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废名的小说以美著称。读他的小说有着读散文诗般的感受。《桥》是他小说的代表作,《桥》里风景如画、语言如诗、人性善美、禅思悠远,让人身临其境,远离尘嚣,进入一个宁静淳美的山水田园世界,在真善的人性与超脱的禅思下,荡涤身心净化灵魂。《桥》的美是毫无疑问的。在品味其美的同时,又总似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哀”是废名为《桥》刻意蒙上的一层神秘面纱,让它读来更具东方美的含蓄与西方美的厌世。学术界对《桥》中的“美”研究的很多,对“哀”的研究却是不够,本文将从“美”以外的另一种情调“哀”入手,深入阐发《桥》的“哀美”,旨在揭示废名文字的含蓄、晦涩之下隐藏的深层美学意蕴。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光、影、色来看废名在用文字作画时,是如何将画境染上“哀泽”的;第二部分是从情感角度来看废名如何让人物平添几许哀愁;第三部分析了在废名诗化的语言之下,美与哀是如何通过意象与炼字相互转化的;第四部分从佛禅思想来溯寻美与哀能够相互转化的根本。综合来看,前两部分通过文本细读展现了《桥》中画面与人情“因哀而更美”;后两部分则是从手法与思想层面,解析了《桥》是如何让美与哀互生互长,合为一体的。美与哀的自然融合使得《桥》的美更加空灵、脱俗。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乡村“读书人”的“梦”——20世纪20年代废名的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J]. 文学评论 2020(04)
- [2].废名研究史上的十一部著作[J]. 东吴学术 2019(01)
- [3].论废名小说中的“真实”与“梦境”[J]. 名作欣赏 2019(29)
- [4].废名小说中的道家思想与静柔之美[J]. 文艺争鸣 2018(02)
- [5].废名1950年代的思想转变与创作意愿的升沉[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8(04)
- [6].建国前后废名思想的转变——以《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为中心的考察[J]. 文学评论 2016(01)
- [7].从“幻灯片”到“炮弹壳”——论《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对“五四”启蒙的反思[J]. 文艺争鸣 2017(04)
- [8].废名小说的“文章之美”[J]. 扬子江评论 2017(03)
- [9].论废名诗歌的文禅意义[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9)
- [10].试论格非的《废名的意义》[J]. 文学教育(上) 2016(01)
- [11].废名用典与小说的涩味儿[J]. 名作欣赏 2016(02)
- [12].新旧诗之争中的废名诗学[J]. 天津社会科学 2014(06)
- [13].废名的小说及其观念世界[J]. 文艺争鸣 2015(07)
- [14].战时返乡的传道者——20世纪40年代废名的思想状况与乡土实践[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9(03)
- [15].坐在树荫下读的小说——谈废名小说的散文结构[J]. 文教资料 2016(35)
- [16].废名小说研究述评[J]. 文教资料 2011(36)
- [17].废名论新诗[J]. 中国美学研究 2018(01)
- [18].废名论新诗:“诗人的诗”和“自由诗”[J]. 华中学术 2018(03)
- [19].追寻远离喧嚣的净土——从沈从文、废名看京派的审美理想[J]. 赤子(下旬) 2016(04)
- [20].云淡风轻说废名 阅读指津[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03)
- [21].云淡风轻说废名[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03)
- [22].废名小说中的“桥”:从物象到意象[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03)
- [23].七绝·夜读《废名诗集》[J]. 北方文学 2017(10)
- [24].论地理环境对废名小说创作的影响[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01)
- [25].论废名小说《桥》的现实主义[J]. 青年文学家 2017(11)
- [26].废名的故乡情[J]. 散文百家 2017(08)
- [27].雾里看花——论废名《桥》中语言的距离美学[J]. 北方文学 2017(15)
- [28].汪曾祺与废名[J]. 广东第二课堂(下半月中学生阅读) 2017(Z2)
- [29].论废名的写实主义[J]. 中国美学研究 2015(02)
- [30].坟里的梦不见轮回——废名《桥·清明》解读[J]. 青年文学家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