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花卉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慈溪市花卉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慈溪市花卉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红[1](2021)在《曹县林业产业链延伸研究》文中认为

祝娟[2](2016)在《基于抵押物创新的设施农业融资模式研究 ——以成都某设施农业大棚直接抵押贷款为例》文中指出设施农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一种重要产业形态,它涉及土地的产权或使用权、投入资金、专业技术和劳动力等诸多要素,具有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以及产出效益高等主要特征。目前设施农业投资者从修建现代化的农业设施起,就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投入,光靠自有资金来源不能完全解决庞大的资金缺口,而想通过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往往面临着复杂的前期手续,比如在一系列的考核考量框架下,除需要自身有良好的经济业务流水往来为支撑以证明经营的活动频率、周转灵活外,还要有足够价值的抵押物以抵偿信贷风险损失;且由此获得的贷款额度一般情况下比预期的要低,融资周期普遍较长;针对上述研究背景,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就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方向,即重点着眼于从抵押物上的创新入手;第二部分介绍与设施农业相关的融资理论,涉及设施农业和融资的基本概念、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和融资现状,介绍了金融扶农的相关政策以及信贷活动中对抵押物的认定标准及创新;第三部分从政府公共资源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设施农业经营主体自建基础农业设施两方面的融资模式进行简要介绍;第四部分为本文重点介绍的实证部分,该案例为作者亲身经历的四川省首个农业设施------智能温室大棚直接抵押融资贷款项目,首先从项目本身出发,介绍了项目总体概述、市场环境调研、财务效益分析及项目风险与防范,其间用到SWOT分析法,得出项目的可行性结论,其次从银行角度出发,引入单一报表,从资产质量、经营收入和偿债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考察项目建设和运营主体的财务状况,再到政府相关部门所作的开创性工作-农业设施大棚确权颁证,以及银行认可抵押过程并最后取得授信,最后对本案率先试点后农业设施确权颁证在川内的进展情况进行简要描述;结论部分特别分析了此种融资模式下对资金需求方------设施农业企业而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得出关于扩大设施农业融资模式中基于抵押物创新成果的见解,以期对解决当前新经济形势下农业规模化经营中特别是设施农业经营者面临的大额融资难题,有一定的案例推广和借鉴意义。

柳金平[3](2013)在《现代农业建设与路径研究 ——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实践》文中认为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共识。但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各地情况不同,发展现代农业不可能所有地方同步并进,必然需要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率先发展、先行探索以提供发展思路、模式和经验,继而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因此,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应运而生,目的是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带动面上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情况怎么样,探索了什么样的经验,有什么模式可以推广,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什么路径,还要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可资借鉴的答案。本文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阶段特征出发,分析了农业发展需要应对的挑战,提出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和依据。在分析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在各种因素方面的特殊性进行了阐述,这些因素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路径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以上认识出发,本文将有关示范区调研的资料进行整理,作为分析示范区发展状况的依据。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SPSS软件对有关示范区的发展指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对30个示范区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发现示范区之间差异较明显,发展具有地域性特征。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对13个示范区的发展指标进行预估,发现地区间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按目前发展速度,个别地区部分指标难以达到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的要求。本文对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的做法进行定性分析,从自然条件、政策措施、主要做法几个角度对所选择的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5个示范区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地的经验启示,并提炼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路径。本文分析认为,东部地区的玉田示范区主要经验是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资本、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替代作用下,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西部地区的田东示范区发挥政府推动作用,以农村金融改革为突破,带动和促进农户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湄潭示范区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推动了土地流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渐实现了以农业特产为核心,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化经营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中部地区的长沙示范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出效益迅速提高。东北地区的肇东示范区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同时推进大合作,配以大农机和大科技,规模经营的效益得到全面挖掘。总结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实践,本文提出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且可行路径。示范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包括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技推广、农村金融和财政投入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和农民培训力度等建议。

