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

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

论文题目: 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教育学原理

作者: 戴联荣

导师: 朱小蔓

关键词: 大学生态,文化生态,通识教育,共生,知识人,文化人格

文献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论文用文化生态的观点和方法,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大学生态存在的问题和建构大学生态的框架理路,核心的观点,就是强调大学生态应建立在一个适宜知识人生存、能够激发其生命潜能、智慧和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同时要建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敬畏知识人价值追求的大学内、外生态的平衡发展环境。只有尊重知识人的文化特质,并营造促使其生长的人文氛围,才有可能化育、提升一代一代大学人的综合文化素质。 论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态的内涵和结构,包括大学内部生态结构和大学外部生态结构。大学内部生态,又分为精神生态、制度生态和物质环境;大学外部生态则分为法律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生态、国际文化生态。论文结合丰富、翔实的现实和历史的文本材料,阐述了大学内生态与外生态之间的共生关系,并指出这种共生关系,旨在凸显大学的法律主体、自主管理、学术自由、多元文化交流的生态存在,这是知识人的精神生长的重要生态基础,也是大学精神复归的迫切需要和重要的文化环境支持。 论文接着试图用文化生态概念与高等教育现存的理念结合起来,构筑新的大学精神、学术理念、管理理念。明确提出大学“生态管理”及其评价的新理念;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党的领导权力的平衡理念;研究型大学,应该打破大学垂直型学术组织结构,建构以多形态课题组为核心的扁平网络结构——这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延续,既与时俱进,又不丧失传统;有利于凸显知识人的民主、科学、自由、独立、创新的精神和生命体验;有利于避免大学行政化、亲缘化和功利化。 论文还对一些重点大学的知识人进行了深入的质性访谈,积累了鲜活的、有说服力的教育体验素材,并结合学理分析,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新理念:大学一方面要实行专业教育的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其发展潜能;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态的理念息息相通,特别注重知识人对精神生态的体验——即对大学内、外生态深切体验、互动,并全面发展知识人的智慧和人格。从大学生态的文化进化看,大学师生的人格与大学内、外生态之间的关系是共生的,是相互依存、激发、包容的,共处在一个有机的、开放的、异质性的、自主的、共存共荣的体系中。由师生的科研、社会活动、个人交往的体验,以及课程学习——这样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的纽带,形成师生彼此人格成长和创新的重要的文化源头——文化人格、不断超越自我和环境的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共生环境中化育、熏陶出来的。 论文指出,大学重视生态知识和生态伦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会用生态哲学、文化哲学来反思人的自我主宰观念和行为的缺失,重视人的心灵安顿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存在,重视通过改变人自身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来弘扬文化生态精神,寻求人的发展的精神、物质和行动的和谐,人的均衡、个性化的发展,这就需要加强生活体验、生态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这是大学生态——大学精神——通识教育的建构所共同追求的人格的终极目标。 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侧重精神的、人文意义上的生态理论分析,主张把学理的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现象教育学的方法综合起来思考。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Summary

引论

第一节 论文题目的选择背景和价值

一、大学精神——人格教育的传统不可缺失

二、知识人的精神、心灵的文化生态适切性建构,是大学管理的关键

三、中国人文传统复兴依靠大学精神、人文传统的复归

四、大学生态是适合知识人的心灵自由、多样学派争鸣的特殊教育环境

第二节 关于研究方法

一、把学理的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综合起来建构框架

二、侧重从精神的、人文意义上的生态分析

第三节 关键概念的厘定和边界

一、生态

二、大学生态

(一) 大学生态概念的厘定和内涵

(二) 大学生态的文化特性

(三) 大学生态与大学环境、大学文化有明显区别

(四) 大学生态的结构

三、大学生态共生

(一) 共生的内涵

(二) 大学生态共生法则

四、文化人格

(一) 文化人格的价值和特性

(二) 文化人格的结构

(三) 适应性人格与非适应性人格

(四) 文化人格与大学生态共生的机制

五、知识人

(一) 知识人的内涵

(二) 知识人与知识分子、教师概念的边界

(三) 大学知识人的特征:知识的生产与创生

第四节 大学发展与大学生态生长的关系

一、尊重大学传统与大学改革创新的关系

二、大学的针对性与大学性格的关系

三、知识人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四、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1、建构“共有文化”——人的文化化,是和谐的文化生态统一体

2、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合的摆动

3、人文知识人心态与文化生态的变异

4、大学精神的重建,正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兴之基

五、大学与政治的关系

1、大学外部环境是否宽松,政治因素对大学的干预是否过多

2、大学是否具有清醒、完整的政治意识

第五节 海内外研究的相关情况概述

一、有关生态、文化生态、共生的研究

二、有关文化人格的研究

三、有关大学教育生态的研究

1、泛教育理论

2、生态教育的观点

3. 生态艺术教育的观点

4、学科生态管理的概念

5、大学生态的观点

第六节 论文的逻辑思路和框架

一、论文第一章——大学内生态

二、论文第二章——大学内生态与外生态的关系

三、论文第三章——知识人的文化人格

四、论文第四章——建构知识人体验的大学通识教育

第七节 论文的收获或创新,以及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态

第一节 大学精神生态——知识人的精神家园

一、优选和拥有大学知识精英:精神家园和物质条件共在

1、寻找直接影响人类精神花朵结果的“那一支队伍”

2、营造安顿探究心灵的氛围

二、兼容精神的自由生长——尊重大学生态共生法则

1、尊重知识人的内在和外在自由

2、大学是最适宜舞识人生存的社区

三、弘扬大学知识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融合

1、敬业、尊重、科学,体现了人文精神

2、敬业精神的基础是兴趣

3、敬业的关键是尊重教育人,不是“管住人”

