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虚拟支气管镜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螺旋CT虚拟支气管镜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一、螺旋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罗妮苑[1](2011)在《64层CT仿真内镜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64层CT仿真内镜(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 CTVE)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33例拟诊冠心病,3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患者,行仿真内镜成像处理,结果与DSA结果对照。结果:1.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的冠脉分段方法,用14分段法分为518冠脉节段,448节段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与DSA诊断中度一致(Kappa=0.566)。2.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CTVE判断血管管腔无狭窄、轻微、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3.33%、89.67%、5.00%、98.80%,50.00%,95.47%、22.73%、98.62%,63.64%、98.45%、53.85%、98.96%,67.50%、99.50%、93.10%、96.84%,71.43%、99.77%、83.33%、99.55%。3.368正常冠脉节段中330节段表现为管腔均匀环形结构,伪彩一致,管壁未见明显隆起,管腔内未见明显硬斑;其中27个冠脉节段因在CTVE图像上显示有硬斑而误诊为不同程度狭窄;11个冠脉节段因管腔表现为不规则隆起、管腔环形结构显示欠清诊断为软斑而误诊为不同程度狭窄;狭窄冠脉节段为80处,正确检出41处,准确率为51.25%,CTVE示22处冠脉节段内有大小不等硬斑,表现为块状伪彩;14段示管腔不同程度丢失,管腔突然向心性缩窄,或管壁不规则隆起,或钙斑与管腔不同程度丢失同时存在;5段闭塞,在管腔内漫游过程中管腔消失,表现为盲端;3例5枚支架均被检出;1例桥血管被检出;1例右冠状动脉异常开口被检出,开口未见明显狭窄。4.以DSA为金标准,以管腔狭窄≥50%为阳性,正常和<50%为阴性,CTVE诊断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25%、98.45%、89.66、97.69%;计算CTVE及DSA结果诊断的一致性,得出Kappa值2为0.871,具有极高一致性,CTVE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64层CT仿真内镜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内腔,对轻微、轻度狭窄有较高的误诊率;对中重度狭窄有较高的准确性,对病变的发现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筛查方法;CTVE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血管管腔狭窄的性质,以指导进一步的治疗;CTVE对支架检出有高敏感性,是可应用于支架术后随访的一种较有前景的方法。

王亚洲[2](2010)在《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81例肺部长有肿块或结节的患者,对本研究所有81例患者进行MS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检查,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技术和容积再现(VR)技术等。65例进行了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检查,43例进行了肺动脉三维CT血管造影(CTA)。46例怀疑中央型肺癌的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分析48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MS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结果与行支气管镜检查的46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诊断结果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再分别计算81例患者在单纯应用常规胸部CT横断面与联合MS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后的影像诊断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并比较两者的差异;在15例周围型肺癌的各种基本恶性征象的显示率方面,对比分析常规胸部CT横断面在联合MS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前后有无统计学差异。最后,总结探讨MS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癌诊断方面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结果:最后确诊结果是良性肿块或结节患者18例,恶性63例。所有63例恶性患者得到纤维支气管镜、CT引导下穿刺术或外科手术术后病理结果证实。63例恶性肿块或结节中包括48例中央型肺癌,15例周围型肺癌。63例恶性肺部肿块或结节中包括鳞癌32例,腺癌26例,小细胞癌4例,大细胞癌1例。其中男42例,女21例,平均年龄64.5(37~82)岁。48例中央型肺癌按手术分型可分为腔内结节型5例,环状狭窄型15例,偏心狭窄截断型28例。对比分析MS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的影像诊断结果与支气管镜及其病理结果后,得出统计学结论P>0.05,说明两者无显着性差异。单纯依赖常规胸部CT横断面图像对肺部肿块或结节做出的影像诊断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88.89%、72.22%、91.80%、65.00%、85.19%;而联合MS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后做出的影像诊断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2.06%、88.89%、96.67%、76.19%、91.36%。在15例周围型肺癌各种恶性基本征象显示率方面,常规胸部CT横断面联合MSCT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后获得图像与常规胸部CT横断面图像的比较结果是P<0.05,说明两者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通过运用MSCT成像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能够评价气管支气管树受肿瘤侵犯的程度及范围,做出的影像诊断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无显着性差异,具有相同的诊断效果。其次,常规胸部CT横断面图像通过联合MSCT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肺癌各种恶性基本征象方面比常规单纯CT横断面图像效果更好,立体感更强,更符合真实纤维支气管镜或手术所见的组织结构;能够显示常规胸部CT横断面显示不清,甚至无法显示的某些恶性征象,明显提高了肺癌诊断的阳性准确率,对肺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帮助很大。显然CT横断面图像联合MSCT后处理成像技术后做出的影像诊断结果更有说服力,优势更明显。总之,以常规胸部CT横断面图像作为影像诊断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联合MSCT多种后处理成像技术就能够明显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对肺癌的术前诊断分期,手术方案的选择、治疗后疗效的判断以及术后残端肿瘤的复发监控等许多方面都能提供客观真实的有力证据。其中对早期肺癌的及早发现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在科研还是临床MSCT成像及多种后处理技术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时正义,熊文明[3](2009)在《螺旋CT和X线检查对小儿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螺旋CT和胸部X线检查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X线检查、CT扫描并经临床纤维支气管镜取出异物证实的小儿气管支气管穿透X线异物21例。结果:胸部透视:支气管异物间接征象表现典型能确立诊断占66.7%(14/21),不典型不能确立诊断占33.3%(7/21)。X线胸片:能确立诊断占28.6%(6/21),不能确立诊断占71.4%(15/21)。螺旋CT:直接显示异物占90.5%(19/21),间接提示异物占9.5%(2/21),能确立诊断100%(21/21)。结论:当患儿有明确异物吸入史,临床怀疑有支气管异物时,应首选X线胸部透视检查,间接征象表现典型能确立诊断者,不需行胸片及螺旋CT检查,对间接征象表现不典型不能确立诊断者,则必须行螺旋CT检查,以防漏诊、误诊。X线胸片确诊率最低,不提倡使用;螺旋CT不仅能明确诊断,利用多平面重建M PR、CTVE还能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具体部位及全貌,为临床成功取出异物提供更全面信息,笔者认为为争取时间及明确诊断可以将螺旋CT作为小儿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诊断的首选方法。