向韵[4](2013)在《浙江省园林绿化行业(2007-2011)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园林绿化行业成为绿色朝阳行业正经历着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有关行业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一直较少。本文以浙江省园林绿化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借助政府平台方式获取大量一手数据,并以此开展分析研究。本文首先将行业调查内容设定为管理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和园林企业,有针对性地发放问卷近2000份,走访了杭州、宁波等十一地市回访核对问卷数据,与相关人员就管理或经营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座谈。在问卷和座谈资料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研究了浙江省城市园林建设成效情况,对2007-2011年间城市园林建设指标、城市园林绿化财政投入指标进行了全省纵向和各市横、纵向对比,并引入4个外部指标与城市园林建设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了三大行业特点:主要指标稳步上升,各城市间发展不均;财政支出稳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外部因素众多,园林建设易受影响。本文还在258家有效企业样本的基本情况、财务数据和人员数据基础上,结合官方统计数据、文献统计数据,对浙江省园林绿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测算了2011年浙江省园林绿化行业容量、浙江省园林绿化企业数量产值及分布、浙江省园林绿化行业从业者数量及分布等诸多宏观数据。经统计和测算,2011年浙江省园林绿化企业近2000家,从业者近25万人,省内园林绿化市场容量197.22亿元,省内园林企业总产值629.43亿元,浙江园林市场容量达到全国市场6%左右,浙江省园林企业产值达到全国市场21%。最终得出了我省园林行业另外三大特点:企业数量众多,高资质大型企业多;经济因素影响,企业和人才较集中;产值大于容量,外埠经营非常活跃。除上述六大行业特点外,本文还在问卷及座谈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四大行业主要问题:园林建设不均衡,财政投入欠合理;省内市场趋饱和,不正当竞争凸显;跨区域经营受限,地域壁垒难逾越;资金瓶颈成焦点,企业苦寻新出路。本文还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和企业多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园林绿化行业健康发展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的参考意义。

曹盼[5](2013)在《郑州都市农业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了消除城乡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国致力于推进城镇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农村耕地面积的锐减,严重威胁了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农业生产环节出现问题,将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城镇化的推进使得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居民生存状况日益恶劣,人民幸福感指数日趋下降,长久下去必将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都市农业正是在这种处境下应运而生,都市农业的开展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生产结合起来,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综合效益,能很好的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项问题。在中部崛起计划中郑州紧抓机遇,社会经济整体水平得到空前发展,2012年全市GDP已破5000亿,成功跻身于大都市行列,已经具有开展都市农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其都市农业的发展做出相关分析和研究。鉴于此,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之上,广泛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结论,并结合郑州各种发展现状,对郑州都市农业发展做出整体研究。首先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得出都市农业的定义和内涵,为全文打下理论基础。紧着通过SWOT分析和对比分析得出郑州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应该选取的发展方式。最后又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郑州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研究得出,郑州都市农业应该选取兼顾生态、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而且应该采用分层次、多方位、多功能的战略发展对策。在对郑州都市农业发展总体水平研究中,可知郑州都市农业仍处于初步实现阶段,发展水平并不高,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其中,郑州都市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最高,发展速度也最快,至2011年为止,郑州都市农业基本实现经济层面发展要求。然而郑州都市农业在生态环保发展方面速度进展较为缓慢,在20022011十年过程中生态发展甚至出现过倒退现象。最后,郑州都市农业社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着郑州都市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可得出,在将来发展郑州都市农业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其生态环保功能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推进建设,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特有功能,实现社会生产、生活、生态全方面和谐发展。通过对郑州都市农业发展效率评价,可知在2002-2011年郑州都市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和社会发展效率水平较高,然而生态环保发展效率水平较低,并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且郑州都市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发展均已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发展郑州都市农业不能仅仅依靠于物质投入,更重要的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带动能力的培养。

檀云坤[6](2012)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在两岸经贸乃至两岸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岸经贸合作,农业为先、农业为重。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取得显着成效。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密切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全面实施,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作为区域农业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目前,理论界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的研究不少,而对ECFA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一体化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尚无明确定义;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来分析。笔者认为,海峡两岸农业区域合作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不同经济主体或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鉴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不能简单运用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欧盟模式、东欧模式等国外经验或理论的推演,来寻找两岸农业区域合作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此,在论文前期研究中首创提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观点,并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在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农业合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以获取海峡两岸农业经济集聚效应、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增进两岸农民福祉为宗旨,以降低两岸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在两岸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过程或状态。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沿着“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的轨迹步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两岸农业在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虽然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双向流动不畅、贸易总额偏小等问题;两岸农产品贸易仍存在障碍,贸易成本仍然偏高。