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日渐成熟,手机银行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已经走过了近11年的历程。尽管国内的手机用户规模比较庞大,但是手机银行业务却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且使用该项业务的用户并不多,国内的手机银行业务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在银行客户中的认知度和普及率仍旧不高。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聚焦移动商务服务中的手机银行服务,对用户采用手机银行的态度和行为意愿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手机银行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然后以科技接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与感知风险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性、感知费用、个体创新性、使用态度、使用意愿7个因素在内的研究假设模型。文章的主体部分,应用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20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结构方程分析等多种统计处理,得到如下几个结论:(1)用户实际使用的手机银行服务的内容,主要为查询账户信息和缴纳费用的服务;(2)感知有用性和个体创新性是影响受访者对手机银行使用态度的最显著因素;(3)感知费用对手机银行的使用态度及意愿没有显著影响;(4)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意愿不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愿产生间接影响;(5)感知风险性对手机银行使用意愿有显著负影响,并且在感知手机银行特性里是对使用意愿起最大作用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研究建议相关行业从业者未来在推行手机银行的服务中,应尽量朝着简单方便易用以及安全的方向发展。此外,对于创新性人群,进行重点营销。由于时间以及资源的限制,后续研究者可以尝试用其它行为理论模式,对手机银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手机银行的概念1.1.2 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1.1.3 手机银行的服务功能1.1.4 手机银行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1.2 问题提出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 研究目的1.3.2 研究意义1.4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1.4.1 研究方法1.4.2 技术路线1.4.3 论文结构安排1.5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2.1 科技接受行为理论相关文献综述2.1.1 理性行为理论简介2.1.2 计划行为理论简介2.1.3 科技接受模型介绍2.2 创新扩散理论综述2.2.1 创新扩散理论2.2.2 个体创新性2.3 感知风险理论2.3.1 感知风险的概念2.3.2 感知风险的维度2.3.3 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2.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3章 研究设计3.1 研究的构思和模型的架构3.2 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3.2.1 感知手机银行特性3.2.2 个体创新性3.2.3 使用态度与使用意愿3.2.4 研究假设总结第4章 问卷形成与数据收集4.1 模型中变量的定义与测量4.1.1 感知有用性的测量4.1.2 感知易用性的测量4.1.3 感知风险性的测量4.1.4 感知费用的测量4.1.5 个体创新性的测量4.1.6 使用态度的测量4.1.7 使用意愿的测量4.2 问卷的前测及最终问卷的形成4.2.1 前测概述4.2.2 信度分析4.2.3 效度分析4.2.4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4.3 问卷大规模发放与数据收集4.3.1 样本对象与规模界定4.3.2 问卷大规模发放方式4.3.3 数据收集概况4.4 分析方法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4.4.2 信度分析4.4.3 效度分析4.4.4 结构方程分析第5章 数据分析5.1 描述性统计分析5.2 研究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5.2.1 信度检验5.2.2 效度检验5.3 研究模型拟合评估及修正5.4 研究结论5.4.1 假设检验结果5.4.2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5.4.3 研究结论分析第6章 研究总结与建议6.1 研究总结6.2 营销建议6.3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建议参考文献致谢附录:手机银行使用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手机银行论文; 科技接受模型论文; 创新扩散理论论文; 感知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