余健民,严德钧,沙宝康,余璞[4](2008)在《CT仿真纤支镜成像技术对老年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申[5](2008)在《人鼻腔生物力学模型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鼻腔是给人体提供氧气来源的主要通道,除了承担呼吸的主要功能外,还有对吸入气流进行加温、加湿、滤过清洁等作用,以保护下呼吸道粘膜;同时又是防止呼吸系统疾病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临床医疗实践和研究工作证明:鼻腔结构几何形态与鼻腔能否保持正常功能以及鼻腔疾病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鼻腔结构异常是导致鼻腔某些常见病的原发因素之一,然而鼻腔结构复杂,由于缺少生物模型和数值量化的计算模型,无法深入细致了解和掌握,影响了疾病的临床预测、诊断、治疗方案优选与手术疗效的估计。根据CT扫描获取的鼻腔结构数据,构建鼻腔的数值模型对鼻腔内的气流场进行研究。通过大量鼻腔模型的建立与数值模拟,对鼻腔结构几何形态与鼻腔内气流流场的关系进行研究;进而模拟鼻腔某部位结构变化导致整个鼻腔气流场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两个临床应用的医疗器件,用以减轻医生的工作量和患者的痛苦。论文工作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一种重建鼻腔模型的有效方法,根据一名健康志愿者的CT图像,用表面重建的方法对该患者的鼻腔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用有限元的方法对鼻腔域中的气体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分析,并把得到的结果与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数据相比较,证明重建鼻腔模型与气体流场数值模拟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主要研究鼻腔结构的几何形态与鼻腔内气体流场的关系,应用三维重建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4例健康成年人鼻腔的气流流场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总结健康成年人鼻腔气体流场的特点并对其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分类。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鼻腔在鼻甲部分切除后的气流流场,并与原始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鼻腔结构的变化对鼻腔内气流分布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正常成年人的鼻腔气道几何尺寸和鼻腔阻塞程度的关系,对17个志愿者进行鼻阻力测试,得到鼻腔的阻塞系数与气流量的关系。对测试数据进行函数拟合,确定鼻腔的阻塞系数。根据每个志愿者的鼻腔的CT扫描图像,提取鼻腔结构的几何数据。对鼻腔阻塞系数和鼻腔结构几何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建立气道几何尺寸与鼻腔阻塞系数的关系式,并确定其中的待定系数。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鼻腔气道的截面积、气道长度、湿周长等几何尺寸大致的确定鼻腔的阻塞程度。第四部分设计一种应用于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引流器,在术后放入窦口鼻道复合体处,防止窦口的粘连,保证鼻腔通气,通过鼻腔呼吸气流自动将上颌窦内的积液引出,将液体药剂输送到上颌窦,方便术后的管理。根据重建的三维鼻腔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的结果和鼻阻力仪测量的结果得到窦口鼻道复合体处的气流流动情况。通过两相流理论和建立的引流器计算模型,对于“引流和注药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定量分析。在数值模拟过程中,改变引流器的管径以及引流物质的粘性系数,分别计算并比较结果,对引流器形状进行优选,确保本文设计的引流器可以完成通气、引流,注药和保持上颌窦窦口不粘连的功能。第五部分设计一种鼻用塞固器,在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后,放入鼻腔替代传统的填塞材料,起到固定鼻中隔、压迫止血和保持鼻腔通气的作用。通过有限单元法模拟塞固器和膨胀海绵在鼻腔中的工作情况,分析两者的模拟结果,比较鼻中隔粘骨膜的压应力和第一主应力。由模拟结果可知,鼻用塞固器可以起到固定鼻中隔、压迫止血和保持鼻腔通气的作用,同时不会导致鼻腔粘膜的破裂。