两岸农业产业合作虽然表现为不断升级态势,但仍存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受限、农业技术溢出效益低、“双赢”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两岸在农业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消除贸易障碍,降低两岸农产品贸易成本;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提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利效应;缩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距,提升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结合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分析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乃至两岸经贸交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得出若干研究启示。第二,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运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和竞争优势、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博弈合作和博弈合作理论,结合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实践,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分析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通过对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发展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的一般规律。第四,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天福集团、台湾农民创业园三种促进一体化类型的分析,验证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规律。第五,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重点分析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通过引力模型,以水果贸易为例,实证分析关税税率下降对两岸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第六,研究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运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两个维度,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对两岸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两岸农业合作的有关数据,分析两岸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流动情况和流动障碍。第七,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合作模式选择的4条原则,选择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合作模式。第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两岸农业协调机制、培育两岸农业物流产业、促进两岸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两岸农业合作实效、突出闽台区域先行先试等五方面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从实践角度来看,两岸农业合作是“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前,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两岸农业的比较优势,即两岸在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和动力;合理两岸农业分工、合作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虽然,两岸农业合作还存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增加了合作的成本,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消除,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其终极目标——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即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二)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目标推进过程中,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农业产业的分工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并依托一定的载体,或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两岸农产品物流推动、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合作类型,对加快两岸农业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主要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两岸的政策因素增加了农产品的贸易成本。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比较低,两岸贸易成本仍比较高。关税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显着,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影响;两岸直航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但目前仍要绕经第三地转口进入大陆或台湾,导致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应有关税,应该是个物流的范畴。大陆方面可以在前期对台湾开放部分农产品的基础上,对台湾农产品全面开放,对台湾所有输入农产品在原产地的条件下实行“零关税”,促进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提高人民的福利指数。(四)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有利无害。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不但对台湾地区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劳均农业产值均没有显着影响,台湾当局所担心的“替代出口效应”、“逆进口效应”等引起的“贸易抑制效应”、岛内农业“空心化”问题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拓展了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农业直接投资设限,是基于“选举政治”等政治因素的考量。(五)两岸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还不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的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劳均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没有显着影响,可能是由于投资规模小、引进层次低、技术溢出效益低、产品内销化趋势明显和辐射范围窄等因素而致。今后工作中,要对两岸农业合作的重点和方向重新定位,促进对台引进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推广、更加注重实效、更加注重“双赢”,让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对台合作的成果。(六)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不畅通,两岸农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业投资和技术输出的限制和陆资赴台投资农业的限制;同时,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中遇到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支持不够、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土地获取困难等各种要素流动障碍。(七)两岸农业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其合作模式和特点不同,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有利于资源优配、互利双赢、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韩菡[7](2011)在《劳动力流出后,剩余土地流向对于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村改革之初,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重新配置,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收入增长机会。