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论体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一、谈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董洛涵[2](2021)在《“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兴趣,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兴趣的重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网络游戏玩家的低年龄化问题持续攀升,特别是近几年电竞游戏迎来发展红利,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迷恋上电子游戏。其中,属于战术竞技射击类游戏“绝地求生”,通过刺激的枪战对抗、逼真的游戏画面、丰富的人物动作,深受小学生的追捧。再加上传统体育课堂内容单一,教法固定,很难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更易受到电子游戏的诱惑。然而,长时间静态的玩游戏,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影响学习,也会导致近视、肥胖及身体素质的下降。调查显示,情景教学法很早便在小学教学中使用。近年来,为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小学体育教学逐渐引用情景教学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介于使用电子游戏对小学生存在的健康隐患以及从游戏“绝地求生”新颖独特的游戏设计元素中获得启发,试图依据情景教学法将“绝地求生”游戏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中。利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在内的研究方法,以“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兴趣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广州市建设六马路小学3年级4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班(3、4班)和对照班(2、5班)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和体育兴趣测评,统计数据并分析出“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的实际影响,尝试将“绝地求生”游戏元素融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构建体育+电竞的教学模式,以期为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研究结论:通过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班进行“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对照班进行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结束后立即对身体素质和体育兴趣进行测量,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1.“绝地求生”游戏的设计元素与情景教学法、体育教学具有良好的交叉点。2.在3个月的实验干预后,“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对小学生的身体形态改善不明显,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肺机能具有显着的提高作用。3.体育兴趣的指标在实验过程中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可以显着提升小学生的体育兴趣。4.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练习内容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值得引人深思,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荣俊杰[3](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段美君[4](2020)在《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大背景下,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已经由传统的重视知识和技能过渡到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关系着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学校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体育舞蹈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一个新兴项目,具有文化娱乐、社会交际、艺术观赏等特性,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为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首先,通过专家访谈和查阅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结合体育舞蹈专业特点初步编制调查问卷。其次,进行问卷的预测试。预测试包括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等,以便科学地确定问卷的维度和题目。信度检验采用重复测量,具体运用克伦巴赫信度系数。效度检验运用专家评定法来验证内容效度,运用因子分析法来衡量问卷的结构效度,在进行因子分析前进行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大方差旋转法来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分析。然后,在确定问卷以后,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并运用与预测试问卷相同的数理统计法进行信效度分析。最后,将回收到的正式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处理,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重要性-绩效表现”等分析,明确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问题等,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培养对策。研究结果:(1)通过两轮问卷确定本文学生核心素养问卷包含:六个维度和十五项指标。(2)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各维度权重: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0.513×人文底蕴+0.397×科学精神+0.443×学会学习+0.394×健康生活+0.262×责任担当+0.381×实践创新。(3)将各维度权重带入公式得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得分:责任担当(4.62分)、科学精神(4.54分)、健康生活(4.52分)、人文底蕴(4.48分)、学会学习(4.47分)、实践创新(4.18分)和总得分(4.46分)。(4)按照各指标权重和得分绘制得出核心素养行动图表:象限I是继续保持区(高权重/高绩效)包含了B6、B7、B10、B11。象限II是过度努力区(低权重/高绩效)包含了B2、B5、B8、B12、B13。象限是III缓慢改进区(低权重/低绩效)包含了B4、B9。象限IV是集中关注区(高权重/低绩效)包含了B1、B3、B14、B15。研究结论:(1)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4分,说明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整体水平较高。(2)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行动图表显示,人文积淀、审美情趣、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4个指标位于集中关注区(第四象限),说明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指标重要性程度高,而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的问题。

