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的思考

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的思考

论文题目: 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的思考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专门史

作者: 周溯源

导师: 张岂之

关键词: 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主宰力量,动乱之因,治国方略,专制弊端,民主与法治,历史使命

文献来源: 西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治乱兴衰问题,是自从产生阶级、国家政权以来,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所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直到今天,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不可回避的头等大事。对于怎样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作过大量的思考和论述,历史证明有些部分是深刻的、合理的。这是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但这些思考和论述散见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中,本文第一次把它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力图从一个侧面认识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为今天的借鉴。 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导论部分说明该选题的目的、意义;对该选题所涉及的内容及古今中外相关的研究状况作简要的评述;对该选题的研究思路、写作方法与要达到的目标作出说明。第二章论述治乱兴衰的主宰力量。总结了八种观点:神、天、天命;时、数;气;世、势;理、数、势;人事;君主;民众。第三章论述引起动乱衰亡的原因。分八节,除了论述人们比较熟知的剥削过度、压迫太重、土地兼并、用人不当、战争掠夺、君主制度、官场腐败等以外,本文首次将空谈性理、误国误民视为引起动乱的原因之一。第四章论述避免动乱衰亡、实现长治久安的方略。分十节,分别介绍了仁治、德治、礼治、法治、无为而治等治国思路。本文认为还有一个“顺民之欲,富民而治”的治国思路,这也是前人尚未论及的。此外,还总结了几条基本经验,如管好官吏,严以治吏;管好土地,抑制兼并;兼听则明,广开言路;居安思危,慎始慎终等。重点分析了德治与法治思路的长处与不足,指出它们的根本缺陷是缺乏民主和民主基础上的法治。在第五章结语里,分三节:先评述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问题思考的价值、所起的作用;接着分析古代社会诸多王朝未能跳出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治乱兴衰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

二、关于治乱兴衰思考的遗产

三、近现代的研究成果

四、本论文计划实现的四个目标

第二章 治乱兴衰的主宰力量

一、神、天、天命

二、时、数

三、气

四、世、势

五、理、数、势

六、人事

七、君主

八、民众

第三章 引起动乱衰亡的原因

一、官吏贪求,赋税繁重,驱民为盗

二、严刑苛法,刑戮妄加,民不乐生,安能避罪

三、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四、君主用人不当:亲小人则倾颓,用恶人则国丧

五、君主制度是祸根: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

六、乱起不相爱,交相恶则祸生

七、吏治不清,贪官为害

八、空谈性理,以理杀人;浮言之祸,甚于焚坑

第四章 避免动乱衰亡、实现长治久安的方略

一、民惟邦本,废兴存亡在于仁,以仁治国

二、人君之治莫大于道德教化,以德治国

三、起伪化性,生礼义制法度,以礼治国

四、一民之轨莫如法,以法治国

五、君主守道无为而民自化,无为而治

六、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顺民之欲,富民而治

七、民之治乱在于吏,严以治吏,任贤使能

八、限民名田,抑制兼并,均田平土

九、君明则国治,君暗则国乱,广开言路,兼听则明

十、居安虑危,治不忘乱,临深履薄,慎始慎终

第五章 结语

一、略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问题思考的价值及其历史作用

二、古代社会诸多王朝未能跳出周期率的体制原因

三、历史的启示:民主与法治是走出周期率的必由之路

主要参考资料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论著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08-01

相关论文

  • [1].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 李刚.西北大学2001
  • [2].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 蒋传光.中国政法大学2003
  • [3].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D]. 陈秀宏.东北师范大学2004
  • [4].唐宋时期落第士人研究[D]. 黄云鹤.东北师范大学2005
  • [5].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研究[D]. 杜正乾.四川大学2005
  • [6].秩序与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论[D]. 张瑞雪.西北大学2006
  • [7].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D]. 李桂民.西北大学2006
  • [8].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 王长坤.西北大学2005
  • [9].皇权专制的建构和叙事[D]. 李庆林.中国传媒大学2006
  • [10].形异神同[D]. 欧阳恩良.中国人民大学2003

标签:;  ;  ;  ;  ;  ;  ;  ;  

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