王浩[6](2007)在《16排螺旋CT用于高危胸痛诊断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急症高危胸痛诊断,在分析、研究了冠脉,肺动脉和主动脉CTA检查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采用16排螺旋CT,以一次性增强扫描方式实现冠脉,肺动脉和主动脉CTA三项检查。获得了高危胸痛诊断所需要的冠脉,肺动脉和主动脉的清晰显示。为急症高危胸痛的诊断提供了准确、方便的检查手段。至今尚未见到以16排螺旋CT进行本项工作的报道。目的:通过一次CT扫描检查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CTA检查,探讨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中的病例为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的住院及急诊胸痛患者共38人。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7-76岁。临床症状胸痛、胸闷憋气、心前区不适等。应用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先行胸部CT平扫,然后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胸部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至膈下。肘静脉注射碘海醇(350mg I/ml)120-140ml和生理盐水40ml。应用surestart造影剂跟踪技术,于主动脉弓选择兴趣区,在造影剂注射后,当CT值提高110-120Hu开始扫描。以右冠中段层面作为预览平面重建R-R间期各时相图像。应用VR、CPR等方法观察冠脉情况,应用电影显示、VR、MIP等方式观察肺动脉情况,应用MPR、CPR、VR等方式重建并观察主动脉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一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34例,肺动脉栓塞4例,主动脉夹层2例。共显示冠状动脉247支,其中发现狭窄47支。肺动脉4-5级分支应用MIP、VR及电影显示均可清晰观察,共发现肺动脉栓塞4例。结论:16排螺旋CT一次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对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急性高危胸痛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可靠的检查方式,并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及良好的经济效益。

许彪[7](2006)在《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的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文中提出

董辉球[8](2006)在《16层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对中央气道良恶性病变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螺旋CT(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尤其是16层螺旋CT(16SLICE SPIRAL CT)的临床应用、微机处理技术的发展和三维重建工作站的开发完善,为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和CT仿真支气管镜技术奠定了基础。CT仿真支气管镜研究始于1994年Vining[1]等的首次报道。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该技术的优点为无创性,检查时间短,重复性好。其原始数据可用用于其他多种方法进行处理观察,可从狭窄或阻塞的远端来观察病变,补充了纤维内窥镜的不足,但对于其应用价值和前景仍有争议。随着16层螺旋CT的出现,其VB效果有明显改善[1,2]。一方面有助于恶性病变的进一步确定(鉴别诊断);另一方面,能充分显示良性病变。简化了影像科医生与肺病科医生的联系,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预后评价。本文拟就此探讨16层螺旋CT虚拟内窥镜应用于中央气道良、恶性病变的情况成像效果和仿真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客观地评价CT仿真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依据。