段炼[5](2020)在《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全面育人功能,是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育人手段和教学内容。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事关长远,涉及基础,对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和中国足球运动科学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1月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遴选建设357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如何科学的从娃娃抓起?相关学者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要求,根据《3-6岁儿童发展纲要》,构建了系列“幼儿足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至此,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科学发展和足球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体系构建,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这一初创体系仍存在缺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一体化、全周期、系统化整体审视和对学龄层次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等方面有效衔接的细节考量问题。尤其是缺少对最为关键的“幼小衔接”阶段6-7岁儿童——小学一、二年级足球课程开发、教学和活动设计与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问题的科学审视。当前6-7岁儿童足球教学未能形成适宜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形式专业化,活动开展竞技化,教学评价体质化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抓手、学生学习没兴趣,严重削弱了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全面育人功能,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探索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协同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6-7岁儿童足球课程理论及及实践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加强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奠基工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和新时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系统构建与我国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的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与对象,以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与“适宜性游戏”为理念,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适宜性游戏理论以及青少年足球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了该课程体系的转换路径选择,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目标要求,从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方面系统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并进行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论证。以期实现对现有足球课程的系统升级,更新该年龄段儿童足球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完善内容体系、拓展实施渠道、实施科学评价,实现有效“幼小衔接”,全面提升足球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系统功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遵循”立体化”转换与路径选择。一是将校园足球水平一阶段课程实施路径由原有仅向上支撑三、四年级足球课程的基础功能定位,转换为向下有效衔接“学前幼儿足球游戏”与向上支撑“小学三、四年级”课程教学的承上启下功能定位,拓展了路径长度;二是将校园足球的体育学科课程形式,转换为有效衔接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参与的一体化适宜性游戏课程形式,延展了课程实施路径的宽度;三是将重点体现校园足球课程掌握足球技术和提升运动素质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更加重视学生运动兴趣、品格提升、习惯养成的全面教育发展目标,提升了足球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第二,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是以发展适宜性实践及适宜性游戏理论为理念引领,以足球为手段实现全面教育为目标,以组织开展高水平的“适宜性游戏”为课程内容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保障的全面化为依托,以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课程评价体系为参照,有效衔接学前课程与小学课程、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适宜于我国小学6-7岁儿童学校足球课程开展的理论-实践要素反馈体系。第三,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由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前两者以课程大纲、方案的创编为主要目标,强调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后两者则以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目标,强调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与评价方式的客观性、标准性。最终,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统一于课程体系建构之中,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的系统循环中,实现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是以该年龄阶段学习特征与适宜性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各种素质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变化和足球基本技术结构特征为主线,将各阶段课程学习标准有效融合到适宜性足球游戏的创新创编中,通过科学分类、难度梯度、功能定位、菜单式选取等方式,将新创编的游戏内容有序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大纲、课程方案及每节课程教案三个层次。第五,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包括实施过程和实施保障两方面内容。前者强调了教师在执教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中的规范性与标准性要求,包括课前设计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三个环节;后者则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和保障入手,为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与实施路径,包括建立运动联盟、设置主题活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科技支持等多元形式。第六,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本研究通过构建成长激励性标准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评估。目标评价的对象包括适宜性游戏创编与课程内容(大纲)创编两方面评价;过程评价的对象为教师或教练员的施教过程,包括施教准备、施教过程、施教效果和施教评价四方面评价;效果评价的对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对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效益的综合性评估。

金鑫[6](2017)在《篮球教学对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篮球作为一种特殊而有趣的教育方式被安排在体育课堂中,篮球运动讲究团队合作,有利于队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因此,篮球教学凭借其组织形式的灵活、教育意义的深远,成为体育教育中团队意识培养的有效形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试图通过研究篮球教学对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作用,探究篮球教学与小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进行拓展,开发新的团队意识培养内容和载体,以达到丰富小学生团队意识培养的形式。同时,试图通过构建篮球教学与小学生团队意识培养知识体系,以求建立“团队意识培养”和“篮球教学”两个孤立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小学生团队意识培养提供理论指导,为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具备较高团队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研究结论:1、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通过篮球运动团队意识有所提高,篮球教学对孩子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培养等具有一定意义,能促进小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和提高。2、10岁的小学生中有35.7%认为篮球运动有助于自身团队意识的提高。而在12岁的小学生这一群体有54.3%认为参与篮球运动有助于自身团队意识的提高。不同年龄阶段,接受、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年龄越大篮球运动对其团队意识影响越发深刻。3、56.7%的非独生子女认为篮球运动对其团队意识培养有很大帮助,篮球运动对非独生子女的影响比独生子女深刻。父母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孩子中有55%认为篮球教学对其团队意识培养很有帮助,篮球运动团队意识的影响在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父母文化程度、综合素质越高,教育方式越合理,篮球运动对其团队意识影响越发深刻。