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预测研究

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预测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结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一级预防。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早期发现、诊断结直肠癌有助于提高病人的预后。绝大部分结直肠癌来自原来存在的腺瘤,而非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恶变,故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早期发现并鉴别其性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研究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性质预测的准确性,并同时分析该内镜智能电子染色(i-scan)模式联合高清白光(HD+)模式与HD+模式的比较。方法:对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每一处息肉样病变,先行高清白光(HD+)模式观察,采集HD+模式下的图片;然后保持视野固定,切换成高清智能电子染色(i-scan)联合HD+模式,采集该模式下的图片;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根据Kudo分型分别进行HD+模式及i-scan+HD+模式下息肉性质的预测,若Kudo分型无法清晰显示,则进行经验预测;最后对息肉取活检行病理学检查。评价i-scan联合HD+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预测的准确性及其与HD+模式的比较。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采用x2检验对数据分别进行差异性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文收集自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无痛高清智能电子染色肠镜检查的患者61例,共发现息肉样病变99枚,经病理证实非腺瘤性病变共37枚,腺瘤性病变共62枚。在HD+模式下,只有9枚息肉可显示其表面的小凹的形态,预测息肉的性质:有30枚被正确预测为非肿瘤性息肉;42枚被正确诊断为腺瘤性息肉;20枚腺瘤性息肉被误判为非腺瘤性;7枚非腺瘤性被误判为腺瘤性。在HD+模式下,对息肉样病变性质预测的敏感度为:81.08%,特异度为:67.74%,阳性预测值为:60%,阴性预测值为:85.71%。总的病理符合率为:72.73%。HD+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预测和病理诊断的一致性:k=0.46。在i-scan联合HD+模式下,88枚息肉可清晰显示息肉表面的小凹的形态,另有4枚息肉虽然无法显示表面小凹结构,但病变周围呈现“棘皮征”等腺瘤性病变的间接征象,根据Kudo分型及间接征象等预测息肉的性质:有31枚被正确诊断为非肿瘤性息肉;54枚被正确诊断为腺瘤性息肉;8枚腺瘤性息肉被误判为非肿瘤性;6枚非肿瘤性被误判为腺瘤性。在i-scan联合HD+模式下,对息肉样病变性质预测的敏感度为:83.78%,特异度为:87.10%,阳性预测值为:79.49%,阴性预测值为:90%。总的病理符合率为:85.86%。i-scan联合HD+模式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预测和病理诊断的一致性:k=0.70。结论:1、HD+内镜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预测结果不理想,无法满足临床上早期发现、诊断结直肠腺瘤的要求。2、i-scan联合HD+模式下可有效地显示结直肠息肉表面的小凹的形态,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结合“棘皮征”等间接征象,可实时的对息肉样病变进行高效的内镜下诊断。3、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下对息肉性质的预测,i-scan联合HD+模式优于HD+模式。4、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技术,其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仍处于初步阶段,其临床实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预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