4、大学教育的内核是科学精神

四、体悟大学知识人的精神境界

1、知识人的精神境界和洞察力的价值

2、人格唤醒的教育

五、追随大学师从环境

1、博爱、大爱,是师从环境之本

2、兼容并包不同人格的学生

3、发现和提携英才

六、习得大学知识人的话语生态隐喻

1、大学话语生态能打开人的思维和精神世界

2、克服教材的程式化对思维方式的顺应作用

3、大学的人文教学观念是激发人的探究和创造精神

七、尊重大学知识人愉快体验多样学派

1、科学要有多元生态、多种学派共生

2、愉快体验适切学术氛围,利于生成式思维发展

第二节 大学制度生态:适宜知识人的文化生态管理理念

一、大学知识人的文化生态管理理念

1、文化管理——精神、道德的导引

2、避免干涉知识人活跃因子的生长

3、有所为,有所不为

4、遵守规则生态

二、大学知识人的生态评价理念

1、遵循民心——公平向性

2、注重公开、有序的外部生态因子的信息评价

3、尊重评价过程中知识人的自我修复、调节和反馈过程

4、激发人的潜能和发展的路向

5、重视对学术创新“蘑菇氛围”的评价

6、宽容人才的异质性

7、重视个人经验的动力和生命的超越价值

8、平衡人文知识产品以质为主和学术评估良知的尺度

9、绿色大学评价不能忽视人文因子

三、凸显大学知识人的学术权力

1、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

2、教师岗位聘任

3、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党的领导权力的平衡关系

四、构建大学知识人的扁平式发展平台

1、淡化大学学术组织的行政意识

2、重视大学学科平台的理念和价值

3、由院系的垂直型学术基层组织向扁平型学科平台发展

第三节 大学物质环境:知识人的人格濡化

一、大学校园环境的生态观

1、大学的本意应为随园

2、人化自然之环境都事实上构成了大学生态的主要现实存在

二、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理念

三、大学园林:精神审美价值

1、中国式大学校园自然——人文景观的调查和分析

2、美国式大学自然——人文景观的典型文本分析

3、大学自然——人文景观对知识人的精神濡化价值

四、校园建筑是一首教育爱的诗

1、大学建筑:凝固的宗教音乐

2、大学建筑有情感交流价值

3、中国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的审美文化——生态原则

五、大学空间:适切的城市边缘存在

1、大学的空间为交流而存在

2、大学精神生态塑造人的灵性

第二章 大学内生态与外生态的关系

第一节 大学生态与法律生态

一、大学要有法可依,立法精神要保证学术生态的自由生长

二、行政机关要依法尊重、保证大学的相对独立的生态空间

三、确立和保护大学教授教依法治学

四、确立和维护大学生的权益

第二节 大学生态与政治生态

一、政治生态不越位

二、始终保护学术争鸣这个常态的学术生态环境

三、中国政治生态的建设需要大学培育智囊者、参与者的智慧和人格

第三节 大学生态与文化生态

一、“宽容、宽松和宽厚”的文教政策

二、一个国家,忽视精神的力量是会受到惩罚的

第四节 大学生态与道德生态

一、政府的道德行为,是营造社会道德生态环境的主体力量

二、大学知识社区是教化道德传统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

三、文化生态:道德学习的重要“孵化场域”

四、大学生的道德学习与教育:文化生态的整合与体悟

第五节 大学生态与国际社会文化生态的关系

一、大学生态的文化吸纳和创新价值

二、中国的文化传统要通过大学生态与国际文化生态的网络传播出去

三、制衡国际单边力量的文化越界

第六节 重视借鉴现代大学的历史经验:文化生态共生才能孵化大师

一、教育文化传统是由文化生态气候滋润而成

二、大学知识人群体的文化生态体验:宽松、民主、自由、独立、诚信

三、大学生态是发达国家科学创新和科学发现的“孵化器”

第三章 文化人格

第一节 知识人的理想文化人格

第二节 文化人格共生

一、提倡多元化的人格发展观和教育观

二、宽容和尊重人格的多样性,特别是非适应性人格的生存价值

三、批判性、独立性、创新性人格的生长、共生环境

第三节 人格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机制分析

一、中国人性格生成、变化的文化生态理论

二、人格的个人行动建构模型和意动走向

三、人格——制度——民族精神的生态建构

四、自立人格的生态适应机制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整体观

一、从人的生存状态整体考察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人格成长的文化生态压力

第四章 建构知识人体验的大学通识教育

第一节 大学生态是一种体验的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是和谐的、生长的教育观

二、建构体验的通识教育整体框架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遭遇功利主义侵染

第三节 台湾大学与北京四所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台湾大学通识教育

二、北京四所高校的通识教育

三、台湾与北京高校通识教育的异同比较

第四节 大学生态的通识体验

一、人格的浸润与大学精神和氛围

二、知识人的后天社会经验积累——获得性遗传的价值

三、知识人的政治生态位与大学班集体的尊重体验

四、知识人对父母反哺的张力

五、知识人的知遇与单位文化气氛

第五节 以全球精神生态体验为复归的通识教育前景

一、培养多样文化的沟通、理解和宽容精神和能力

二、提倡传统中国哲学和生态思想的教育,提倡新的人文主义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被访人的基本情况

附录2 被访人所属学科与年级的分布

附录3 操作中的访谈问题提纲

衷心铭谢

发布时间: 2006-10-27

参考文献

  • [1].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 李红丽.中国地质大学2014
  • [2].高校生态德育研究[D]. 郭昭君.上海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 刘贵华.华东师范大学2002
  • [2].大学精神的人文视界[D]. 常艳芳.东北师范大学2004
  • [3].大学精神探论[D]. 刘亚敏.华中科技大学2004
  • [4].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 李虎林.西北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  ;  

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