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藏北羌塘盆地仓来拉地区地层特征及其意义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作者: 李尚林
导师: 王训练
关键词: 仓来拉,羌塘盆地,藏北,地层,沉积相,盆地演化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藏北羌塘盆地仓来拉一带地层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主要由下列5个部分组成: 1、将研究区自北而南划分为三个地层分区:唐古拉-昌都地层分区(华南地层大区羌北-昌都-兰坪地层区)、索县-左贡分区(滇藏地层大区羌南-保山地层区)和东恰错分区(滇藏地层大区班公湖-怒江地层区)。厘定了各分区内的地层序列与地层对比关系,为区域地质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2、在研究区发现了前奥陶系基底变质岩系酉西岩组。其变质相为高绿片岩相-角闪石岩相,原岩恢复为细碎屑岩夹中酸性、中性、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火山熔岩。在酉西岩组中局部石墨富集,是寻找石墨矿的重要线索。 3、研究区内出露的上三叠统东达村组、“甲丕拉组”和“波里拉组”可与滇西他念他翁山和藏东昌都地区同期地层相对比。沉积相研究表明东达村组和“甲丕拉组”总体上构成一套向上变深的海侵序列。东达村组自下而上为冲积扇泥石流沉积、无障壁碎屑滨岸沉积和浅水碳酸盐台地潮坪相沉积。“甲丕拉组”为干热气候条件下的碳酸盐台地潮坪沉积、障壁砂坝沉积和滨外沉积,其中有地震事件记录。“波里拉组”中发现震积岩、海啸岩以及背景沉积组成的地震-海啸-背景沉积、地震-背景沉积、海啸-背景沉积的事件沉积序列。 4、新建查吾拉组为一套产有双壳类、腕足类和海星等化石的细碎屑岩、灰岩夹粗粒长石砂岩、膏岩角砾泥晶灰岩和白色纤维状石膏层地层。其中腕足类有Burmirhynchia-Holcothyris 组合的分子,时代应为中侏罗世巴通期。查吾拉组与下伏前奥陶系基底变质岩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被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的牛堡组不整合所覆。 5、在中侏罗统布曲组共识别出10 种微相类型,主要形成于碳酸盐台地的浅缓坡、中缓坡和深缓坡三种沉积环境。垂向上可识别出四个沉积旋回,组成一个相对海平面逐渐上升的海进序列。在布曲组中首次发现黑色沥青脉,认为沥青脉的形成先后经历了液态沥脉充填-破碎-方解石胶结的过程,可能是一个具备自生、自储能力的良好的油气储层,为寻找油气田提供重要线索。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概述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研究思路
0.3.1 研究思路
0.3.2 论文实际工作量
0.3.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区域构造背景
1.2.1 羌塘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2.2 盆地的南北边界
1.2.3 构造单元简要特征
1.2.3.1 北羌塘拗陷
1.2.3.2 雀尔茶卡低隆起带
1.2.3.3 南羌塘拗陷
1.3 区域地层
1.4 地质发展简史
第二章 基底变质岩系特征
2.1 岩石组合特征
2.1.1 剖面介绍
2.1.2 主要岩石特征
2.1.2.1 片岩类
2.1.2.2 长英质粒岩类
2.1.2.3 片麻岩类及其它
2.2 矿物组合特征与变质相
2.3 存在问题
第三章 地层区划与地层概况
3.1 唐古拉-昌都地层分区
3.1.1 下石炭统杂多群
3.1.1.1 珊瑚河组(C_1s)
3.1.1.2 东风岭组(C_1d)
3.1.2 下侏罗统那底岗日组(J_1n)
3.1.3 中上侏罗统雁石坪群
3.1.3.1 雀莫错组(J_2q)
3.1.3.2 布曲组(J_2b)
3.1.3.3 夏里组(J_2x)
3.1.4 沱沱河组(E_(1-2)t)
3.1.5 查保马组(E_3-N_1c)
3.2 羌南-保山地层区索县-左贡分区
3.2.1 三叠统
3.2.1.1 东达村组(T_3d)
3.2.1.2 “甲丕拉组”(T_3j)
3.2.1.3 “波里拉组”(T_3b)
3.2.1.4 “巴贡组”(T_3bg)
3.2.2 中侏罗统查吾拉组(J_2c)
3.2.3 上白垩统阿布山组(K_2a)
3.2.4 古近系牛堡组(E_(1-2)n)
3.3 班公湖-怒江地层区东恰错分区
3.3.1 确哈拉组(T_3q)
3.3.2 中侏罗统马里组(J_2m)
3.3.3 “吉匈达”混杂岩(J_2mlg)
3.3.4 康托组(N_1k)
3.4 更新统和全新统
3.4.1 更新统
3.4.2 全新统
第四章 上三叠统主要岩石地层单元特征及其环境分析
4.1 东达村组(T_3d)
4.1.1 剖面介绍
4.1.2 沉积环境和旋回地层特征
4.2 “甲丕拉组”(T_3j)
4.2.1 剖面介绍
4.2.2 沉积环境和旋回地层特征
4.2.3 构造古地理意义
4.3 “波里拉组”(T_3b)
4.3.1 剖面介绍
4.3.2 “波里拉组”中的震积岩和海啸岩
4.3.2.1 震积岩和海啸岩
4.3.2.2 震积岩-海啸岩的事件沉积序列
4.3.2.3 地质意义
第五章 中侏罗统主要岩石地层单元特征及其环境分析
5.1 马里组(J_2m)
5.1.1 剖面介绍
5.1.2 沉积环境特征
5.2 中侏罗统查吾拉组(J_2c)
5.2.1 剖面介绍
5.2.2 生物组合特征
5.2.3 查吾拉组与下伏基底变质岩系角度不整合特征
5.2.3.1 角度不整合特征
5.2.3.2 地质意义
5.2.4 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特征
