代锋芒及启示[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7].欧文·白璧德思想学说之批评新声[J]. 社会科学论坛 2011(06)
    • [18].缘于学术精神内在契合的结识——梁实秋对白璧德思想的重新发现[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19].评侯建先生《欧文·白璧德在中国》[J]. 中国比较文学 2010(01)
    • [20].中西文化的激情碰撞与对话——评段怀清《白璧德与中国文化》[J]. 中国比较文学 2008(04)
    • [21].林语堂之于白璧德主义的意念沼泽现象[J]. 闽台文化交流 2008(01)
    • [22].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学说在中美两国之影响的比较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9(29)
    • [23].论白璧德人文主义视阈中的“二元人性观”[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4].没有约束的现代性——论欧文·白璧德的现代性问题[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3(04)
    • [25].白璧德中道人文主义与中国“新文化”之建构[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06)
    • [26].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阐释与认识[J]. 江西社会科学 2009(11)
    • [27].论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与教学启示[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 [28].白璧德与“中庸”[J]. 学术界 2017(01)
    • [29].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看日本的军事化教育——以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为例[J]. 中外文化 2020(00)
    • [30].人文之维与“精神贵族”:欧文·白璧德大学教育思想评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11(12)

    标签:;  ;  ;  ;  ;  

    古典主义在中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