4、76%的孩子认为篮球教学对自己提高团队意识有很大的作用,大多数小学生非常认可篮球运动对于自身团队意识的提升。5、源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小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6、经过15周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采用的篮球教学内容与对照组所采用的常规教学内容对提高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均有效果,但通过后测成绩对比分析表明,实验组所采用的篮球教学内容在团队意识、合作能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的培养效果上要优于对照组所采用的常规教学内容。建议:1、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规律要求小学体育课堂应增加篮球内容授课时长。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兴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增强小学生团队意识的目的。2、小学体育教师应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使自己能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的侧重于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李英[7](2012)在《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而道德关系到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体育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构建需要进行价值判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这些都要求体育教学要按照符合伦理的方式进行,因此需要对体育教学进行伦理学的审视。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教育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师的教学伦理和学生的道德品质的生成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体育教学的生命性、教育性和交往性决定体育教学具有伦理性。体育教学伦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历史时期体育教学伦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活动都要进行价值判断,必然要受到各种规范的规约。这些教学规范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主要包括:人道主义、教学自由、教学正义、尊重、责任和关爱等。体育教学环境同样蕴含着伦理内涵,对体育教学环境评判的伦理依据是学生当下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以及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体育教学伦理的最终归宿是学生的道德品质,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精神、责任感、意志品质和规则意识。以自行制定的体育课堂伦理观察量表为观测工具,对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伦理现状进行了课堂观察。不同教龄的体育教师的教学伦理表现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性质学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伦理表现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中学和小学的体育教师的教学伦理表现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性质学校的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的伦理表现存在差异;不同教学内容的体育课堂人文环境伦理表现存在差异;不同性质学校学生的课堂道德品质表现在规则意识这一观察点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中,学生在行动配合、语言交流、克服困难、整理器械、保护帮助和违反运动规则等这六个观察点存在显着性差异。运用自行设计的量表对体育教学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学生在体育教学影响下形成的合作精神、竞争精神、责任感、意志品质和规则意识可以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去;体育教学对男女生的竞争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影响存在显着性差异;体育教学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精神、责任感和规则意识的影响存在显着性差异;对不同年级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提出体育教学伦理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体育教学伦理的对策。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观念;应试教育观和生物体育观;体育教师的道德水平和德育能力。提升策包括:贯彻素质教育观;树立人文体育观;提升体育教师的伦理素养。

崔艳艳[8](2012)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系统要素之一,对体育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体育教学环境关注不够,存在着体育环境的概念不够清晰、分类标准不统一、要素构成不全面、缺乏体育教学环境的评价标准等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希望通过改善或者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服务,就此,本文提出建设或优化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思路。并针对我国体育教学环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一、理论性成果1、根据哲学的观点,将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确定为:与体育教师、学生相对的体育教学中的客体的综合。2、根据事物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将体育教学环境分为体育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并特别指出,体育教师、学生互为他人环境,因此,体育教师、学生以及他们之间关系要素属于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范畴。3、以系统论、整体论、水桶效应理论等为基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课堂有效性评价标准为理论参考,采用一定的构建策略、思路确立体育教学环境的评价标准;其主要评价指标为:师生比、体育场地、体育教师、学生以及相互关系等。并将体育环境评价标准转化为问题式的调查问卷,克服了体育教学环境评价指标不可操作、易量化的难题,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衡量,提供了一把尺子。二、实证性研究成果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我国的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硬件环境基本上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仅有少数高校存在着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在部分高校存在着体育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的现象等。(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诸多要素存在明显优势,于此同时,一些相关的要素也有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必要。三、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途径基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以人类活动论、人的主动性发挥、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底线公平理论等提出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途径。(一)优化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途径1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经费问题是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重中之重。2本文分别从经费的获得、经费的分配、经费的使用方面分别提出优化的途径。3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优化需要政府、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二)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途径针对体育教学软件环境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对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中的各要素分别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进行整体优化两种策略。