5.3 雁石坪群布曲组(J_2b)和夏里组(J_2x)
5.3.1 剖面介绍
5.3.2 碳酸盐微相特征与沉积环境
5.3.2.1 生物化石的显微结构
5.3.2.2 碳酸盐岩的主要微相类型
5.3.2.3 沉积相模式
5.3.2.4 沉积旋回与沉积环境
5.3.3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环境
5.3.3.1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
5.3.3.2 碳酸盐岩的成岩环境概述
5.3.3.3 贡日剖面布曲组成岩作用类型与特征
5.3.3.4 成岩环境与演化
5.3.4 沉积环境特征
5.3.5 沥青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5.3.5.1 沥青脉的产状特征
5.3.5.2 沥青脉的成因分析
5.3.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地质演化历史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个人简历
图版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汇聚—碰撞过程的古地磁制约[D]. 曹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 [2].羌塘盆地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含油气远景[D]. 时志强.成都理工大学2004
- [3].西藏羌塘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D]. 伍新和.成都理工大学2005
- [4].羌塘盆地东部中新生代沉积特征与动力学演化[D]. 贾建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5].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岩石圈结构及其对油气远景的影响[D]. 卢占武.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
- [6].南羌塘盆地西部上古生界—中生界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D]. 刘治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 [7].南羌塘盆地改则—荣玛地区侏罗系沉积、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D]. 罗生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 [8].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侏罗系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混合沉积特征研究[D]. 马伯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 [9].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段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D]. 梁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 [10].西藏羌塘盆地地质构造分析及其与油气保存关系探讨[D]. 王进军.成都理工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沉积盆地演化[D]. 陈文西.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
- [2].北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 付修根.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
- [3].藏北羌塘盆地热力构造作用特征及其演化[D]. 杨兴科.西北大学2003
- [4].羌塘盆地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含油气远景[D]. 时志强.成都理工大学2004
- [5].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晚侏罗世—白垩纪碰撞作用的沉积响应[D]. 孙立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6].西藏羌塘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D]. 伍新和.成都理工大学2005
- [7].羌塘盆地东部中新生代沉积特征与动力学演化[D]. 贾建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8].羌塘盆地双湖地区侏罗系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性研究[D]. 张小青.成都理工大学2005
- [9].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构造演化[D]. 张玉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 [10].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岩石圈结构及其对油气远景的影响[D]. 卢占武.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