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复合模式解析《老友记》中的隐喻性话语

关联复合模式解析《老友记》中的隐喻性话语

论文摘要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法,是我们对外界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强大认知工具。近年来隐喻的认知和运行机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旨在探讨理想的认知模式--关联整合模式来阐释老友记中的隐喻话语及其推导过程。通过分别举例,尝试对老友记中隐喻话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类。本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对于隐喻的研究进行简单的介绍,指出本篇论文研究的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们日常会话中隐喻的工作机制和语用功能。本文首先分析了理论上对隐喻认知存在的局限性,进而研究对人们日常会话中隐喻话语的理想的认知模式。第二部分从传统的修辞观、语用观、认知观等方面对隐喻的概念作了界定;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回顾,这主要包括传统的“对比论”、隐喻互动理论、隐喻的语用观以及隐喻认知观。本文作者对四种理论对于隐喻的观点和认知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且指出这四种理论在隐喻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第三部分对于以上理论在隐喻认知中的局限性和不足性进行分析。以关联理论和概念复合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隐喻的动态关联复合模式。隐喻不仅仅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简单映射,而是在适当的认知语境下多个心智空间互相映射的在线关联复合过程。隐喻的使用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改善认知环境的过程。举例说明该模式能较好地解释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产生动因。第四部分本文作者用关联整合模式对老友记中的隐喻性话语进行分析。并根据隐喻性话语语用功能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老友记中的隐喻性话语的语用功能可分为幽默功能,礼貌功能,劝解功能,解释功能,评价功能。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这一部分突出了此次研究的主题,同时指本文不足之处和该领域将来的发展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Aristotle on Metaphor
  • 2.1.1 Comparison Theory
  • 2.1.2 The Significance of Aristotle's View on Metaphor
  • 2.2 The Interaction Theory
  • 2.2.1 Richards'View
  • 2.2.2 Black's View
  • 2.3 The Pragmatic Theory on Metaphor
  • 2.3.1 Outline of a Speech Act Theory
  • 2.3.2 Sperber & Wilson's Relevance Theory
  • 2.3.3 Searle's theory on metaphor
  • 2.4 Cognitive methods to metaphor
  • 2.4.1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 2.4.2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 2.5 Summary
  • 3 Ideal Cognitive Model of Metaphorical Utterances
  • 3.1 The Limitation of Each Theory to Metaphor Cognition
  • 3.1.1 The Weakness of Coparision Theory
  • 3.1.2 The Weaknesses of the Interaction Theory
  • 3.1.3 The Weakness of Relevance Theory
  • 3.1.4 The Weaknes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 3.1.5 The Weakness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 3.2 Relevance Blending Theory
  • 3.3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Relevance Blending Theory Model on Metaphor Cognition
  • 3.4 Summary
  • 4 The Analysis of Metaphorical Utterances in Friends Based on Relevance Blending Theory
  • 4.1 Introduction to the Sitcom Friends
  • 4.2 Data Collection
  • 4.3 Research Object and Research Approach
  • 4.4 Pragmatic Functions of Metaphorical Utterance Based on Relevance Blending Theory
  • 4.4.1 Humorous Function
  • 4.4.2 Polite Function
  • 4.4.3 Persuasion Function
  • 4.4.4 Explanation Function
  • 4.4.5 Evaluation Function
  • 4.5 Summary
  • 5 Conclusion
  • 5.1 Limitations
  • 5.2 Suggestion for Future Studies
  • Bibliography
  • Publications during M.A.Study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退耕还林(草)复合模式中几种林药模式的栽培技术[J]. 花卉 2017(12)
    • [2].稻蟹复合模式不同区位浮游生物多样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2)
    • [3].新疆阿克苏地区生态价值评估——以种植-林果-生态林复合模式为例[J]. 林业经济 2015(12)
    • [4].关联复合模式下的隐喻认知机制探微[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03)
    • [5].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4(03)
    • [6].农林复合模式的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15)
    • [7].农林复合模式探讨[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03)
    • [8].基于生态服务系统视角下南疆农区复合模式效益评估[J]. 新疆农垦科技 2015(12)
    • [9].究竟什么是“复合模式”:试探抗战期通俗文学的想象力[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8)
    • [10].定西安家沟流域3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的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5)
    • [11].海河低平原区杨农复合模式内作物生产力与生态因子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10(08)
    • [12].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对造林1年后毛白杨幼林根系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01)
    • [13].不同果农复合模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1)
    • [14].辽西北农林复合模式综合效益评价[J]. 山西林业科技 2014(02)
    • [15].胶—茶—鸡农林复合模式综合效益评价[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1(01)
    • [16].3种林农复合模式碳储量及分布比较[J]. 福建林业科技 2015(01)
    • [17].桉树和草珊瑚农林复合模式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24)
    • [18].幼龄杨树与不同农作物农林复合模式经营年限探讨[J]. 福建林业科技 2008(04)
    • [19].越南和平水电站库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S1)
    • [20].修枝处理对杨—麦复合模式内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安徽林业科技 2014(03)
    • [21].林药复合模式研究综述[J]. 林业建设 2014(05)
    • [22].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经营管理[J]. 科技与企业 2014(02)
    • [23].油茶-茶复合模式对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J]. 经济林研究 2013(01)
    • [24].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新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复合模式探索一[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2(03)
    • [25].基于ANSYS的纵扭复合模式超声换能器仿真[J].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5(01)
    • [26].辽西北地区典型农林复合模式下土壤特性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14(07)
    • [27].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土壤质量评价[J]. 土壤通报 2014(05)
    • [28].紫色土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的能值对比分析——以梨农复合为例[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29].桑草间作、蚕鹅套养的复合模式及效益分析[J]. 江苏蚕业 2008(03)
    • [30].沂蒙山区林草禽复合模式的构建[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9)

    标签:;  ;  ;  ;  ;  

    关联复合模式解析《老友记》中的隐喻性话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