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城乡市场化改革加速的条件下,在中国形成了人类和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现象。劳动力流动和就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减少和比例降低,必然导致非农就业收入的增长,从而导致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大量的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流动使输出地的资源和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对于农村内部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具有积极影响,对于抑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一般收入再分配政策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且农村居民的总体收入不平等指数在各省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农村居民较大的收入差距以及各地不平等程度的差异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以往对于劳动力转移如何影响农村收入差距的研究关注的主要是外出务工劳动力的非衣收入对于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但是,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村收入分配的作用并不止于非农收入及其分配。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出去,仍然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实际可以使用人均土地资源将有所增加,其家庭农业收入因而得以增加。但是劳动力迁出后留下的“剩余土地”并非在“剩余”农户中平均分配,这些土地的流向将会对当地农民收入分配产生影响。若“剩余土地”集中到生产大户手中,即土地流转增加了农村高收入者的收入,将扩大当地收入差距;反之若土地流向低收入的小农户,则有可能当地收入不平等状况。本研究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农户土地报酬与收入分配的分析框架,运用实证方法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土地流转基本市场化假设的基础上,在此前提下,“剩余土地”将流向能够获得最高土地报酬的农户手中。在本研究中,将土地报酬定义为土地经营收益与土地经营者机会成本之差。仍然留在农村的农民并非同质,一部分是缺乏资金和人力资本只能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农户;一部分则是具备比较丰裕人力与资金资源,已经开展大规模土地经营的农户。由于不同农户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差异,他们的土地经营收益和机会成本都会存在差别。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农户的土地经营收益差别程度是不一样的,机会成本差别亦然。在以种粮为主且不易改种高附加值产品的地区,土地更容易流向贫穷农户;反之,如果该地区的种植作物种类可以改变,剩余土地更可能流入富裕农户手中,这种可能性实现的前提是改变作物种类,而这种改变并非所有农户都能做到,需要一定人力资本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本研究在对浙江、安徽两省四县478户农户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自然条件和农户自身禀赋对于其转入土地数量的影响,实证了不同地区土地流转对于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改善不同地区的农户收入不平等状况,提高贫穷农户的收入水平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研究内容一:农户自身禀赋对于其转入土地数量的影响非衣就业机会对于农户转入土地数量有负向影响,非农就业机会衡量的是农户经营土地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越高则土地报酬越低,农户的转入意愿不强。也就是说,在家庭收入极大化的目标前提下,农户若有非农就业的机会,则不倾向于在农业内部寻求收入的增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就会降低。农户家庭财富对于其转入土地数量有正向影响。说明了家庭财富丰裕的农户面临较小的预算约束,有能力支付数额较大的租金和进行农业投资,通过转入大面积的土地以实现潜在的规模经济,或进行农业投资以获得高于一般农户的经营收益,只有这样才能抵消富裕户较高的机会成本。研究内容二:地区差异对于不同农户转入土地数量的影响地区差别对农户转入土地数量有显着的影响,本文区分的两类地区,一类是浙江省这样经济发达、非农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水平高、种植作物种类多样且单位收益较高、土地流转市场活跃的地区,一类是安徽省代表的经济欠发达、非农就业机会较少、人均收入水平偏低、种植作物种类以粮食为主、土地流转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第一类地区的农户转入土地数量显着的高于第二类地区,说明剩余土地在第一类地区主要被大衣户所获得,而在第二类地区,剩余土地更多的是在小农户之间流转。这说明了这说明了剩余土地究竟会被哪类农户获得,不仅与其自身的资源禀赋相关,也和当地的经济环境与自然条件显着相关。研究内容三:不同地区土地流转对于农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本文计算了四个县的农户实际基尼系数和无土地流转情况下的模拟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比较结果显示,慈溪县的实际基尼系数高于模拟基尼系数,而天台、肥西、利辛县的实际基尼系数均低于模拟基尼系数。这说明了在在经济发达、非农就业机会多、种植作物种类可以改变且收益较高的地区,土地流转对于农民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作用;在经济欠发达、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民人均收入低、种植作物以粮食为主且难以改变种植种类的地区,土地流转行为能够缩小当地农民的收入差距。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的政策含义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非农业比例高,劳动力市场活跃,相应的,土地租赁市场也比较活跃,土地流动促进土地想具有农业经营优势的衣户集中,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土地资源进一步向农村中的高收入农户手中集中,提高了农村高收入者的收入,而相对贫穷的小农户难以从土地流转过程中获得资源和收入的增加,因此在这类地区土地流转扩大了农民收入差距。在这类地区想要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高贫穷农户的收入水平,应当更加重视相对贫困农民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帮助他们提高人力资本、更好地利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非农就业机会。而在经济欠发达、非农就业机会少的地区,劳动力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都发育较为缓慢,剩余土地数量不多并且更多地在小农户之间流动。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土地流转,就有可能扩大相对贫困农户的土地经营面积,通过增加农业收入的途径提高收入水平并缩小当地农民的收入差距。在这样的地区,提高小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以改善相对贫穷农户的收入状况可能更有意义。

王继红[8](2008)在《湖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公共空间的绿化需要大量的花卉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花卉产品用于美化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意愿明显提高,花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花卉产业既是一个朝阳产业,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产业,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湖南发展花卉产业有着良好的优势。发展花卉产业能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湖南花卉产业的主要产品切花和苗木进行了分析,认为湖南花卉产业具有一定的良好条件,但也存在经营规模小,产品开发落后,缺乏技术人才和科研力量,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采用显性指标、分析性指标和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湖南花卉产业的的竞争力,认为湖南花卉产业的生产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增值能力有限。利用钻石模型理论分析了影响湖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认为湖南资源优势比较好,但是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力,对湖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要加强科技创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完善花卉的市场流通体系,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以提高湖南花卉产业的竞争力。