郭少华,钟福兴,廖志,刘少强,黄渺新,李荣芳,吴颋[9](2005)在《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09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儿,经螺旋CT扫描后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最小密度投影(MinP)4种图像后处理成像技术,并根椐诊断行小儿支气管内窥镜异物摘取术。结果术中取出气管异物27例、右侧支气管异物53例、左侧支气管异物18例、双侧支气管异物1例、气管并左侧支气管异物2例、气管并双侧支气管异物2例;另有3例未见明确异物,1例异物位于Ⅲ级支气管无法取出,1例由于喉头水肿纤维支气管镜无法通过并手术,1例术前突然窒息死亡。螺旋CT4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异物的显示率分别为MPR97.2%、CTVE94.4%、SSD83.2%、MinP70.1%。结论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轴位像对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迅速、准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李树平[10](2005)在《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建立肺实质CT首过期灌注成像的最佳技术参数,测量健康国人屏气状态下肺实质首过期的灌注值;通过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首过期灌注值和强化峰值来描述周围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和肺部转移瘤的肿块灌注特征,比较三类肿瘤瘤周肺组织与健侧肺组织灌注值差异,揭示肿瘤周边肺组织的灌注特征。 材料和方法 (1)共收集健康国人志愿者60例,按注射对比剂速度不同平均分为3组,首先行肺部常规平扫,之后选择Perfusion序列对肺门层面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优维显300(Ultravist 300,碘含量300mg/ml),注射速度3ml/s、4ml/s和5ml/s,总注入量为40ml。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单次扫描时间为0.5s,扫描间隔时间亦为0.5s,即扫描周期为1.0s,曝光同时注入对比剂(即延迟时间为0s),共扫描30个周期,每个病例共获得30幅选定层面首过期的动态增强图像。应用DynEva软件通过感兴趣区域分析法获得双侧肺实质及肺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公式计算正常肺实质首过期的灌注值及强化率。(2)92例肺部肿瘤患者(包括48例周围型肺癌,31例中央型肺癌,13例单侧肺转移瘤)接受检查。注射对比剂后屏气,在固定层面连续扫描30层(1层/秒)。分别以整个肿瘤、肿瘤富强化区、肿瘤少强化区取感兴趣区来评价其时间密度曲线。通过Miles最大斜率

二、螺旋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64层CT仿真内镜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的临床应用特点
    1.1 多层螺旋CT成像原理及CTVE成像技术
    1.2.C TVE的临床应用
        1.2.1 CTVE在鼻腔、喉、气道、支气管中的应用
        1.2.2 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1.2.3 在膀胱疾病中的应用
        1.2.4 在耳部疾病中的应用
        1.2.5 在显示蝶窦方面的应用
    1.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64 层CT仿真内镜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CT扫描方法
        2.1.3 后处理方法
        2.1.4 成像方法
        2.1.5 冠脉分段及狭窄程度分类方法
        2.1.6 统计学方法
        2.1.7 虚拟内镜在血管方面的应用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T仿真内镜在冠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综述)
    3.1 CTVE简介
    3.2 CTVE原理及技术
    3.3 CTVE的临床应用
        3.3.1 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3.3.2 在显示管腔及血管内膜的作用
        3.3.3 CTVE在血管内支架及搭桥术后的随访中的应用
        3.3.4 CTVE在显示畸形血管中的应用
    3.4 CTVE的局限性
    3.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
附录1
附录2
简历

(2)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多层螺旋CT 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层螺旋CT 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肺癌诊断价值的相关影像学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螺旋CT和X线检查对小儿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胸部透视表现
    2.2 X线胸片表现
    2.3 螺旋CT表现
        2.3.1 直接显示异物形态及管腔改变
        2.3.2 阻塞性肺气肿
        2.3.3 纵隔移位
        2.3.4 纵隔、横膈双边影
        2.3.5 胸壁双边影
        2.3.6 阻塞性肺炎
        2.3.7 肺不张
3 讨论
    3.1 胸部透视的特点及其价值
    3.2 X线胸片的特点及其价值
    3.3 螺旋CT表现特点及其价值
    3.4 X线检查与螺旋CT合理运用

