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接门静脉造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门静脉造影术
间接门静脉造影论文文献综述
董兴元,赵罡,卢再鸣[1](2015)在《DynaCT在间接门静脉造影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yna CT技术在肝脏间接门静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2例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患者,在行常规DSA间接门静脉造影后进行旋转数字造影采集,并行Dyna CT重建以观察门静脉显影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门静脉显影30例,因门静脉左支或右支有瘤栓部分不显影者2例,Dyna CT重建得到的影像比常规DSA间接门静脉造影看到的门静脉走行更清晰。结论:应用Dyna CT技术可以在术中很好地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更清晰显示门静脉对肝脏的供血情况,比常规DSA间接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更具优势。所以该技术在间接门静脉造影中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谢宝杰[2](2015)在《锥形束CT间接门静脉造影X线曝光延迟时间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锥形束CT行间接门静脉造影中,通过观察不同X线曝光延迟时间,探讨X线曝光延迟时间对于门静脉间接成像质量的影响,找出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最佳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提高门静脉分支的显示率。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诊的肝癌(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患者120例;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4组进行术中锥形束CT间接门静脉造影,参照正常肠系膜上动脉和/或脾动脉-门静脉回流时间,将曝光延迟时间分为4组,每组30例。分组如下:A组:曝光延迟12s,B组曝光延迟14s,C组曝光延迟16s,D组曝光延迟18s;高压注射器采用注射延迟0s,对比剂为碘克沙醇320mg I/ml,总量20-30ml,注射速率4-5ml/s;各组均采用8s-DR扫描,采集数据在syngo Workplace工作站用MPR(多层面重建技术)显示门静脉及分支血流情况。所有数据经SPSS19.0统计分析,检验方法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A组曝光延迟12s,门静脉主干显示18例、2-3级分支显示7例;B组曝光延迟14s门静脉主干显示23例,2-3级分支显示12例;C组曝光延迟16s门静脉主干29例,及2-3级分支显示22例,部分4-5级分支显示;D组曝光延迟18s,门静脉主干全部显影,2-3级分支显示24例,4-5级部分显示。不同曝光延迟时间肝癌肿瘤门静脉、门静脉2-3级分支显示检查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依照门静脉显示结果进行介入治疗,效果显着提升。结论:锥形束CT间接门静脉造影X线曝光延迟时间以14~16s最佳,能够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至4-5级门静脉分支,显示检查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显示肝癌门静脉受累情况,有利于肝癌介入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谢宝杰,朱丽娜,刘光辉,赵京旗,艾宁[3](2014)在《不同扫描参数下锥形束CT行间接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结构的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扫描参数下锥形束CT行造影间接门静脉造影诊断肝癌血供来源的准确度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02例,通过锥形束CT行间接门静脉造影,观察不同扫描参数下门静脉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程度的探讨,并确认能否进行栓塞治疗,通过常规B型超声或CT判断栓塞术治疗效果。结果不同球管电流下肝癌血供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辨率下肝癌血供来源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治疗后的诊断结果显示,显效53例,有效42例,治疗有效率为93.1%(95/102)。结论不同扫描参数下锥形束CT造影间接门静脉诊断肝癌血供来源无显着差异,应用锥形束CT造影间接门静脉能够准确的诊断肝癌主要由动脉及少数量的门静脉侧枝血供,门静脉不参与供血,这有助于肝癌介入治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4年28期)
谢宝杰,朱丽娜,刘光辉,赵京旗,艾宁[4](2014)在《不同分辨率下锥形束CT经间接门静脉造影诊断肝癌血供来源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分辨率下锥形束CT经间接门静脉造影诊断肝癌血供来源的准确度。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该院接诊的肝癌患者102例,均通过锥形束CT经间接门静脉造影诊断肝癌血供来源,观察不同分辨率下肝癌肿瘤由动脉、门静脉、门静脉侧支供血的差异,并进行栓塞治疗,经常规B超及CT评价栓塞术治疗效果。结果不同分辨率下肝癌血供来源检查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依据检查结果进行栓塞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0.2%。结论应用锥形束CT经间接门静脉造影间接能够准确的诊断肝肿瘤的血供来源,有利于栓塞术合理方案的制定,对肝癌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4年25期)
张宏凯,胡鸿涛,张海平,郭晨阳,黎海亮[5](2010)在《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间接门静脉造影的技术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中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间接门静脉造影的技术改进方法。资料与方法选取68例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20例未评级,不设定动-静脉期间隔时间,使用相同造影程序;48例评级,依据个体情况设定动-静脉期间隔时间,制定相应造影程序。分别分析68例造影图像,依据是否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分为高、中、低质量图像。结果 20例未评级患者,3例造影图像为高质量,10例为中质量,7例为低质量;48例评级患者,35例造影图像为高质量,13例中质量。结论在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间接门静脉造影前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有无门静脉癌栓及门静脉高压等因素来设定动-静脉期间隔时间,确定个体化造影程序,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图像。(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0年08期)