郑大棉[9](2008)在《浙南地区花卉苗木产业做大做强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卉苗木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势头很迅猛,文章以苍南县为例,就浙南地区如何把花木产业做大做强提出自己的见解。

范露丹[10](2007)在《宁波市园林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许多国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都将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城市绿化面积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园林绿化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方式,创造一个绿色的、生态的、宜人的人居环境是当代城市建设的一个目标。宁波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宁波越来越以独特的魅力朝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兼具国际港口和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发展。宁波市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拥有先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着,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宁波的现代园林正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飞速前进,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想、新的内涵,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宁波市园林绿地建设逐渐失去其地域文化特征,开始走向大众化、普通化。本课题就产生于该背景下,论文对宁波市古典园林及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期对宁波市的园林历史发展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论文通过对中国园林史和宁波市园林历史发展研究的对比,提出,宁波市古典园林孕育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起源于越国时期,并经历了魏晋园林的转折期,唐宋园林兴盛期,明清成熟期、衰败期和宁波新园林等几个阶段;并从宁波市古典园林的山水、人文景观挖掘出宁波古典园林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以藏书文化和宗教文化为代表的书院园林和寺庙园林最为典型。在宁波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研究中,发现其存在的城市形象、绿地景观、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论文最后针对宁波市园林发展的趋势提出以地方性、历史性、生态性为特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城市园林建设,最终实现“滨水、生态、国际、活力”城市的目标。

二、慈溪市花卉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慈溪市花卉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抵押物创新的设施农业融资模式研究 ——以成都某设施农业大棚直接抵押贷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的方向
2 设施农业和与之相关的融资理论及现状描述
    2.1 关于设施农业和融资的基本概念
    2.2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和融资现状
    2.3 关于金融扶农的相关政策
    2.4 信贷活动中对抵押物的认定标准及创新
3 设施农业项目融资的模式
    3.1 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公共资源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
    3.2 设施农业经营主体自建基础农业设施的融资模式
4 成都某设施农业项目直接以农业设施大棚抵押融资
    4.1 银行对该公司项目可行性的考察
        4.1.1 项目概述
        4.1.2 项目的市场环境调研
        4.1.3 项目财务效益分析
        4.1.4 项目风险与防范
        4.1.5 可行性研究结论
    4.2 银行对财务情况及偿债能力的考察
        4.2.1 报表类型:单一报表
        4.2.2 资产质量分析
        4.2.3 经营收入分析
        4.2.4 偿债能力分析
        4.2.5 抵押物考量—农业设施大棚纳入可抵押范畴
        4.2.6 银行授信
    4.3 政府相关部门的开创性工作-农业设施大棚确权颁证
    4.4 本案率先试点后农业设施确权颁证在川内的进展
        4.4.1 充分肯定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4.4.2 《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的作用
        4.4.3 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的基本原则
        4.4.4 农业生产设施登记的范围
        4.4.5 办理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需要具备的条件
        4.4.6 农业生产设施确权初始登记颁证的工作程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业设施所有权登记申请审核表

(3)现代农业建设与路径研究 ——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7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研究评述和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现代农业
        2.1.2 农业现代化
        2.1.3 现代农业示范区
        2.1.4 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相互关系
    2.2 研究综述
        2.2.1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2.2 示范区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
    2.3 相关理论
        2.3.1 区位和区域经济理论
        2.3.2 农业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3.1 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特征
        3.1.1 农业经济和生产经营特征
        3.1.2 农业政策特征
        3.1.3 生产要素的变化特征
        3.1.4 农村人口和农民收入增长特征
    3.2 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1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2 现代农业影响因素的实践分析
    4.3 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4.4 各种因素影响下的现代农业模式
        4.4.1 国外现代农业模式
        4.4.2 中国的特殊性和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静态测评
    5.1 相关性分析
        5.1.1 相关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5.1.2 相关性分析的过程
    5.2 因子分析
        5.2.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2.2 因子提取
        5.2.3 因子得分和综合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动态测评
    6.1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指向
    6.2 示范区发展指标预估和对比
    6.3 示范区有关指标测评示例
        6.3.1 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6.3.2 第一产业增加值预测
        6.3.3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预测
        6.3.4 粮食作物面积预测
        6.3.5 粮食总产量预测
        6.3.6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
        6.3.7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预测
        6.3.8 农用机械总动力预测
        6.3.9 耕种收机械化水平预测
