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知识分子诞生于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在其后来的成长历程中,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促使中国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生成,使其放弃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欲求和在朝在野的两极抉择。不过,西方理性主义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种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的并存,导致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定位犹疑不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以道事君”和“道高于君”思想培育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浓烈的政治热情,虽然中国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已有所展现,但是这种无自我意识却不利于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知识分子塑造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思想理解上的偏差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惯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最初未能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的作用和价值,导致中国知识分子几十年的动荡和波折。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从而给予知识分子以充分的认可和信任,使其加入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三种文化共同作用于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使中国知识分子在当代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形象。从中国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我们所急需的、应当建构和积极扶植的知识分子是公共知识分子。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历程表明了公共知识分子定位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也为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理性的冒险:西方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嬗变与危机[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08)
- [2].《阿凡达》:对现代西方理性主义危机的反思[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10)
- [3].“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批判路径分析——以西方理性主义嬗变史为视野[J]. 云南社会科学 2016(02)
- [4].论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三个维度[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10)
- [5].西方理性主义历史发展述评[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3)
- [6].蔡宏圣的数学理性气质[J]. 教育视界 2018(08)
- [7].论西方理性主义危机与东方[J]. 伦理学与公共事务 2014(01)
- [8].西方理性主义的逻辑演化及历史走向[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10)
- [9].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01)
- [10].俄罗斯宗教哲学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J]. 哲学研究 2013(01)
- [11].理性主义与青年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J]. 教育评论 2014(10)
- [12].中国乡村从礼治到法治转型中的困局[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9(06)
- [13].悖论中的理性化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08(23)
- [14].论西方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思考[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12)
- [15].中道与权量——中国传统智慧与施特劳斯眼中的古典理性主义[J]. 国际政治研究 2011(02)
- [16].西方?生命教育评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03)
- [17].对西方浪漫主义限度及其影响的哲学诠释[J]. 社会科学战线 2014(07)
- [18].走向自然的文明[J]. 中国图书评论 2013(12)
- [19].西方理性主义对马克思实践理性的影响——基于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理性观[J]. 社会科学家 2013(05)
- [20].论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内在张力——兼论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J].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8(00)
- [21].“轴心期”历史精神的失范——试论“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明的启示[J]. 宜宾学院学报 2008(10)
- [22].“德”与“智”的现代转型:现代新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J]. 理论界 2018(05)
- [23].在形式与经验之间——读吴振西先生三则[J]. 南腔北调 2019(05)
- [24].西方理性主义终止符:泰德·休斯诗歌综观[J]. 学术研究 2015(11)
- [25].论权利观念的理性主义倾向[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6].西方理性传统与浪漫主义[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6)
- [27].权利话语的理论倾向[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8].冷战后俄罗斯价值生存方式的新趋势[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07)
- [29].世界主义社会思潮的形成及其悖论[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30].被遗忘的精神实在与被割裂的人——20世纪俄罗斯宗教哲学视域下西方理性主义病症之根源[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