在对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中各要素进行优化时,分别从个人层面、群体层面提出优化的途径,具体的优化途径如下:1对体育教学软件环境各要素进行优化的途径(1)从个体的层面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体育教师、学生的优化体育教师的优化——体育教师赋权,即外部力量(国家、学校)推动以及内部力量(体育教师自身)的努力,实现体育教师的优化。学生的优化——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的带动、学生自身的努力实现(2)从群体层面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中关系要素的优化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共同体理论以及领导力等相关理论,逐步在各个学校内部、学校间,建立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共同体。建立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共同体的步骤具体如下:A、确定参与人员——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学管理者等B、确定共同体的目标——优化体育教学环境C、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2对体育教学软件环境进行整体优化的途径(1)通过体育教学设计,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2)根据SWOT环境分析法,找出某高校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中的弱势因素,在根据其实现的难易程度等,优化弱势指标。(3)先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中的主体——体育教师和学生,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中的关系要素也逐步得到了优化。综上,本文在一定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体育教学环境的评价标准,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衡量,提供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并将体育教学环境评价标准转化成问答式的调查问卷(体育教师、学生),通过调查,能了解和判别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据一定理论提出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途径。该研究成果能为优化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但本文缺乏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实践研究,而这也是本文下一步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胡新礼[9](2012)在《试述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文中认为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素质的有机构成中心理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部分,它推动、促进人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和优化,居于搬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对心理品质有较大的影响,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是体育老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郐淑娥[10](2011)在《浅谈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途径》文中提出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体育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还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

二、谈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2)“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1.1.2 青少年体质发展的具体要求
        1.1.3 美育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
        1.1.4 随处可见的健康隐患
        1.1.5 情景教学法的作用突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电子竞技
        2.1.2 情景教学
        2.1.3 身体素质
    2.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2.2.1 国内相关研究
        2.2.2 国外相关研究
    2.3 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个案研究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教学实验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2.7 逻辑分析法
4 实验设计
    4.1 实验测试指标的选定和测量
        4.1.1 实验测试指标的选定
        4.1.2 实验测试指标的测量
    4.2 实验流程设计
        4.2.1 实验前进行统计分析
        4.2.2 实验中进行教学实验干预
        4.2.3 实验后进行统计分析
    4.3 实验假设
    4.4 实验周期
    4.5 变量设置
        4.5.1 自变量
        4.5.2 因变量
        4.5.3 干扰变量及控制
    4.6 实验教学设计
        4.6.1 情景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4.6.2 “绝地求生”情景教学的目标
        4.6.3 “绝地求生”情景教学注意事项
        4.6.4 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5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与体育兴趣差异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及心肺机能差异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兴趣差异分析
    5.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与体育兴趣差异分析
        5.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及心肺机能差异分析
        5.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兴趣差异分析
    5.3 实验前后实验班身体素质与体育兴趣差异分析
        5.3.1 实验前后实验班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及心肺机能差异分析
        5.3.3 实验前后实验班体育兴趣差异分析
    5.4 对照班身体素质和体育兴趣差异分析
        5.4.1 对照班身体素质、形态及心肺机能差异分析
        5.4.3 对照班体育兴趣差异分析
    5.5 分析与讨论
        5.5.1 实验结果与假设具有契合性
        5.5.2 “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5.5.3 “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对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
        5.5.4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对小学生的身体形态改善不明显
        6.1.2 “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肺机能
        6.1.3 “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6.1.4 “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可以显着提升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6.2 建议
        6.2.1 相关部门还需重视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6.2.2 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6.2.3 积极探索多元素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发
        6.2.4 正确引导学生批判认识、理性对待电竞游戏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生体育兴趣量表及标准
附件 B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量表》
附录 C 专家访问提纲
附录 D 专家效度检验