        6.3.10 有效灌溉面积预测
        6.3.11 灌溉水利用率预测
        6.3.12 作物统防统治面积预测
        6.3.13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预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示范区的现代农业模式探索和路径选择
    7.1 东部地区示范区的现代农业模式
        7.1.1 基本特征
        7.1.2 玉田实践分析
    7.2 西部地区示范区的现代农业模式
        7.2.1 基本特征
        7.2.2 田东县实践分析
        7.2.3 湄潭县实践分析
    7.3 中部地区示范区的现代农业模式
        7.3.1 基本特征
        7.3.2 长沙县实践分析
    7.4 东北地区示范区的现代农业模式
        7.4.1 基本特征
        7.4.2 肇东市实践分析
    7.5 现代农业建设路径选择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问题和对策建议
    8.1 示范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8.1.1 土地流转中的强制性问题
        8.1.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保障粮食生产的问题
        8.1.3 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条件建设问题
        8.1.4 政府财政投入中的分散和力度不够问题
        8.1.5 农村金融的支持和活力欠缺的问题
    8.2 加快推进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8.2.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8.2.2 整合涉农项目资源
        8.2.3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8.2.4 全面加快科技进步
        8.2.5 强化农业人才支撑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的创新、成果及不足
        9.2.1 可能的创新
        9.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浙江省园林绿化行业(2007-2011)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浙江省城市园林建设情况
        1.2.2 浙江省园林绿化产业发展现状
        1.2.3 其他内容数据汇总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行业调查法
        1.4.3 数据分析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调查方案设计与数据收集
    2.1 调查方案设计
        2.1.1 调查原则
        2.1.2 调查内容
        2.1.3 调查对象
        2.1.4 调查过程
        2.1.5 调查问卷
    2.2 问卷收集及数据整理
        2.2.1 问卷收集
        2.2.2 样本净化
    2.3 数据汇总与分析
        2.3.1 汇总分类
        2.3.2 分析方法
3. 调查与分析之一:浙江省城市园林建设情况
    3.1 城市园林建设指标
        3.1.1 城市园林绿化指标简介
        3.1.2 全省城市园林绿化指标数据
        3.1.3 各城市园林绿化指标数据
    3.2 城市园林绿化财政投入情况
        3.2.1 城市园林绿化财政投入指标简介
        3.2.2 全省城市园林绿化财政投入
        3.2.3 各城市园林绿化财政投入
    3.3 园林绿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3.3.1 城市化水平
        3.3.2 城市经济水平
        3.3.3 财政投入
        3.3.4 房地产经济指标
4. 调查与分析之二:浙江省园林绿化产业发展现状
    4.1 园林绿化产业概述
        4.1.1 产业发展背景
        4.1.2 产业市场细分
        4.1.3 产业链
    4.2 样本企业调查分析
        4.2.1 样本概况
        4.2.2 样本财务状况
        4.2.3 样本从业人员
        4.2.4 样本企业主座谈建议
    4.3 浙江省园林绿化产业整体情况
        4.3.1 企业产值与产业容量
        4.3.2 企业数量及分布
        4.3.3 从业人员
5. 浙江省园林绿化行业特点、问题及建议
    5.1 整体特点
        5.1.1 指标稳步上升,各城市间发展不均
        5.1.2 财政支出稳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
        5.1.3 外部因素众多,园林建设易受影响
        5.1.4 企业数量众多,高资质大型企业多
        5.1.5 经济因素影响,企业和人才较集中
        5.1.6 产值大于容量,外埠经营非常活跃
    5.2 主要问题
        5.2.1 园林建设不均衡,财政投入欠合理
        5.2.2 省内市场趋饱和,不正当竞争凸显
        5.2.3 跨区域经营受限,地域壁垒难逾越
        5.2.4 资金瓶颈成焦点,企业苦寻新出路
    5.3 对策建议
        5.3.1 制定上位法规,财政投入合理化
        5.3.2 规范省内市场,利用多手段监管
        5.3.3 构建共享体系,扩大全国影响力
        5.3.4 政企共同努力,寻求融资新渠道
6. 附录:行业其他调查内容汇编
    6.1 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
        6.1.1 园林绿化管理机构
        6.1.2 园林城市创建
        6.1.3 行业制度标准建设和规划落实
    6.2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6.2.1 科研机构设置
        6.2.2 人才培养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郑州都市农业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以及框架
    1.4 主要创新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都市农业的定义与功能
        2.1.1 都市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2.1.2 相关概念辨析
        2.1.3 都市农业的功能
    2.2 都市农业的主要类型
    2.3 相关基础理论介绍
        2.3.1 农业区位论
        2.3.2 投入产出理论
        2.3.3 城乡一体化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郑州都市农业相关概况分析
        3.1.1 郑州市概况
        3.1.2 郑州农业概况
        3.1.3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概况
    3.2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3.2.1 优势分析
        3.2.2 劣势分析
        3.2.3 机遇分析
        3.2.4 威胁分析
    3.3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3.3.1 发展模式总体分类
        3.3.2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定位
        3.3.3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4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4.1 都市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4.1.3 指标的定义和说明
    4.2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实证评价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4.2.2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评价
        4.2.3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评价结果分析
    4.3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效率评价
        4.3.1 都市农业发展效率评价模型介绍
        4.3.2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效率评价
        4.3.3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效率实证评价的结果分析
5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坚持科学规划
    5.2 转变经营模式
