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本中心合成的新型氨基磷酸衍生物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发现了活性较好的氨取代苯并噻唑亚磷酸盐(05145、05147、05148、04172)和氨基膦酸酯(05223)。借助农药生物活性测定、显微观察和生物化学技术,测定了它们的抑菌谱和活性水平,并以小麦赤霉病原菌为对象,研究了对菌体生长量、菌丝形态及菌体内可溶性蛋白、还原糖、N-乙酰葡萄糖胺含量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为创制新型农用杀菌剂提供参考。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四个苯并噻唑亚磷酸盐具有较广的杀菌谱,对小麦赤霉病原菌(F.graminearum)、辣椒枯萎病原菌(F. oxysporum)、水稻纹枯病原菌(T. cucumeris)、水稻稻瘟病原菌(P. oryzae)、苹果腐烂病原菌(C. mandshurica)、半夏立枯病原菌(R. solani)的EC50在15.0~148.2μg·mL-1之间。部分菌丝和分枝出现干瘪、塌陷。苯并噻唑亚磷酸盐(300μg·mL-1)处理小麦赤霉病原菌后12h内,菌体内还原糖含量明显降低,几丁质酶活性显著升高,可溶性蛋白和N-乙酰葡萄糖胺含量先升后降。推测其抑菌机理可能是通过干扰菌体糖代谢,使菌体细胞产生糖饥饿现象,刺激了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不断降解菌丝顶端新合成的几丁质,影响菌丝末端细胞壁的形成,达到抑制病原菌生长目的。 氨基膦酸酯05223对小麦赤霉病原菌(F. graminearum)、辣椒枯萎病原菌(F. oxysporum)、水稻纹枯病原菌(T. cucumeris)、半夏立枯病原菌(R. solani)、水稻稻瘟病原菌(P. oryzae)、苹果腐烂病原菌(C. mandshurica)、马铃薯晚疫病原菌(P. infestans)、油菜菌核病原菌(S. sclerotiorum)、黄瓜灰霉病原菌(B.cinerea)的EC50在31.5~99.9μg·mL-1之间。菌丝变得细弱、扭曲、分枝间距缩短。菌体生长量随着药剂浓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05223(300μg·mL-1)浸泡小麦赤霉病原菌后,菌体内电解质相对外渗率增大,24h内菌体内可溶性蛋白和还原糖含量均先升后降,但降低不明显。此外,N-乙酰葡萄糖胺含量和几丁质酶活性也无明显变化。推测其可能抑菌机理是破坏质膜选择通透性,胞内电解质和小分子内含物大量外渗,菌体细胞内环境受到破坏,影响菌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苯并噻唑亚磷酸盐论文; 氨基麟酸酯论文; 抑菌活性论文; 作用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