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政区论文-何凯

县级政区论文-何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县级政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县界调整,划界纠纷,基层,乡民

县级政区论文文献综述

何凯[1](2019)在《国民政府县级政区划界纠纷研究——以1941-1944年南部、蓬安两县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940年3月,国民政府开始推行新县制,整理县行政区域也因此提上日程。1941年至1944年南部、蓬安两县划界过程中,按四川省政府法令南部县应划出区域的乡民抵制县界调整的呈文和请愿纷至沓来。呈文和请愿大量反复出现,不仅说明了南部县应划出区域的乡民抵制县界调整乃是具有广泛性的行为,而且反映出在多样性的利益制约下基层官吏的行为选择以及那些几近"失语"的普通乡民的感受和想法,从一个侧面展现这一时期国家、基层政权、民众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县界规划及其引起的矛盾与纷争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益[2](2019)在《城市群发展阶段与区县级政区调整的协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作为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支撑国家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战略地位突出。由于我国特殊的政体,改革开放以来以撤县设市、撤县(市)设区等为主的区县级政区调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群的发展。在城市群发育的不同阶段,内部集聚与分散的需求有着共性的规律,而区县级政区的调整则以分权与集权的变化来影响资源集散进而影响到城市群的发展。因此,在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适宜的区县级政区调整方案,以达到最有利的发展结果。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及行政区划调整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外区划调整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并主要讨论大都市区政府或跨行政区的区域联盟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国内对城市群行政区划调整的研究相对较少,集中在城市群区划调整后的经济和体制影响,且对单个城市群整体区划或高层级区划调整个案研究相对较多,缺乏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对城市群行政区划调整的系统思考。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理论基础之上,着重于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与区县级政区调整的协同关系进行探讨。本文首先对城市群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进行总结,将城市群分为中心城市主导、多中心竞争及网络化联动发展叁个阶段;并对区县级政区调整整体演变及其对城镇化、城市群发育、城市体系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与区县级政区调整的协同发展策略假设与命题;最后选取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长叁角城市群为中心城市主导、多中心竞争和网络化联动阶段的典型案例进行论证研究,研究区县级政区调整与不同阶段城市群发育、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的协同效应,探讨各阶段城市群发展对区县级政区调整的需求及优化方案。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心城市主导阶段城市群,应以集聚效应为主着力壮大核心城市,因此核心城市的撤县(市)设区和市辖区合并应是主要方式,可适当撤县(市)设区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可着手准备撤县设市培育中小城市;第二,多中心竞争阶段城市群,以结构效应为主推动多核带动发展,需继续通过撤县(市)设区、市辖区合并做强做大核心城市,以点轴模式积极培养次级增长极,此阶段应注意撤县设市等过度分权调整带来恶性竞争;第叁,网络化联动阶段城市群,以联动效应为主导,超大(或特大)城市带动呈网络化立体发展,需通过市辖区整改提升核心城市品质,适当撤县(市)设区满足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需求,继续通过县(镇)改市培育网络状精品中小城市,不断强化网络发展格局;第四,城市群内的区县级政区调整若违背发展阶段需求,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阻滞城市群理想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潜能的释放,因此,单个城市的政区调整需要从城市群整体发展的层面来统筹谋划。(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田娜[3](2019)在《长江经济带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特征及其导向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推进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十八大后,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叁大区域,具有“区域发展不平衡”“横向协调难度大”等典型特征。其中,区划壁垒是制约长江经济带实现空间型塑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破除协同发展所面临的行政壁垒,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效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对长江经济带县级政区调整的空间演化进行梳理,并明晰其区划改革的发展特征和演化机制,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以下章节:第一部分为绪论。旨在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并对城市群和县级政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确立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时空分析。梳理和总结建国以来长江经济带县级政区调整的历史演化进程,在对其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空间特征分析。第叁部分聚焦城市群尺度。基于长江经济带区划调整的主要集聚区予以尺度转换和聚焦,分别对叁大城市群县级政区时空演变的特征趋势进行总结研究。第四部分着重揭示县级政区调整的导向机制。首先,从定量角度对长江经济带县级政区调整的人文因素和地理因素进行分析;其次,基于“人-地”因素视角对目前区划调整的导向机制加以分析总结。第五部分紧扣典型案例剖析。选取不同区域、不同导向下的典型城市案例,根据其各自区划实践的内在逻辑对区划调整后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第六部分为凝练总结和后续展望。对研究结果作简要回顾与总结,并立足于本文的基础研究对后续研究的可能性进行未来展望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6)

