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感性生存是以个体的自在存在为前提,以个我一己的自由体验、审美形式为价值取向,来观照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一种文化形态或生存方式。这里的感性与传统的“感性——理性”认知有别。感性话语的“存在”,概括讲来,其活动方式是以不可重复性思维和不可重复性实践为特征的自在方式;其存在基础是生存本能和天然情感为特征的自然主义:其价值取向是个人情感、嗜好、兴趣、信念等自发系统。这些直接模铸着自在自发的存在主体,从而让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有家园感,或成为人们紧张的工作博弈中的调节器和缓冲器,让主体更人性化或生活化。实际上,感性话语在当下是以“生活化生存”为其基本形态而呈现开来。感性生存与“生活世界”、“日常生活”、“非理性世界”、“审美生存”等范式有着重叠之处,但非完全重合。感性生存方式是要寻找世界的全貌和人的“本真”,从“支离事业”中重塑人的生存论本体。哲学史表明,人的感性化生存显然是人自远古时代就一直向往与追求的,但这种感性化生存如何把握,如何适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全面把握。换言之,感性生存不能仅从物质层面理解,民主的品格、社会责任感品格、公平与效率等品格应一起属于感性生存关注的视野,并且还要有相应的可操作性规范与之匹配。感性话语出场的依托或其载体呈现在其基本范式的不断生成当中。当代感性话语的基本范式主要涵括“身体”、“生态体验”、“意义”几方面。身体是当代感性话语的T型台;生态体验是当代感性话语新的叙事范式;当代“意义”视界的客观背景及其限定前提的变化与感性生存方式的出场相关联。价值思维是以生活实践为范式的实践思维,是全面的关系思维,是属人的关系思维,是动态的关系思维。价值思维必然导致价值逻辑和价值原则的发用,包括“尊重他人为人”原则,“他者”性原则等的出场。依照价值逻辑,人类一系列“生存悖论”都可以在大视野下的感性生存中做出合理有效的诠释。因为感性生存承诺的必须是一种“有效的信仰”,必须是一种社会价值内化于个人的个体价值理性。问题的实质在于本土化个体价值理性的自觉化过程。个体理性指个体的认知、理解、欲望、情感、意志等活动所呈现的反思判断能力。其作用的直接结果是:个体的认知能力自我更新,个体的自身文化与道德素质持续飞跃,个体自身不断完善,从而确立起个体价值理性;其作用的间接结果是普世性的“一般价值原则”的生成。本土化个体价值理性的自觉启蒙如何可能和何以有效,依然是一个需要努力探索的漫长历程。文章的逻辑进路如下:感性话语——一个完整的个体——个体价值理性——一般价值原则——人的自由自主性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