    5.3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5.4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5.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6)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2.2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2.3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2.4 研究启示 3 基本构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基本构想
    3.1.1 基本概念
    3.1.2 基本内涵
3.2 理论基础
    3.2.1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3.2.2 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
    3.2.3 产业分工与竞争优势
    3.2.4 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
    3.2.5 两岸合作的政策博弈
3.3 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
4.1 农业合作基础
    4.1.1 农业发展阶段
    4.1.2 农业产业结构
    4.1.3 农产品市场
    4.1.4 农业生产要素
    4.1.5 农业经营管理
    4.1.6 农产品生产成本
4.2 农业合作现状
    4.2.1 农业合作发展历程
    4.2.2 农产品贸易
    4.2.3 农业直接投资
4.3 存在主要问题
    4.3.1 农产品贸易
    4.3.2 农业直接投资
4.4 本章小结 5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实证分析
5.1 农产品物流推动实证: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5.1.1 基本运作情况
    5.1.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2 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实证:天福集团
    5.2.1 基本运作情况
    5.2.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3 产业集群发展实证:台湾农民创业园
    5.3.1 基本运作情况
    5.3.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海峡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6.1 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6.1.1 研究方法选择
    6.1.2 产品选择与数据来源
    6.1.3 两岸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关性
6.2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1 大陆农产品贸易政策
    6.2.2 台湾农产品贸易政策
    6.2.3 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比较
    6.2.4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5 影响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其他因素
6.3 关税税率降低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3.1 研究方法选择
    6.3.2 研究对象概述
    6.3.3 引力模型构建
    6.3.4 研究数据来源
    6.3.5 回归分析结果
    6.3.6 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7.1 生产要素流动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的效应
    7.1.1 台商对大陆直接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
    7.1.2 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
7.2 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7.2.1 土地要素流动
    7.2.2 劳动力要素流动
    7.2.3 资本要素流动
    7.2.4 技术要素流动
    7.2.5 经营管理要素流动
7.3 本章小结 8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选择
8.1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8.1.1 发展机遇
    8.1.2 发展趋势
8.2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8.2.1 基本原则
    8.2.2 总体导向
    8.2.3 模式选择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7)劳动力流出后,剩余土地流向对于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假说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假说
    1.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理性经济人
        2.1.1 理性经济人的概念
        2.1.2 关于农户是否理性经济人的争论
    2.2 资源配置理论
        2.2.1 资源配置的概念
        2.2.2 资源配置的方式
    2.3 收入分配
        2.3.1 理论溯源
        2.3.2 度量收入不均等的方法
第三章 文献综述
    3.1 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与收入差距研究综述
    3.2 土地流转研究综述
        3.2.1 我国土地流转现状研究
        3.2.2 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研究
        3.2.3 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
    3.3 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状况研究综述
        3.3.1 收入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现状
        3.3.2 收入不平等的决定因素
第四章 分析框架
    4.1 概念界定
        4.1.1 农民收入
        4.1.2 机会成本
        4.1.3 大农户和小农户
        4.1.4 土地报酬
        4.1.5 剩余土地
    4.2 分析框架
        4.2.1 研究范围
        4.2.2 土地资源与农民收入
        4.2.3 不同农户的土地报酬
        4.2.4 地区差异
第五章 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
    5.1 研究范围及调查内容
    5.2 调查方式
        5.2.1 样本选择
        5.2.2 样本地区介绍
    5.3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5.3.1 调查地区土地流转情况
        5.3.2 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转入土地数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分析框架
    6.2 模型设定
    6.3 实证分析
        6.3.1 变量描述
        6.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3.3 计量结果分析
    6.4 分地区实证分析
        6.4.1 浙江省实证分析
        6.4.2 安徽省实证分析
        6.4.3 分地区实证小结
    6.5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土地流转对于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研究
    7.1 分析框架
    7.2 实证检验
        7.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7.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2.3 模型估计结果
        7.2.4 收入差距的变化
    7.3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含义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致谢

(8)湖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思路
    3 研究方法
        3.1 显示性指标
        3.2 分析性指标
        3.3 比较优势分析
        3.3.1 规模优势指数(SAI)
        3.3.2 效率优势指数(EAI)
        3.3.3 比较优势指数(CAI)
第二章 花卉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2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3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3.1 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3.2 关于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分析
