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护理”模式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共情护理”模式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厦门市仙岳医院福建厦门361012)

摘要:目的分析“共情护理”模式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n=70,开展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70,开展“共情护理”模式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护理前两组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服务于技术、关心与爱护、环境与指导、总分等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共情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抑郁症;“共情护理”模式;生活质量

抑郁症属于临床精神科常见的具有慢性趋势化的疾病类型,存在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抑郁情绪同时合并焦虑不安、紧张抑郁等情绪变化是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存在自杀倾向,其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其精神痛苦,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家庭负担和社会治安威胁[1]。基于此,必须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以使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提升其生活功能,改善预后。本文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评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抑郁症相关临床诊断[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n=70)和研究组(n=70)。对照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年龄介于61-76岁之间,平均(64.8±4.2)岁;病程介于4-25个月之间,平均(8.6±1.5)年;研究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介于62-77岁之间,平均(65.4±4.1)岁;病程介于5-26个月之间,平均(8.7±1.4)年。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展开比较,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可予以对比。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抗抑郁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生活方面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保证均衡营养需求和充足的睡眠时间;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交代用药相关注意事项,使其了解具体用药时间和剂量,以使其药物治疗效果得到保障;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为其提供清洁卫生的病房环境,予以心理方面的常规性指导和基础宣教指导。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研究组开展“共情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内容以共情理论、人性关怀以及认知、沟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方法和技巧等为主,对护理人员理解和关心患者的性格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其在形成头脑意识后逐渐向自觉关怀行为转变。第二,以循证护理方面的有关知识为参考,对共情护理相关资料和文献等进行查找,并对《抑郁症患者共情护理操作技能手册》进行编写,通过直接传授理论知识和演示操作技能的方式进行培训。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上述两种培训方式,将共情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好的向护理人员进行传授,通过定期召开学习交流研讨会的方式促使护理人员彼此之间进行心得交流和分享,定期组织比赛或考试的方式测评护理人员的学习成果。评定护理人员共情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状况和心理变化的认知与掌握能力、护理人员对患者情绪变化感知能力和照顾、关怀能力。通常要通过以下几点,方可将护理人员是否完全掌握共同护理反映出来:①对患者讲的每句话,提出的每个问题进行认真倾听和及时回应,但不可随意进行评判,若有必要,可通过相应的肢体语言进行。②学会换位思考,护理人员应该从患者的角度,从患者的立场对问题进行看待和思考,尽可能体会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③做好整理和归纳患者基本资料的工作,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沟通,提升其信任感和安全感。④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共情体验。通过非语言和语言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并从患者表情、动作、言语等方面对其是否达到预期制定的目标进行判断。两组患者的护理时间均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抑郁状态变化,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情况越严重[3];②采用QOLQC30(生活质量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包括5个领域,即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4];③采用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评定患者对服务与技术、关心与爱护、环境与指导等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越低说明护理满意度越差。

1.4统计学评析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2.0统计分析全部有关数据,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加以表示,组间比较展开t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护理前SDS评分进行比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比较,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3讨论

抑郁症属于无法回避的一种社会问题,对导致抑郁症产生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既包括信息化时代到来后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消极性影响,也包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患者生理、心理方面产生的冲击和刺激所造成的影响[5]。近年来,随着生存压力的逐渐增加,人际关系的不断疏远、价值观念表现出的多元化、心理应激因素的强烈影响以及思想认知上存在的误区,致使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其对患者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直接性威胁。

抑郁症属于心理和精神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在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做好护理工作。共情护理模式的普及应用,为临床郁抑症护理提供了新的选择。“共情”不单单指的是护理人员自身方面的基本素质,还包括其实际能力,对共情进行正确认知和运用,可促使护理人员在时间工作中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通过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指导,对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进行培养和强化,可增进护患之间的良好交流与沟通,为和谐友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6]。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共情护理”模式,效果较好。共情即可使患者全面了解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护理操作能力,又可促使护理人员更加了解自身负责的患者情况,真正的感受和体验到患者生理及心理方面的需求,并快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增强护理水平和操作技能,从而达到有效改善和控制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目的[7]。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及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对护理服务与技术、关心与爱护、环境与指导等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到如下护理体会,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共情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谢晓颖,蒋荣泉,凌迎春,等.“共情护理”模式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26(33):122-125.

[2]应文洁.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7,35(11):69-71.

[3]罗俊梅.“共情护理”模式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究[J].医学信息,2016,09(14):208-209.

[4]赖金霞.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探究[J].医学信息,2016,01(35):212-213.

[5]冯文魁."共情护理"模式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J].系统医学,2016,38(11):145-147.

[6]靳陆平.抑郁症患者护理中"共情护理"模式的应用探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28(9):164.

[7]韩靖,王海霞,朱秀梅.传统护理模式与共情护理模式对抑郁症患者护理的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48(23):26-28.

标签:;  ;  ;  

“共情护理”模式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