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黄花败酱为败酱科(Valerianaceae)败酱属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Trev.)的干燥根、根茎或带根全草。黄花败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清热解毒、破瘀排脓、活血、镇静安神之功效,主治肠痈、肺痈、痢疾、带下、热毒痈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具有镇静、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保肝利胆等作用。迄今为止,从该植物中已分得香豆素、环烯醚萜、皂苷、甾醇及其苷等多种化学成分。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其药物资源,我们对该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包括大孔树脂、常压硅胶柱色谱、减压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从中分离得到35个化合物,并通过波谱学和化学方法鉴定了其中32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3-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P1)、3-O-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齐墩果酸28-β-D-吡喃葡萄糖酯苷(P2)、3-O-β-D-吡喃木糖-11α,12α-环氧齐墩果烷-28,13β-内酯(P3)、3-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11α,12α-环氧齐墩果烷-28,13β-内酯(P4)、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12β,30-二羟基-齐墩果烷-28,13β-内酯(P5)、3-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12β,30-二羟基-齐墩果烷-28,13β-内酯(P6)、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葡萄糖-12β,30-二羟基-齐墩果烷-28,13β-内酯(P7)、齐墩果酸(P8)、东莨菪素(P9)、愈创木-6(7)-烯-4, 10-二醇(P10)、麦角甾-6(7), 22(23)-二烯-3β, 5α, 8α-三醇(P11)、3α-乌苏酸(P12)、2α-羟基乌苏酸(P13)、2α-羟基齐墩果酸(P14)、11-羰基-齐墩果酸(P15)、3, 11-二羰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P16)、29-羟基-3-羰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P17)、3β, 12α-二羟基-齐墩果烷-28,13β-内酯(P18)、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P19)、3-O-β-D-吡喃木糖齐墩果酸28-β-D-吡喃葡萄糖酯苷(P20)、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P21)、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苷(P22)、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苷(P23)、3-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P24)、3-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P25)、3-O-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P26)、3-O-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P27)、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P28)、3-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P29)、β-谷甾醇(P30)、β-胡萝卜苷(P31)、豆甾醇(P32)。其中有P1P7共7个三萜皂苷类新化合物,P3、P4、P5的苷元为12β,30-二羟基-齐墩果烷-28,13β-内酯型新苷元;此外P10、P12、P15、P16、P17、P18、P20、P21、P25、P26、P27等11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本文对迄今为止败酱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概况作了扼要介绍。本文系统研究了黄花败酱化学成分,为探讨其药效物质基础和提高黄花败酱质量控制标准奠定了基础,可望为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研究,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