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医学情志理论在基本认识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秦汉以远即创建了七情、六志、五气、五性等名词术语。明确情志一同,情动为志,志更偏重于情感表达,揭示了《内经》论述情感情绪重在五志的根源。天人相应,不同时间、气象条件所带来的环境改变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变化。注意到社会境遇的改变程度,可以导致喜乐忧哀情感变化的性质与程度,是《内经》贫富贵贱致脱精失营观念的滥觞。建立了通过面貌行为判断情志表达的方法,奠定了《内经》怒象判断的依据。描述了“喜怒欲惧忧”的特征性行为心理,将其与气关联,称作内畜五气,这种畜与藏、气与性的关系,与《内经》“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的情志发生理论构成了默契。构建了情志与五方、五脏配伍的理论。提出情志表达缺乏正面意义的论述,情志表达难于控制,过节生害,成为病因的理念。申明情志中和的主张,奠定了中医情志病因学的基础和节喜怒戒嗔恚的情志养生观。中医学在继承秦汉以前有关情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将其贯穿于医学实践,形成了以情志病因学为中心的发病、辨证、治疗与养生的系统理论体系。情志成为病因的原因是情志太过,可分为发生突然的“暴”,程度剧烈的“过”,持续难释的“久”,反复刺激的“多”等四种情况。根据情志病因的致病作用,总结出情志病因具有泛病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情志具有宽泛而无导致具体疾病的作用)和指向性病因(在病因作用下能够致发具体疾病)两种情况。泛病因理念在强调调摄情志防病养生方面具有理论意义。指向性病因又分为:单一情志病因,是指情志中的某一情志直接导致具体疾病;复合情志病因,是指二种或更多情志因素复合致病;内伤复合病因,是指情志与其他内伤病因(饮食、起居)复合致病;情志外感合邪,是指内伤情志外与感六淫合邪致病等四种情况。总结提出情志致病传化没有次第的两个特点,一者邪气不得传移,气留本脏则重伤本脏;二者我不胜之脏来乘,本脏受伤更重。两者都可“令人有大病”。怒是致病作用较为强烈的情志病因,《内经》对怒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入系统研究。形成了以面貌辨怒象,以形动分怒质,以肝立胆横为怒体的基本认识,并指出《内经》是唯一提出发怒有肝胆形态变化的医学文献。怒致气上逆是怒的根本病机,与正常人体阳气下交阴气上承、“气从以顺”成相反状态,直接导致气行的反向运动。气上逆致气离位,气离位致气错位,气错位则气行悖,气行悖则病作矣。按照情志损伤“志伤气,气伤脏,乃病脏”的一般规律,怒伤气包括伤气、伤阴两个层次。根据邪气作用后人体反应的整体状态判断邪气性质的原则,提出怒为阳邪。怒伤脏则有伤本脏肝和伤母脏肾之别,引申出凡见近记忆减退者,都应该从增强肾的封藏作用着手,可扩展至老年性痴呆预防和延缓性治疗。提出“毛悴色夭”为情志病程较久的望诊特征。怒志单一病因致病可引起的薄厥、呕血、飧泄、消瘅等。气逆除致血逆外,还易引起脾胃升降的反作,同时说明脾胃是最容易受到气运行方向改变而发生升降反作的脏腑。怒志复合病因致病详分可见复合饮食起居或六淫等情况,主要有痈疽、痈膈、爪病、积,寒痹等。分析“爪病”为丝虫感染所致的慢性期阻塞性鞘膜积液(睾丸肿大),纠正了以往注释为癞疝的错误。痈膈是在肠道寄生虫导致胃脘痈或腹内痈基础上形成消化道梗阻,提出了一种新的寄生虫性消化道梗阻的发病机制。怒既是病因,可以导致发病;同时也是症状,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病邪或脏腑气血阴阳自身偏颇所导致。怒发生的原因大致有,肝血气实(提出怒是中医测知肝气血状态的一个基本指标)、肝气未得主时自振作怒、胆气郁、胆气逆、木郁土壅、阴阳气血紊乱、春夏肝心中风、刺不随时、刺不当位、饮酒等,都可以见怒。分析这些怒产生的原因,为确定病机制定治则提供了依据。并简要介绍了《内经》怒的刺禁和刺后医嘱。最后根据《内经》怒的内容,从病因学角度,对典型怒作出以下描述:怒,是以肝举胆横的脏腑形态变化为基础,以横眉立目发竖面青为面貌表情依据,以肌肉瘦削、立眉深视、言寡行隐为易发形体特征,以气上逆导致的气行反动为病机特点,以肝胆郁滞气盛、阴阳气血乖乱的状态反应为症状表现,以损伤阴气肝肾为主要病理环节的阳邪内因。《内经》作为两汉以前中国医学集大成者,集中展现了其时系统、丰富、翔实的情志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理论认识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就怒来说,其记载的临床病象弥足珍贵,阐述的医学理论令人惊叹。如果能利用这个高度,无论俯瞰还是远望,眼界都会开阔许多。学以致用,望能为临床提供一些帮助。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情志病证动物实验技术[J]. 实验动物科学 2017(02)
- [2].从心肝失调探讨情志病[J]. 辽宁中医杂志 2018(05)
- [3].《内经》防治情志病证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J]. 山西中医 2009(06)
- [4].经典经方与情志病的防治[J]. 环球中医药 2017(05)
- [5].卢永屹治疗情志病的临床用药经验举隅[J]. 湖北中医杂志 2017(10)
- [6].情志病证病机规律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11)
- [7].胃脘痛与情志病因研究进展与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0(04)
- [8].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理论源流初探[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04)
- [9].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组方用药规律分析[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8(01)
- [10].中医情志病与脑稳态调控——第二届中医脑科学大会概况及有关科研团队介绍[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11)
- [11].高祥福教授运用二型九证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情志病变的经验[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4)
- [12].情志病证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环球中医药 2010(03)
- [13].从肝论治情志病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6)
- [14].情志病因概念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08)
- [15].情志病因概念的完善及意义[J]. 山东中医杂志 2011(07)
- [16].揭开中医情志病学研究的新篇章——评《情志病学》[J]. 湖南中医杂志 2011(04)
- [17].护士人群怒表达方式及相关情志病证流行病学调查[J]. 中医杂志 2009(12)
- [18].从脾论治情志病探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18(04)
- [19].住院病历有关情志病证发病因素调查分析[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6)
- [20].胃脘痛相关的情志病因调查与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01)
- [21].情志病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光明中医 2009(04)
- [22].傅华洲辨治肿瘤相关情志病经验介绍[J]. 新中医 2018(05)
- [23].情志病证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9(09)
- [24].《内经》有关情志病因理论[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24)
- [25].住院病历有关情志病证发病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10)
- [26].住院病历有关情志病证发病因素调查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2)
- [27].情志病病机演变规律刍议[J]. 中医学报 2019(11)
- [28].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J]. 中医研究 2014(12)
- [29].王坤根情志病诊疗经验浅析[J]. 浙江中医杂志 2018(03)
- [30].从《黄帝内经》探析情志病[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