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侗族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研究——以广西三江县为例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史
作者: 潘善环
导师: 袁铁象,廖杨
关键词: 侗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利用,三江县
文献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侗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200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共有2,960,293 人,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长期以来,侗族人民以她勤劳、智慧和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创造了丰富而奇特的民族文化。在南侗地区,[1]侗族的原始文化至今依然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随着一些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不断对外传播,侗族传统文化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喜爱,尤其是侗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和歌舞艺术,已经成为了当地十分珍贵的旅游资源。但是,多年来南侗地区的这一优势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其不仅过去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效益,而且近年来还因逐步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而濒临保护和传承的危机。究其原因,除了客观上南侗地区人民所处的地区偏僻,旅游开发的各项基础条件较为薄弱,以及主观上该地区过去的许多领导干部对当地的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因素之外,还跟当地落后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水平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对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以此来指导和规范侗族地区各县市的旅游开发建设,将侗族文化旅游引向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之路,发挥侗族文化旅游应有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改变侗族地区的落后的社会面貌,尤其是落后的经济面貌,谋求侗族地区“三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将具有积极的学术、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写作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南侗地区富有侗族文化旅游资源且侗族文化旅游处于起始阶段的三江县为案例,探讨整个侗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利用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作者首先通过文献了解当前侗族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研究的现状,明确研究的角度和方案;其次通过对研究地(三江县)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搜集第一手研究资料;最后利用旅游学、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侗族文化旅游开发利用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研究。与前人比较,本文在研究问题的角度和论证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首先,作者采用个案研究法,使论文研究较为现实和深入,而不至于空洞和肤浅;其次,作者抓住区域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利用多学科的理论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使问题论证较为系统、全面,学术、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更强。论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侗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明显具有丰富性、民族性、垄断性和区域性特征的旅游资源。2.各侗族文化旅游区(一般为县市一级)的侗族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在宏观上要把握大局,根据自身的区位和资源等地域特征,明确自己的开发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把握自己的开发方向和重点,同时采用科学的开发战略模式。3.侗族文化旅游各县市在进行旅游市场开发时,要善于挖掘各自的地脉和文脉特征,比如区位特征、资源特色,等等,了解各个侗族文化旅游地区的区别与联系,力避旅游市场形象和主体产品的雷同,并实施恰当的营销策略。4.各侗族县市的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坚持以民族文化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当地侗族文
论文目录:
中/英文摘要
序言
第一章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一、民族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二、民族文化旅游的基本类型
三、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一般原则
四、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
五、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影响
六、国内外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趋势
第二章 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构建与评价
一、三江县基本概况
二、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状况
三、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第三章 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与模式
一、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二、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方向与重点
三、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模式
第四章 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的市场开发研究
一、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客源市场的定位
二、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地的形象设计
三、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产品的主体特色定位
四、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
第五章 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一、三江县侗族文化景观实体旅游产品开发
二、三江县参与性侗民俗活动旅游产品开发
三、三江县侗族精神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四、三江县侗族旅游商品开发
第六章 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三江县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二、三江县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三江县侗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协调
结论与讨论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04
参考文献
- [1].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贾飞.山东师范大学2018
- [2].乡镇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薛艳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 [3].海岛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以嵊泗为例[D]. 刘宏明.浙江大学2004
- [4].杭州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 王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 [5].南宁市壮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 林莉.广西大学2007
- [6].对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美学思考[D]. 姚作舟.贵州大学2007
- [7].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人类学思考[D]. 冷静.西北民族大学2015
- [8].文化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 叶谦.华侨大学2011
- [9].沂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旅游开发个案研究[D]. 吕文涛.山东大学2008
- [10].淄博市齐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蔺静.山东理工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风雨桥[D]. 阙跃平.中央民族大学2007
- [2].旅游者的真实性感知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D]. 高燕.广西大学2006
- [3].南宁市壮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 林莉.广西大学2007
- [4].壮族文化旅游产业运作模式比较研究[D]. 张婷婷.广西师范大学2007
- [5].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研究[D]. 陆军.广西师范大学2005
- [6].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杨文波.贵州大学2006
- [7].侗族生态文化探析[D]. 权小勇.广西师范大学2001
- [8].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 周艺.广西师范大学2001
- [9].福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初探[D]. 谢吉红.福建师范大学2004
- [10].桂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陈芳.中南林学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