    4 关于花卉产业的研究
    5 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评述
第三章 湖南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花卉产业的特点
        1.1 花卉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
        1.2 花卉产品的区域性强、生产周期长
        1.3 花卉业是一个高风险性、高投入、高效益的产业
        1.4 花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1.5 花卉产业是个覆盖全社会的产业
    2 湖南花卉产业的现状
        2.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丰富
        2.2 花卉生产企业地域相对集中
        2.3 花卉流通企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3 湖南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
        3.2 品种结构较为单一
        3.3 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3.4 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3.5 政府宏观指导有待加强
        3.6 花卉消费水平偏低
第四章 湖南花卉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1 显示性指标分析
        1.1 产品市场占有率
        1.2 资源禀赋系数(EF)与区位商(LQ)
    2 分析性指标分析
        2.1 价格比较分析
        2.2 综合效益分析
    3 比较优势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钻石模型”的湖南花卉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1 湖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
        1.1 生产要素
        1.1.1 人力资源
        1.1.2 天然资源
        1.1.3 生产技术
        1.1.4 资本资源
        1.2 需求状况
        1.3 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分析
        1.4 市场战略与市场竞争分析
    2 湖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的间接影响因素
        2.1 机遇与挑战分析
        2.2 政府支持分析
    3 结论及启示
第六章 提升湖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 加强对于花卉产业的政策引导
    2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花卉产品竞争力
    3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4 加强流通市场建设
    5 规范花卉市场,提高花卉产品质
    6 通过产业集群,形成合理的花卉产业布局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浙南地区花卉苗木产业做大做强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浙南地区花木产业现状
    1.1 品种资源丰富
    1.2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1.3 企业开始发展
    1.4 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2 对策措施
    2.1 大力弘扬花文化
    2.2 扩大基地规模
    2.3 提高科技含量
    2.4 加快结构调整
    2.5 大力扶持花木企业
    2.6 加强信息交流

(10)宁波市园林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宁波市园林发展的背景
    2.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2.1.1 中国上古时代园林的孕育
        2.1.2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最初园林的产生、发展
        2.1.3 造园大发展的秦汉时期
        2.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
        2.1.5 唐宋写意诗画园林的发展
        2.1.6 辽、金、元时期的宫苑
        2.1.7 明、清时期的园林发展
    2.2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的发展
    2.3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2.3.1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2.3.2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2.3.3 植物自然美和象征寓意美的组合
    2.4 宁波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2.4.1 宁波的历史渊源
        2.4.2 宁波的自然环境
        2.4.3 宁波的人文环境
3 宁波市园林的发展历程
    3.1 河姆渡时期宁波古典园林的孕育
    3.2 春秋越国时期宁波园林的起源
    3.3 唐、宋、元、明、清时期宁波古典园林的发展
    3.4 清朝后期宁波古典园林的衰败
    3.5 建国以来宁波新园林的发展
4 宁波市古典园林形式及其影响
    4.1 宁波的古典园林形式
        4.1.1 书院园林
        4.1.2 寺庙园林
        4.1.3 私家园林
        4.1.4 公共园林
        4.1.5 历史文化古镇
    4.2 宁波市古典园林特色
        4.2.1 书院文化
        4.2.2 宗教文化
        4.2.3 宁波市古典园林的植物特点
    4.4 小结
5 宁波现代城市园林的发展现状
    5.1 宁波现代城市园林的发展背景
        5.1.1 国外城市园林的发展概况
        5.1.1.1 国外园林发展的现状
        5.1.1.2 国外园林发展的典型范例
        5.1.2 我国城市园林发展的现状
    5.3 宁波市园林发展的研究战略
        5.3.1 宁波市园林发展现状
        5.3.2 宁波市城市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5.3.3 宁波市城市绿化建设发展对策
6 宁波市园林的发展方向
    6.1 以生态为主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1.1 生态园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
        6.1.2 宁波市生态园林建设原则
    6.2 以人为本,走人性化之路
    6.3 利用园林植物种类,走发展特色之路
    6.4 重视城市边缘绿化,走统一发展之路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慈溪市花卉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曹县林业产业链延伸研究[D]. 杨红.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2]基于抵押物创新的设施农业融资模式研究 ——以成都某设施农业大棚直接抵押贷款为例[D]. 祝娟.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3]现代农业建设与路径研究 ——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实践[D]. 柳金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4]浙江省园林绿化行业(2007-2011)调查研究[D]. 向韵.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5]郑州都市农业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 曹盼.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6]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D]. 檀云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7]劳动力流出后,剩余土地流向对于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D]. 韩菡.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8]湖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D]. 王继红.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9]浙南地区花卉苗木产业做大做强对策[J]. 郑大棉. 中国城市林业, 2008(02)
  • [10]宁波市园林发展研究[D]. 范露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慈溪市花卉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