徐建平[4](2018)在《GIS支撑下的中国县级政区沿革基础数据(1912-2015)——以甘肃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目标是建立千年尺度时空序列,但目前来看该系统尚有不少缺陷,其数据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覆盖不均衡、不完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行政区划基础信息平台建设(1912—2013)"希望应用CHGIS的理论和方法,复原中国近百年来的省县两级政区沿革基础数据。以甘肃省作为案例,复原县级政区沿革,借助GIS建立数据库,并实现政区地图的逐年展示。实践证明,沿用CHGIS数据库的模型及结构来建设中国现当代政区沿革基础数据平台,是完全合理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历史地理》期刊2018年02期)

王健[5](2017)在《江苏县级政区演变与县域文化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县级政区既是维持国家统一和中央权力的坚实基础,也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地理单元。近3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等对县级政区冲击很大,江苏迄今已消失20余个县级政区,这对县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造成影响。因此,保留县级政区单位并保持县域的完整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赵海龙[6](2016)在《《东汉政区地理》县级政区补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在东汉政区方面的研究可谓是集大成者,然而《东汉政区地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郡国的行政建置,对于东汉县级政区则关注较少。结合传世文献及碑刻资料,从两汉侯国封置的角度出发,对东汉的县级政区进行补证,充实东汉县级政区的研究,对光武帝建武六年省并县邑数目提出补充意见。(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16年02期)

郑威[7](2015)在《简牍文献所见汉代的县级政区“邑”》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的县级政区有县、道、邑、侯国等几种,性质各不相同。《汉书·百官公卿表》曰:"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续汉书·百官志》称:"凡县主蛮夷曰道,公主所食汤沐曰邑。"《汉书·地理志》(下文简称《汉志》)中,凡为侯国或道的县级政区,均有明文标出,唯有"邑"未加区分,常与县合称。如关于县级政区的数量,《汉志》曰:"县邑千叁百一十四,道叁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将道、侯国单列,而将县、邑合称,导致很难窥得邑的真实面貌。(本文来源于《简帛》期刊2015年02期)

程森[8](2014)在《雍正年间山西民众“闹县”与县级政区调整——以临晋分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梳理了雍正年间山西临晋、虞乡分县的原委、过程和结果。雍正年间蒲州地方特殊的政情、民情下发生了民众抗粮"闹县"的事件,随之产生了分县提议的出台,分县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大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度,而非地方开发所致。其间临晋、虞乡县民又因分县迭次闹县,透露出地方社会多种矛盾的纠葛与交织,这包括学额分配、湖滩开发、劳役负担等方面,分县看似偶然,实则具有地方历史长期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一分县案例也表明,传统时代政区调整中国家政治力量的"刚性"介入,会抹杀底层民众的声音。政治因素"填充"地理空间的过程是强制和坚决的,而非平和、柔性的互动,尤其是在地方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本文来源于《清史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陈熙[9](2013)在《国共斗争过程中的县级政区变动——以光泽、赣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上世纪叁四十年代,福建光泽县和江苏赣榆县都曾经历了被划归他省,后又回隶本省的过程。光泽从福建划归江西,是国民党出于围剿中共苏区的政治需要而进行的政区调整;而赣榆从江苏划归山东,则是在中国共产党主导下,为了夺取政权、巩固解放区而采取的政治措施。本文通过分析两县的归属变动过程,展示了政治需要与沿革传统、行政管理需要等其他要素之间的在政区变动上的角力过程。在特定时期,政治上的需要会压倒一切,成为影响行政区划变迁的决定因素;而当政治需要逐渐褪去后,沿革传统、行政管理上的便捷等其他因素又重新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3年05期)

