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性论文-顾军霞

全息性论文-顾军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息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记忆,格萨尔王,文学书写,嘉绒藏区

全息性论文文献综述

顾军霞[1](2019)在《文化记忆与阿来作品的全息性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文化记忆论由德国学者阿斯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文化记忆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体现的是人类心理、意识、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就像迷宫一样,包含大量的纽带记忆,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差异性的群体身份,正是在这些张力和矛盾中,文化记忆获得了活力"。①民族的文化记忆也是如此。出生于嘉绒地区的藏族作家阿来,植根于嘉绒地区丰沃的文化土壤,在他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藏族内部与藏汉(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孙丽艳[2](2019)在《教育的全息性:言教、身教、境教》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身作则的身教,适时引导的言教,一个人生活、成长的环境的境教,叁者合力而为。(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李道生[3](2018)在《圆的对称性的全息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圆的性质是根据圆的定义演绎发展的,就中学教材而言,就是根据圆的定义引出圆的轴对称性与旋转不变性,进而演变出圆的所有性质定理.根据圆的两大对称性与圆的定义(对纯粹性而言)的等价关系,笔者发现了圆的性质具有相互等价的关系,从而预测圆的对称性的全息性,使我们对圆的理论核心真正有了升华性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学数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陈文斌[4](2018)在《重谈全息性与模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振动频率与音些天,与朋友讨论起一个常见的课堂实验,研究高的关系。很多老师这样上课:拿来一把直尺,把它压在桌面上,让其伸出桌面一部分,比如10厘米,然后拨动尺子,观察它的振动频率并听声音;接着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比如改为5厘米或15厘米,再拨动尺子并观察振动频率、听声音。比较前后两次实验发现,尺子振动频率改变后,音高明显发生了变化。朋友理科功底深厚,他马上意识到问题:尺子振动频率凭肉眼是(本文来源于《湖北教育(科学课)》期刊2018年01期)

李敏,罗晖,徐雨森[5](2017)在《从知识活动的全息性看科学学会功能的扩展——以辽宁造船工程学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会是社会知识活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知识活动各主体间交流合作越来越强,科学学会以知识转移为主,具有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培养等功能,日益需要深化和扩展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应用职能。本文结合辽宁造船工程学会发展实践,基于社会知识活动系统全息性理论,分析了科学学会职能扩展的特殊规律和实现机理。(本文来源于《学会》期刊2017年11期)

王书婷[6](2016)在《辩讷与乡愁:浅析《极花》的全息性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名擅长采掘"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家,贾平凹曾指出他的写作(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小说)追求"看似没秩序、没工整,胡摊乱堆,整体上却清明透澈"的艺术效果,并力求能表现人物的"郁勃黝黯"、"孤寂无奈"[2]607。总的说来,细节芜杂而整体浑然,既有写实的粘滞又有务虚的跳脱——这是贾平凹对当下中国人"孤寂无奈"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述方式。而在细节与整体、写实与务虚之间,贾平凹获得自我平衡的方(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赵丽特,王喜建,周党培[7](2016)在《波尔原子模型及其全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波尔原子模型和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对比,展现物理学中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全息性.(本文来源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邬焜[8](2016)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概念的多维综合的全息性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不仅在多维综合的尺度上提出了叁种自然(天然自然、人自身的自然和人化的社会自然)的理论,而且还论述了这叁种自然间的全息统一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坚持了天然自然在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而且还从自然主义的态度出发,提出了"以自然的名义"来表述自然的研究方法。在恩格斯的相关学说中还提出了十分丰富的自然生态学的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学说中,他们的自然主义态度和社会实践观具有不容割裂的辩证统一的性质。(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徐浩明,祝荣泉[9](2015)在《当“全息性”课程观邂逅“数字化”——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e学习课程特色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课程的数字化实施,是张家港市第一中学的显着特色。学校在全息性课程观指导下,利用"教学邦"云平台进行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等学科的数字化教学,已经开展两年有余,积累了相关经验,加深了对数字化学习的形态和意义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5年38期)

邬天启[10](2015)在《从辑佚学引发的社会文化的全息性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辑佚学是凭借对留存下来的书籍信息的整理和汇总来恢复亡佚的书籍和文化的。全息现象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并体现在人类社会的文化演进过程中。基于信息的一些特性,全息现象的特性也同样是辑佚学能够成立的基础。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文化中,全息不全的现象普遍存在,辑佚学中的很多例子都验证了社会文化中的全息不全的性质。社会文化中的全息现象就体现在书籍与书籍、书籍与社会、书籍与时代的相互对应、表征和映射中。社会文化的全息性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即同时代的思想全息性与历史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全息性。(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全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身作则的身教,适时引导的言教,一个人生活、成长的环境的境教,叁者合力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息性论文参考文献

[1].顾军霞.文化记忆与阿来作品的全息性叙事[J].小说评论.2019

[2].孙丽艳.教育的全息性:言教、身教、境教[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

[3].李道生.圆的对称性的全息性探究[J].中学数学杂志.2018

[4].陈文斌.重谈全息性与模糊性[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8

[5].李敏,罗晖,徐雨森.从知识活动的全息性看科学学会功能的扩展——以辽宁造船工程学会为例[J].学会.2017

[6].王书婷.辩讷与乡愁:浅析《极花》的全息性叙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赵丽特,王喜建,周党培.波尔原子模型及其全息性[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

[8].邬焜.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概念的多维综合的全息性认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

[9].徐浩明,祝荣泉.当“全息性”课程观邂逅“数字化”——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e学习课程特色管窥[J].江苏教育.2015

[10].邬天启.从辑佚学引发的社会文化的全息性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全息性论文-顾军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