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

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

论文摘要

西学东渐是近世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总体趋势。晚清新式学堂的兴起与西学东渐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西学的冲击下,传统学术开始了近代的嬗变,与学术有着密切关系的教育体系也随之发生变革。书院、官学逐渐衰落,采用西方分科教育的学堂开始逐步建立。教师是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在清末,教师作为一个群体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产生,在近代社会的变革和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总态势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力图对这一群体形成的背景、过程、标志、群体结构、意识、行为、特点以及群体地位进行系统研究,重点探讨其在中外文化交流、近代化进程以及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文章分为如下七个部分:一、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西学东渐,是自16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发展过程。西学东渐在明清之际便已形成,西学在宫廷中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晚清西学东渐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前到1860年,西学进入中国,并有一定发展;1860年到1890年,西学大量输入中国;1890年到20世纪初年,西学东渐开始与本土文化融合。西学东渐的过程体现出文化交流的普遍趋势:由量变到质变的传播过程。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兴办,起源于1863年的京师同文馆。新式学堂的兴办是传统科举制度没落,书院私塾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传统教育制度日渐腐朽,陷入危机,表现在教学内容空虚、无聊,脱离实际;书院教学、管理从属于科举考试;科场舞弊时有发生,且贿赂公行等方面。晚清新式学堂的兴起,还与清政府统治陷入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有关。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被迫步入了近代社会。但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真正富强,甲午战败,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迫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维新变法思潮应运而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志士企图通过变法来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势,为此在教育领域里进行了废八股、改策论、兴学校等诸多改革。虽然“百日维新”被保守派镇压,但教育改革的浪潮一经掀起,便一发不可收拾。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被迫改弦易辙,于1901年颁布上谕,宣布实行

论文目录

  • 绪论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问题的界定
  • 3、学术史回顾
  • 4、框架和思路
  • 第1 章 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之关系
  • 1.1 西学东渐在晚清
  • 1.2 晚清新式学堂的兴办
  • 1.2.1 科举制度的没落
  • 1.2.1.1 教学内容的空疏、无聊
  • 1.2.1.2 书院教学、管理从属于科举
  • 1.2.1.3 科场舞弊时有发生,贿赂公行
  • 1.2.2 教育改革的萌发与新式学堂的兴办
  • 1.3 西学东渐与新式学堂的内在联系
  • 第2 章 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的形成
  • 2.1 新式学堂教师群体形成的背景
  • 2.1.1 文化背景——中西学交汇
  • 2.1.2 政治背景——王朝自救
  • 2.1.3 社会背景——开启民智
  • 2.2 新式学堂教师群体形成的过程
  • 2.2.1 教会学校与新式教师的出现
  • 2.2.2 洋务教育与教师队伍的发展
  • 2.2.3 教育改革与教师群体的扩大
  • 2.3 新式学堂教师群体形成的标志
  • 第3 章 新式学堂教师群体之分析
  • 3.1 群体构成
  • 3.1.1 群体来源
  • 3.1.1.1 归国留学生
  • 3.1.1.2 旧式文人
  • 3.1.1.3 半新半旧之士
  • 3.1.2 学术背景
  • 3.1.2.1 传统儒学
  • 3.1.2.2 经世实学
  • 3.1.2.3 西学
  • 3.2 群体意识
  • 3.2.1 国民意识
  • 3.2.2 参政意识
  • 3.2.3 变革意识
  • 3.3 群体活动
  • 3.3.1 教学活动
  • 3.3.1.1 翻译、编辑教科书
  • 3.3.2 社会活动
  • 3.3.2.1 发动宣传革命
  • 3.3.2.2 参政议政
  • 第4 章 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的个案研究
  • 4.1 中体西用派——陈衍
  • 4.2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 4.3 中外古今派——钱玄同
  • 第5 章 镜中之我:学生眼中的新式学堂教师群体
  • 第6 章 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的特点
  • 6.1 新旧并存
  • 6.2 观念矛盾
  • 6.3 总体趋新
  • 第7 章 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的地位及影响
  • 7.1 在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 7.2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 7.3 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影响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乡青年混混群体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07)
    • [2].《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J]. 丝绸之路 2017(03)
    • [3].人物群体研究大有可为——访李庆刚教授[J]. 红广角 2018(03)
    • [4].沿着先辈音乐教育家的足迹寻觅——《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书评[J]. 音乐探索 2013(04)
    • [5].近年来的宋代蜀士群体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10)
    • [6].民国官僚群体研究的力作——评鲁卫东《民国中央官僚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关系(1912-1949)》[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7].“趣缘”相见:网络直播视频的文化群体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 2017(09)
    • [8].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科学发展与综合对策思路——评《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会性弱势群体研究》[J]. 管理学刊 2019(05)
    • [9].别具一格的《清代岭西词人群体研究》[J]. 语文学刊 2016(03)
    • [10].我国图书馆界对弱势群体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 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9(02)
    • [11].近三十年民国时期中医群体研究概述[J]. 财经政法资讯 2016(02)
    • [12].“蚁族”再调查:依然“相信”自己[J]. 领导文萃 2011(05)
    • [13].评《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兼论王兆鹏先生的学术品格[J]. 长江学术 2010(04)
    • [14].浅析中美环境弱势群体研究的不同视阈——兼论推进我国环境弱势群体研究的初步构想[J]. 生态经济 2014(03)
    • [15].中国大学生群体研究:文献计量及内容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7)
    • [16].多元文化下的女性风韵——《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评介[J]. 丝绸之路 2017(20)
    • [17].《美国文官群体研究》一书评介[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12)
    • [18].《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评介[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5(02)
    • [19].中国媒体海外雇员群体研究:一项基于职业满意度的考察[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19(03)
    • [20].我国机插水稻群体研究进展[J]. 甘肃科学学报 2013(01)
    • [21].千禧一代中国“00后”群体研究报告[J].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16(Z2)
    • [22].《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的价值和影响[J]. 词学 2012(01)
    • [23].互联网媒介环境造就的“宅人”群体研究[J]. 新媒体研究 2017(09)
    • [24].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群体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10)
    • [25].从“育人”到“爱人”: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留宁教师群体研究[J]. 学海 2020(04)
    • [26].张静如与中共历史群体研究[J]. 党史文苑 2014(18)
    • [27].“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研究:回溯与展望[J]. 实事求是 2018(02)
    • [28].中共历史群体研究的对象、方法与意义[J].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3(01)
    • [29].“眼光向下”与社会原态(四篇)——关注近代中下层社会群体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 2008(02)
    • [30].大学生弱势群体研究十年考[J]. 当代教育科学 2012(23)

    标签:;  ;  ;  

    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