赵龙[10](2012)在《传承与变革:论宋代县级政区的改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改置县级政区,是宋代统治者为加强地方控制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代县级政区,或由乡、镇、寨、巡、场等升格而来,或因省并旧县而得,或以废州、军降格而成,凡此等等。改置的基本程序,从决定层面看,一般是具有闻奏资格的臣僚提出奏请,由尚书省具题请旨,得到皇帝的批准后,下诏逐级实行;从执行层面看,具体施行事宜由府、州在路的监督之下进行。改置后,县级政区设置更加合理,有利于促进县域内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民情风俗。(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2年05期)

县级政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群作为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支撑国家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战略地位突出。由于我国特殊的政体,改革开放以来以撤县设市、撤县(市)设区等为主的区县级政区调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群的发展。在城市群发育的不同阶段,内部集聚与分散的需求有着共性的规律,而区县级政区的调整则以分权与集权的变化来影响资源集散进而影响到城市群的发展。因此,在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适宜的区县级政区调整方案,以达到最有利的发展结果。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及行政区划调整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外区划调整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并主要讨论大都市区政府或跨行政区的区域联盟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国内对城市群行政区划调整的研究相对较少,集中在城市群区划调整后的经济和体制影响,且对单个城市群整体区划或高层级区划调整个案研究相对较多,缺乏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对城市群行政区划调整的系统思考。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理论基础之上,着重于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与区县级政区调整的协同关系进行探讨。本文首先对城市群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进行总结,将城市群分为中心城市主导、多中心竞争及网络化联动发展叁个阶段;并对区县级政区调整整体演变及其对城镇化、城市群发育、城市体系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与区县级政区调整的协同发展策略假设与命题;最后选取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长叁角城市群为中心城市主导、多中心竞争和网络化联动阶段的典型案例进行论证研究,研究区县级政区调整与不同阶段城市群发育、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的协同效应,探讨各阶段城市群发展对区县级政区调整的需求及优化方案。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心城市主导阶段城市群,应以集聚效应为主着力壮大核心城市,因此核心城市的撤县(市)设区和市辖区合并应是主要方式,可适当撤县(市)设区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可着手准备撤县设市培育中小城市;第二,多中心竞争阶段城市群,以结构效应为主推动多核带动发展,需继续通过撤县(市)设区、市辖区合并做强做大核心城市,以点轴模式积极培养次级增长极,此阶段应注意撤县设市等过度分权调整带来恶性竞争;第叁,网络化联动阶段城市群,以联动效应为主导,超大(或特大)城市带动呈网络化立体发展,需通过市辖区整改提升核心城市品质,适当撤县(市)设区满足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需求,继续通过县(镇)改市培育网络状精品中小城市,不断强化网络发展格局;第四,城市群内的区县级政区调整若违背发展阶段需求,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阻滞城市群理想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潜能的释放,因此,单个城市的政区调整需要从城市群整体发展的层面来统筹谋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县级政区论文参考文献

[1].何凯.国民政府县级政区划界纠纷研究——以1941-1944年南部、蓬安两县为中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2].王益.城市群发展阶段与区县级政区调整的协同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3].田娜.长江经济带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特征及其导向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徐建平.GIS支撑下的中国县级政区沿革基础数据(1912-2015)——以甘肃省为例[J].历史地理.2018

[5].王健.江苏县级政区演变与县域文化保护[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赵海龙.《东汉政区地理》县级政区补考[J].南都学坛.2016

[7].郑威.简牍文献所见汉代的县级政区“邑”[J].简帛.2015

[8].程森.雍正年间山西民众“闹县”与县级政区调整——以临晋分县为例[J].清史研究.2014

[9].陈熙.国共斗争过程中的县级政区变动——以光泽、赣榆为例[J].南方论刊.2013

[10].赵龙.传承与变革:论宋代县级政区的改置[J].北方论丛.2012

标签:;  ;  ;  ;  

县级政区论文-何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