刘海峰,刘圣烜,蒋鸿[6](2010)在《对比分析肝癌患者间接门静脉DSA与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叁维成像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间接门静脉DSA与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SCTP)的门静脉成像差异。方法:收集的40例肝硬化肝癌患者均经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动脉行间接门静脉DSA和SCTP叁维成像,对比分析两种影像质量差异。结果:不同程度肝硬化肝癌的4~5级门静脉显示率SCTP(85%)明显高于间接门静脉DSA(32%),门静脉分支瘤栓显示率间接门静脉DSA(48%)略高于SCTP(16%、40%),门静脉分支推移改变2种方法无差异(均为80%),而动静脉瘘的显示率间接门静脉DSA(85%)要明显优于SCTP(32.5%)。结论:间接门静脉DSA及SCTP检查对门静脉显示各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周素军[7](2009)在《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对比剂剂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对比剂流量,提高门脉显示率和清晰度,尽量降低对比剂用量,减少对比剂毒副反应发生的几率。(本文来源于《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09-09-23)
张宏凯,郭晨阳,黎海亮[8](2009)在《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间接门静脉造影的技术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中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间接门静脉造影的技术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12月48例肝癌介入(本文来源于《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09-09-23)
谢春明,胡跃峰[9](2008)在《间接门静脉造影判断肝血管瘤血供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间接门静脉造影对判断肝血管瘤血供来源的临床价值。方法78例经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证实的肝血管瘤患者,其中56例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间接门静脉造影,观察造影表现及对肿瘤供血情况,所有患者经动脉途径进行栓塞治疗,术后2~3个月CT、B超随访观察疗效。结果间接门静脉造影示门静脉显影清晰,未见异常扩张、畸形,且均未见向肿瘤供血;部分患者门静脉造影实质期瘤体呈低密度充盈缺损区,瘤体大者门静脉分支被推移。所有肝血管瘤都由肝动脉供血,栓塞术后随访有效率达84.6%。结论间接门静脉造影能在生理状态下对肝血管瘤患者门静脉进行观察,可为判断肝血管瘤血供来源及决定栓塞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08年03期)
张靖,陈晓明,朱德力,邹炎,罗源利[10](2007)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间接门静脉造影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间接门脉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经超声诊断及造影证实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的间接门脉造影血管造影图像,观察其特征性的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进行了评价。结果8例中6例清楚显示门脉主要分支近肝门处阻塞,2例门静脉主干阻塞,代之以肿块样纡曲血管并在其周围形成向肝内放射状的侧支血管影像,以及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8例血管造影均能对与分流或断流手术有关的血管解剖提供准确信息。结论儿童CTPV具有特征性的血管造影表现,间接门脉造影对CTPV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07年05期)
间接门静脉造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锥形束CT行间接门静脉造影中,通过观察不同X线曝光延迟时间,探讨X线曝光延迟时间对于门静脉间接成像质量的影响,找出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最佳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提高门静脉分支的显示率。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诊的肝癌(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患者120例;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4组进行术中锥形束CT间接门静脉造影,参照正常肠系膜上动脉和/或脾动脉-门静脉回流时间,将曝光延迟时间分为4组,每组30例。分组如下:A组:曝光延迟12s,B组曝光延迟14s,C组曝光延迟16s,D组曝光延迟18s;高压注射器采用注射延迟0s,对比剂为碘克沙醇320mg I/ml,总量20-30ml,注射速率4-5ml/s;各组均采用8s-DR扫描,采集数据在syngo Workplace工作站用MPR(多层面重建技术)显示门静脉及分支血流情况。所有数据经SPSS19.0统计分析,检验方法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A组曝光延迟12s,门静脉主干显示18例、2-3级分支显示7例;B组曝光延迟14s门静脉主干显示23例,2-3级分支显示12例;C组曝光延迟16s门静脉主干29例,及2-3级分支显示22例,部分4-5级分支显示;D组曝光延迟18s,门静脉主干全部显影,2-3级分支显示24例,4-5级部分显示。不同曝光延迟时间肝癌肿瘤门静脉、门静脉2-3级分支显示检查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依照门静脉显示结果进行介入治疗,效果显着提升。结论:锥形束CT间接门静脉造影X线曝光延迟时间以14~16s最佳,能够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至4-5级门静脉分支,显示检查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显示肝癌门静脉受累情况,有利于肝癌介入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接门静脉造影论文参考文献
[1].董兴元,赵罡,卢再鸣.DynaCT在间接门静脉造影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
[2].谢宝杰.锥形束CT间接门静脉造影X线曝光延迟时间参数优化[D].河北医科大学.2015
[3].谢宝杰,朱丽娜,刘光辉,赵京旗,艾宁.不同扫描参数下锥形束CT行间接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结构的差异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
[4].谢宝杰,朱丽娜,刘光辉,赵京旗,艾宁.不同分辨率下锥形束CT经间接门静脉造影诊断肝癌血供来源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
[5].张宏凯,胡鸿涛,张海平,郭晨阳,黎海亮.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间接门静脉造影的技术改进[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
[6].刘海峰,刘圣烜,蒋鸿.对比分析肝癌患者间接门静脉DSA与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叁维成像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
[7].周素军.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对比剂剂量探讨[C].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
[8].张宏凯,郭晨阳,黎海亮.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间接门静脉造影的技术应用[C].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
[9].谢春明,胡跃峰.间接门静脉造影判断肝血管瘤血供来源[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8
[10].张靖,陈晓明,朱德力,邹炎,罗源利.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间接门静脉造影特点[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