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02年初,中国证监会与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这些自愿设立的审计委员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公司治理效果?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分析了审计委员会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作用。再从内外部环境探讨了审计委员会有效运行的条件,进一步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改进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审计委员会有效性评价体系。并从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盈余管理的视角,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本文实证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是否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从而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以及审计委员会的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结果证实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可以显著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在进一步研究审计委员会的哪些特征影响其有效性发挥时,实证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负相关;审计委员会的规模虽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显示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审计委员会的专业素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仅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回归系数的符号与预测相反。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1.2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2 文献综述2.1 国外文献2.1.1 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财务舞弊关系的实证研究2.1.2 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2.1.3 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的实证研究2.1.4 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的实证研究2.1.5 审计委员会设立的市场反应2.2 国内文献2.3 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的评述3 审计委员会理论分析3.1 审计委员会的演进和职能3.1.1 审计委员会的演进3.1.2 审计委员会的职能3.2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分析3.2.1 我国审计委员会现状—基于现实层面的分析3.2.2 审计委员会本原性质3.2.3 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分析—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3.3 审计委员会有效运行条件3.3.1 审计委员会应具备的内在特征3.3.2 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激励与约束3.4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评价体系3.4.1 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3.4.2 从改进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4 研究假设和研究步骤4.1 研究假设4.2 盈余管理计量4.3 研究步骤5 实证分析5.1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立情况的描述性统计5.1.1 审计委员会设立状况的时间分布5.1.2 审计委员会设立状况行业分布5.1.3 审计委员会设立状况地区分布5.2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盈余管理水平影响纵向分析5.2.1 样本选取5.2.2 变量定义5.2.3 实证分析5.3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盈余管理水平影响横向分析5.3.1 样本选取5.3.2 单变量分析5.3.3 多变量分析5.3 审计委员会的特征与盈余管理5.3.1 样本选取5.3.2 实证分析5.4 实证结果分析6 结论6.1 研究结论6.2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6.2.1 研究局限6.2.2 后续研究方向注释参考文献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上市公司论文; 审计委员会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