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探析

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探析

静宁县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平凉市静宁县743400

【摘要】目的:加味炙甘草汤对窦性心动过缓临床治疗效果的探究与分析。方法:选取我科室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加味炙甘草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常规组总疗效为76.67%,研究组总疗效93.33%,两组疗效结果相对比,P﹤0.0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窦性心动过缓采用加味炙甘草治疗,其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加味炙甘草汤;窦性心动过缓;临床疗效

心跳节奏低于60次/min即是指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在健康的成人中比较常见,尤其是运动员和老年人入睡时,会伴有肢寒畏冷、胸闷、头晕、气短、发力、心悸等现象,如果是比较严重的疾病,还会引起晕厥、心源性休克,更严重者猝死。常规治疗往往使用氨茶碱、阿托品及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虽然对心室率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因为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促心律失常,副作用多,所以不能长期服用。现在选取我科室收治的60例窦性心动过缓者为研究对象,对加味炙甘草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室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窦性心动过缓诊断标准,并通过抽签的随机方式,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0例。另外除去患者本身窦性心动过缓的因素之外,所有患者还伴有头晕、胸闷、心悸、乏力、心前区疼痛不适等表现,本次研究的所有研究对象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皆为主动参与,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为:排除急性心肌梗塞、慢性肝硬化者、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

常规组60例患者中使用加味炙甘草汤的30例为常规组,该组女性12例,男性18例,患者年龄范围为41—81岁,平均年龄(54.45±3.21)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8±1.2)年;使用加味炙甘草汤的30例为研究组,该组女性14例,男性16例,患者年龄范围为42—80岁,平均年龄为(54.56±3.23)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7±1.1)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可以进行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作下一步研究[1]。

1.2方法研究组采用加味炙甘草堂进行治疗,成分:阿胶9g;人参、生姜、当归、赤芍、生姜15g;桂枝30g;炙甘草、麦门冬、麻子仁、川芎12g;生地黄、焦三仙20g、大枣5枚。1剂/d,用温水煎药送服,2次/d,早晚服用各一次,坚持治疗一个月[2]。常规组则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为:每日口服2阿托品,每次0.3mg坚持治疗一个月。

1.3观察指标临床治疗效果分无效、有效、显效为判定标准,其中无效为:患者临床症状,没有任何表现改变;有效为:患者的临床表现在治疗后有明显好转;显效为:如胸闷、乏力、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不适的临床症状改善十分显著。总疗效=(显效+有效)/总病例*100%。

1.4统计学处理本此研究私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研究组与常规组之间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P﹤0.05,比较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研究组30例患者中,总有效28例,总有效率93.33%;显效19例,显效率63.33%;有效9例,有效率30.00%;无效2例,无效率6.67%。

