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

论文摘要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与父母的心理分离是个体成长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学生的心理分离水平及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学校适应水平。本研究在郑州、开封、成都、广州选取800名大学生作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学生报告自己与父母心理分离的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自己在大学的适应状况,探讨大学生心理分离、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Hoffman的心理分离量表(PSI)、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ollege Student Adaptability Inventory)和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龚艺华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研究发现:(1)大学生与父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2)大学生学校适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在环境适应与学习适应上女生明显好于男生;大一学生的环境总体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职业选择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学生。(3)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相关显著。大学生学校适应与父母态度独立、情感独立有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冲突独立有显著正相关。(4)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相关显著。大学生学校适应与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父母教养方式有显著正相关,与专制型、忽视型、溺爱型有显著负相关。(5)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心理分离对学校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6)父母教养方式在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心理分离
  • 1.1.1 心理分离的界定
  • 1.1.2 心理分离的理论
  • 1.1.3 心理分离的测量
  • 1.1.4 心理分离的研究现状
  • 1.2 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
  • 1.2.1 学校适应的内容
  • 1.2.2 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因素
  • 1.3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 1.4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关系研究回顾
  • 1.4.1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
  • 1.4.2 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 2.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2.3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和研究假设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2.1 《心理分离量表》
  • 3.2.2 大学生适应量表
  • 3.2.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 3.3 统计方法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4.1 大学生心理分离的基本状况
  • 4.1.1 大学生与父亲和母亲心理分离的差异比较
  • 4.1.2 大学生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
  • 4.2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状况
  • 4.3 大学生心理分离、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4.3.1 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4.3.2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4.4 大学生心理分离对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
  • 4.5 父母教养方式在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五部分 分析讨论
  • 5.1 大学生与父母心理分离的情况
  • 5.1.1 大学生与父亲和母亲心理分离的差异
  • 5.1.2 大学生与父母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
  • 5.2 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
  • 5.3 大学生心理分离、父母教养方式、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探讨
  • 5.3.1 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关系探讨
  • 5.3.2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学校适应关系探讨
  • 5.4 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探讨
  • 5.5 父母教养方式在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间的调节作用探讨
  • 5.6 意见和建议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外文类
  • 中文类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抗疫期的学生心理关护[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11)
    •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0(02)
    • [3].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4].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作用研究——以长春市A高校为例[J]. 改革与开放 2020(10)
    • [5].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探究[J]. 中国新通信 2020(12)
    • [6].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学生心理平台构建研究[J]. 现代交际 2020(13)
    • [7].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 心理月刊 2019(22)
    • [8].浅谈大学生心理联络员的重要性和培养举措[J]. 知识经济 2019(31)
    • [9].学生心理健康网的规划与设计[J]. 科技风 2018(03)
    • [10].把握学生心理 优化物理教学[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6(19)
    • [11].基于学生心理的智慧教学[J]. 林区教学 2017(01)
    • [12].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影响[J]. 林区教学 2017(08)
    • [13].中国茶文化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分析[J]. 福建茶叶 2016(12)
    • [14].高职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J]. 陕西教育(高教) 2017(02)
    • [15].我国茶文化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研究[J]. 福建茶叶 2017(09)
    • [16].大学生心理边界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8)
    • [17].个体视角下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长效机制的构建[J].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7(15)
    • [18].优化学生心理教育之探究[J].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19(12)
    • [19].减压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教育新方案研究[J]. 天津教育 2019(18)
    • [20].抗疫期间学生心理防护的学校支持[J]. 教育家 2020(08)
    • [21].新课改下阅读和青春期学生心理的综合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02)
    • [22].提升中职院校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与探讨——以嘉兴技师学院为例[J]. 大众心理学 2020(06)
    • [23].民办艺术类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及对策研究[J]. 青年与社会 2020(17)
    • [24].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22)
    • [25].九年级学生心理会谈活动实践与研究[J].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9(Z1)
    • [26].“用心”去“批评”[J]. 中国学校体育 2012(12)
    • [27].关注学生心理,展现数学课堂魅力[J]. 小学教学参考 2017(18)
    • [28].精准扶贫背景下受助大学生心理变化研究与探索[J]. 文教资料 2017(15)
    • [29].浅谈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和疏导的方法——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为例[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20)
    • [30].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J]. 宁夏教育 2017(01)

    标签:;  ;  ;  ;  

    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