(5)人鼻腔生物力学模型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基于螺旋CT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
        1.2.1 三维重建的前期工作
        1.2.2 三维重建方法的分类
        1.2.3 CT机常用的三维重建方法
        1.2.4 基于CT的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
    1.3 鼻腔呼吸过程研究进展
        1.3.1 上呼吸道的临床测试及实验模拟
        1.3.2 上呼吸道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的研究概况
    1.4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1.4.1 有限单元法
        1.4.2 有限体积法
    1.5 论文主要工作
2 鼻腔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与气体流场的数值模拟
    2.1 鼻腔简介
        2.1.1 鼻腔解剖结构
        2.1.2 鼻腔的呼吸功能
    2.2 鼻腔结构的三维重建
        2.2.1 原始数据的获取
        2.2.2 CT图像的处理与三维重建
    2.3 鼻腔气体流场的数值模拟
        2.3.1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2.3.2 模拟结果
        2.3.3 模拟结果的讨论
    2.4 小结
3 鼻腔结构对气流分布的影响
    3.1 数据采集对象和方法
        3.1.1 志愿者选择与CT图像三维重建
        3.1.2 鼻声反射简介及测试
    3.2 数值模拟及测试结果
        3.2.1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3.2.2 多例鼻腔模拟结果
        3.2.3 切除鼻腔模拟结果
        3.2.4 鼻声反射测量结果
    3.3 鼻腔结构与气体流场的关系讨论
        3.3.1 鼻腔结构与气流流场的分布
        3.3.2 鼻腔结构与气压场
    3.4 湍流状态下鼻腔的几何尺寸与鼻腔阻塞系数的关系
        3.4.1 鼻阻力检测数据和CT扫描数据的获取
        3.4.2 鼻腔结构几何形态的规律和几何尺寸
        3.4.3 鼻阻力与鼻腔阻塞系数
        3.4.4 鼻腔阻塞系数与鼻腔几何形态的关系
        3.4.5 鼻腔阻塞系数与鼻腔结构几何尺寸的讨论
    3.5 小结
4 应用于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引流器的设计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引流器的设计
        4.1.2 上颌窦内气流的特点
        4.1.3 两相流模拟简介
    4.2 数值模拟
    4.3 引流器工作模拟结果的讨论
    4.4 小结
5 应用于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的塞固器的设计
    5.1 塞固器的设计
        5.1.1 塞固器的材料与模型
        5.1.2 塞固器和单一膨胀海绵的工作模型
    5.2 数值模拟
        5.2.1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5.2.2 材料性质
        5.2.3 计算结果
    5.3 两种填塞物效果的讨论
    5.4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16排螺旋CT用于高危胸痛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危胸痛
    1.2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
    1.3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多排螺旋CT技术
    2.1 CT技术概况
    2.2 CT功能成像
        2.2.1 多平面重建
        2.2.2 曲面重建
        2.2.3 最大密度投影和最小密度投影
        2.2.4 容积重建
        2.2.5 CT仿真内镜
        2.2.6 CT功能成像
    2.3 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
        2.3.1 头颈部的应用
        2.3.2 胸部的应用
        2.3.3 腹部的应用
        2.3.4 心脏的应用
        2.3.5 其它
第三章 高危胸痛
    3.1 心源性缺血性胸痛
    3.2 主动脉夹层
    3.3 肺动脉栓塞
第四章 高危胸痛解剖基础
    4.1 主动脉
    4.2 肺动脉
    4.3 冠状动脉
第五章 16排螺旋CT用于高危胸痛诊断
    5.1 临床病例
    5.2 方法
        5.2.1 仪器
        5.2.2 操作方法
        5.2.3 评估标准
    5.3 结果
第六章 讨论
    6.1 扫描参数优化
    6.2 重建及观察方式选择
    6.3 一次造影两次扫描方式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1:综述:高危胸痛的多排螺旋CT诊断
附2:综述:多排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附3:参加研究课题与论文发表
致谢

(8)16层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对中央气道良恶性病变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文献综述
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10)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屏气状态下正常肺实质多层螺旋CT首过期灌注成像初探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肺部肿瘤瘤周肺组织的CT灌注测量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肺部螺旋CT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癌血供问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螺旋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64层CT仿真内镜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D]. 罗妮苑. 汕头大学, 2011(04)
  • [2]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D]. 王亚洲.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3]螺旋CT和X线检查对小儿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的诊断价值[J]. 时正义,熊文明. 华夏医学, 2009(03)
  • [4]CT仿真纤支镜成像技术对老年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价值[J]. 余健民,严德钧,沙宝康,余璞.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8(03)
  • [5]人鼻腔生物力学模型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 于申.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5)
  • [6]16排螺旋CT用于高危胸痛诊断的研究[D]. 王浩.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7)
  • [7]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的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 许彪.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02)
  • [8]16层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对中央气道良恶性病变的评价[D]. 董辉球. 吉林大学, 2006(10)
  • [9]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价值[J]. 郭少华,钟福兴,廖志,刘少强,黄渺新,李荣芳,吴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05)
  • [10]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李树平. 第二军医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螺旋CT虚拟支气管镜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