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旅游是城市的重要功能,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内外旅游需求的进一步增长,旅游业逐步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类型,旅游竞争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为了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城市政府用于旅游发展的资源投入不断增加,不同城市对旅游资源投入的利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对不同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投入要素的使用绩效(包括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并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绩效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在对我国城市旅游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进行判断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旅游”和“旅游效率/生产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超产权理论和外部经济性理论,本研究提出了三个假设:(1)东部发达地区城市更可能获得较高的旅游效率,且主要受资源投入规模影响;(2)竞争环境会导致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3)合作性环境也会导致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研究采用经济学中用于效率和生产率测算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利用CRS、VRS、NIRS和Malmquist指数模型,选取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城市资源吸引力和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作为投入指标,城市星级饭店营业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58个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三个时间点的评价。城市旅游效率评价结果表明:三个时期大多数中国城市的旅游效率水平较低,且发展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在总效率的分解中,规模效率水平较低,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水平较高;在分解效率对总效率的贡献中,规模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最大,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弱;从同一时期城市的旅游效率比较上看,东部地区城市的旅游效率水平最高,而中西部等地区城市的旅游效率水平相对较低。但与总效率的分布特征不同,旅游分解效率之间区域优势程度各不相同。其中,规模效率表现的区域差异最明显,与总效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而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区域差异较弱;此外,从不同年份城市的旅游分解效率内部比较看,同时期城市的旅游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之间表现出差距逐渐缩小、并进而趋同的收敛特征。城市的旅游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结果显示:在1995-2005年期间,大多数中国城市的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以增长为主要特征,但增长速度开始趋缓。此外,不同城市旅游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程度也存在差异,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相较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更低。珠海的案例研究表明:珠海城市旅游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统计研究的规律一致。珠海城市旅游发展通过城市的集聚效应,不断实现区域和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从而增加了城市的整体吸引力,有效提高了城市的旅游效率。基于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本研究针对上述三个假设得出如下结论:结论一: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影响,东部地区城市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在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背景下,东部地区城市可以获得更高的旅游效率。结论二: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城市之间通过市场竞争不断把低投入、高产出的城市筛选出来,并剔除和淘汰高投入、低产出的城市,这种筛选过程不断迫使城市政府改善旅游发展对资源投入的利用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结论三:在合作性市场环境下,城市的旅游发展往往通过提高外部经济性以降低单个城市旅行中需要支付的成本,从而实现游客特定成本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最终表现为合作性市场环境下城市通过外部经济性获得更高的旅游效率。本文关于中国城市旅游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的研究具有以下学术创新:创新一:将管理学、经济学的竞争理论和超产权理论和地理学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相结合,对中国城市的旅游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创新二:在同时考虑投入和产出要素的基础上,将DEA方法及其模型引入城市这个复杂经济体,对其旅游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定量测算与评价。创新三:对中国58个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进而描述这些城市旅游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变异规律。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选题背景1.1 社会背景1.2 理论背景第二节 立论基础2.1 中国城市旅游发展阶段的判定2.2 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主要特征2.3 立论基础:城市对旅游资源利用能力存在差距2.4 基本问题: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第三节 研究目的3.1 描述城市旅游效率和生产率现状3.2 探索城市旅游效率和生产率的时空规律性3.3 解释城市旅游效率和生产率时空格局形成的机理第四节 研究意义4.1 实践意义4.2 理论意义4.3 方法论意义第五节 研究框架5.1 研究思路5.2 研究结构本章参考文献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文献分析第一节 概念界定1.1 城市和旅游城市1.2 城市旅游1.3 效率和生产率1.4 城市旅游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二节 文献分析2.1 城市旅游研究综述2.2 旅游效率和生产率研究综述2.3 讨论第三节 本章的基本结论本章参考文献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一节 研究假设1.1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研究假设1.2 基于超产权理论的研究假设1.3 基于外部经济性理论的研究假设第二节 研究方法2.1 方法的选择2.2 数据包络方法2.3 个案研究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3.1 研究对象3.2 数据来源第四节 变量框架与指标选择4.1 变量框架4.2 指标的选择4.3 指标的解释与说明4.4 关于变量和指标的两个重要讨论第五节 本章的基本结论本章参考文献第四章 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评价:2005s第一节 原始数据的描述第二节 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计算结果:2005s第三节 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特征:2005s3.1 分组分布特征3.2 发展阶段特征3.3 分解效率对总效率的贡献分析第四节 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空间格局:2005s4.1 旅游效率的区域分布4.2 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区域比较第五节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特征的理论解释第六节 本章的基本结论本章参考文献第五章 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评价:1995-2000第一节 原始数据的描述第二节 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特征:1995-20002.1 统计特征2.2 分组特征2.3 发展阶段特征2.4 分解效率对总效率贡献的特征第三节 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空间格局特征:1995-20053.1 旅游总效率的空间格局3.2 旅游规模效率的空间格局3.3 旅游技术效率的空间格局3.4 旅游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第四节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特征变化的理论解释4.1 对特征一的解释4.2 对特征二的解释第五节 本章的基本结论本章参考文献第六章 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全要素生产率评价: 1995-2005第一节 变量与原始数据的确定第二节 城市旅游 TFP 的增长:1995-20052.1 TFP 的结果及其比较2.2 理论解释第三节 城市旅游 TFP 变化的空间格局3.1 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特征3.2 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比较3.3 理论解释第四节 本章的基本结论本章参考文献第七章 城市旅游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珠海案例第一节 研究设计1.1 逻辑关系1.2 案例地选择1.3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第二节 珠海城市旅游发展2.1 基础条件2.2 珠海城市旅游发展历程2.3 旅游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节 20 世纪 90s 以来珠海市旅游发展重大事件3.1 事件一:系列旅游产品的开发3.2 事件二:城市旅游国际研讨会召开3.3 事件三:珠海市五届人大会议召开3.4 事件四:广深珠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召开3.5 事件五: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陆续展开3.6 事件六:中珠澳签署备忘录 共建“大香山”精品旅游3.7 事件七: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珠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3.8 事件八: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成立3.9 事件九:珠三角地区“航空拥塞”第四节 珠海城市旅游效率和生产率增长的解释4.1 基于对珠海城市旅游发展历程回顾的分析4.2 基于对珠海城市旅游发展重大事件的分析4.3 理论解释第五节 本章的基本结论本章参考文献第八章 结论和讨论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第四节 研究的延伸第五节 讨论5.1 讨论一:关于城市旅游发展的资源投入5.2 讨论二:关于城市旅游发展的产业转移本章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投入产出原始数据附录2: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附录3: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原始数据附录4:基本建设投资的原始数据附录5:城市旅游收入与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附录6:博士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城市旅游论文; 旅游城市论文; 效率论文; 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数据包络分析论文;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评价:1995-2005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