常规组30例患者中,总有效23例,总有效率76.67%;显效13例,显效率43.33%;有效10例,有效率33.33%;无效7例,无效率23.33%。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常规组临床疗效明显低于研究组临床疗效,P﹤0.05,两组之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窦性心律过缓每分钟心跳慢于60次,是心律失常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往往与阻塞性黄疸、缺氧严重、颅内病变等有关[3]。其发病多见于老年群体中,发病迟缓隐匿,发病率比较高。心动过缓的程度决定了临床症状的表现,不引起临床表现则心率每分钟超过50次,但是心律每分钟超过3秒的长时间间隙或是慢于50次,就会出现胸闷、乏力、头晕、心悸,甚至是低血压、心绞痛、心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根据窦性心动过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在祖国传统医学即中医中属于“厥脱”、“胸痹”、“迟脉症”“心悸”等范畴。此病的发生往往与寒邪凝聚导致的经络脏腑之气阻滞不畅;水湿停聚,聚湿成痰导致的痰湿内蕴阻塞瘀滞;元气不足,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阳气衰竭损伤;气机郁滞时日过久而导致的血行瘀阻等有关。病位的实质在心之脉络,亏虚损伤过久入络,阻瘀不通过久入络,患病过久入络,时日一长络脉很容易瘀积阻滞,络瘀化浊生毒,瘀、浊、滞、病与脏络一起互相缠结。从中医上讲窦性心动过缓因虚导致,开始时病症多以气虚单独出现或是阴虚气虚两种虚症共存,到病症后期逐步出现阳虚的症状,乏力的现象因为心气缺失不足,痰浊使血脉运行瘀滞阻滞,运行不畅,逐渐累积,最后因为开始的虚导致最后病的实[4]。炙甘草汤方子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对脉结代、心动悸进行治疗的明方,考虑到以上病症使用加味炙甘草汤这款汤剂中的成分,就要对应这些病症进行治疗。这款方子主要由炙甘草、生地黄、人参、大枣、川芎、阿胶、生姜、当归、焦三仙、赤芍、麻子仁、桂枝、麦门冬这十三味药材组成。这十三味药材一起使用,相得益彰,药性温和而不燥,滋养机体而不腻,养血活血,经络通畅,滋阴益气,阳气恢复逐渐旺盛,血脉充盈,心脉通畅,从而达到心脉血脉病症消除,恢复正常功能,心悸安定,人体气血充足,阴阳调和的目的。方子当中,起到使气机通畅和补益作用的有大枣、人参、川芎。其中大枣使阴阳气血调和,补益脾气;人参补足元气,使心气受到补益,安定心神惊惕;川芎对行气通畅起到主导作用。起到养护血脉并使其运行通畅作用的有当归、赤芍、大枣。其中当归使血虚得到补充,血行流畅;赤芍消散瘀结,使血行流畅并能够止痛;大枣则有养护滋养血脉的功效。另外,炙甘草本身能使经脉通畅,利益补益气血并且养心;能起到养心阴作用的还有麻仁子、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油滑润泽,生地黄益肾气,麦冬润燥生津,因为济水为阿胶之精,十二经水中济为阴水,如同人身体中的血脉,所以阿胶以其补血走阴的功效导引血脉;生姜使郁滞得以宣通;桂枝使气机能够畅达来卫护阳气温通;焦三仙有助食物消化,治疗胃气不和与脾胃气虚。以这十三种药配伍,阿胶、麻仁子、麦冬三者共为臣药,充血脉、养心血、滋心阴;炙甘草、大枣、人参资气血生化之源;以生姜、桂枝辛热性行温通之法,此二药作为辅佐,使血脉通达,因心火过旺和心阳不足的心阳得以温养[5]。十三味药辛燥、甘润并用,通阳不导致伤阴,滋阴不导致腻滞,各种药物药性配合恰到好处。另外,正确的煎服法对于疗效的保证也是非常重要的,《伤寒论》中记载:“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焦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6]”实际应用中对炙甘草汤的煎服方法是:取1500毫升清水,用文火慢慢煎熬,等到所有的药快要煎好时,将丹参酒20毫升或者白酒20—40毫升加入进去,与药物一起煎熬30分钟,然后将600毫升药汁取出,一天分2—3次服用,服用时用温水送服。在煎药时,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没有掌握好药物煎煮的时间,过早的将丹参酒或是白酒加入进去,就会随蒸汽全部挥发,所需要求无法达到,药效治疗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伤寒论》中提到的清酒本身有辛热的性质,用清酒煎药,使血脉得到温通,汤药煎好后,十三味药材的药力达到病处,治疗效果显著。

在本次研究中,未经加味炙甘草治疗的常规组临床疗效明显低于经过加味炙甘草的研究组,P﹤0.05,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说明加味炙甘草汤对于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可以使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改善,心律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得以保证,因此非常值得在临床应用上大力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国征,赵新芳,边文贵.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7):11265+11267.

[2]宋博.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1):142-143.

[3]周忠云,张世亮.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01):83-84.

[4]范文惠.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5]于倩,刘彤.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1):168-169.

[6]罗传超.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标签:;  ;  ;  

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