附录 E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范测试方法(2014 版)
附录 F 情景教学单元教学设计——快速跑
附录 G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计划对比
附录 H 教学精彩瞬间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1.3.3 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研究综述
        1.3.4 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综述
        1.3.5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问卷的确立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2 调查问卷编制的预测试
        3.1.3 调查问卷的最终确立
    3.2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3.2.2 调查问卷指标权重确定
        3.2.3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整体水平分析
    3.3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3.3.1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3.3.2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专家评定问卷
    附录 B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预测问卷
    附录 C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D 专家效度评价表
    附录 E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宜性游戏理论对我国6-7岁儿童(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1.2 实现3-5岁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完整性,满足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
        1.1.3 满足6-7岁儿童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1.1.4 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1.2 研究问题
        1.2.1 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体系转换与路径选择
        1.2.2 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2.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验证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课程
        1.4.2 幼小衔接
        1.4.3 课程体系
        1.4.4 适宜性游戏
        1.4.5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小学体育课程相关研究
        2.1.1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发展观研究
        2.1.2 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2.1.3 小学体育课程研发研究
        2.1.4 小学体育游戏与足球游戏研究
        2.1.5 小结
    2.2 儿童群体特征相关研究
        2.2.1 儿童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2.2.2 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研究
        2.2.3 儿童动作能力发展规律研究
        2.2.4 儿童认知过程研究
        2.2.5 儿童行为构建研究
        2.2.6 儿童人格形成及发展研究
        2.2.7 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研究
        2.2.8 儿童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研究
        2.2.9 儿童性格形成及培养理论
        2.2.10 小学6-7岁儿童足球课程需求研究
        2.2.11 小结
    2.3 儿童足球运动发展相关研究
        2.3.1 儿童足球教学相关研究
        2.3.2 儿童足球课程相关研究
        2.3.3 儿童足球竞赛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与适宜性课程研究
        2.4.1 DAP理论思想起源、理论背景、核心主张
        2.4.2 DAP理论的课程观、教师观研究
        2.4.3 DAP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创编实施的启示
        2.4.4 小结
    2.5 研究评述
        2.5.1 研究的主要观点
        2.5.2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发展趋势
        2.5.4 创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我国 6-7 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现状及中外对比分析
    3.1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分析
        3.1.1 课程要素调研分析
        3.1.2 课程调研方案设计
        3.1.3 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3.1.4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特征
    3.2 小学足球课程模式的分析框架
        3.2.1 “课程模式”概念分析
        3.2.2 比较教育理论模型分析
        3.2.3 足球课程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
    3.3 国外学校足球课程模式现状
        3.3.1 日本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2 德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3 英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4 中外6-7岁儿童足球课程模式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4.1.1 系统论:哲学基础
        4.1.2 课程论:课程设计模式基础
        4.1.3 适宜性游戏理论:课程理念基础
        4.1.4 儿童足球教学理论:教学论基础
        4.1.5 校园体育游戏创编理论:方法论基础
    4.2 课程设计的原则
        4.2.1 特异性
        4.2.2 系统性
    4.3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4.3.1 促进儿童足球全面发展
        4.3.2 实现课程幼小衔接
        4.3.3 促进功能不断优化
    4.4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与模式
        4.4.1 设计思路
        4.4.2 设计模式
    4.5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4.5.1 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4.5.2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4.5.3 课程体系的功能规划
第五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
    5.1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指导思想
        5.1.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5.1.2 “适宜性游戏”理念
        5.1.3 “全面教育发展”理念
        5.1.4 “融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5.1.5 发展适宜性课程理念
    5.2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
        5.2.1 基本课程目标
        5.2.2 全面教育发展课程目标
        5.2.3 各阶段课程目标
    5.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结构
        5.3.1 数量结构
        5.3.2 内容结构
        5.3.3 组织结构
        5.3.4 课程长期发展结构
    5.4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内容创编
        5.4.1 基本规律
        5.4.2 逻辑演变
        5.4.3 游戏分类与内容体系搭建
    5.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与课程大纲创编
        5.5.1 课程创编的设计与调查
        5.5.2 游戏分类
        5.5.3 创编与组织实施
        5.5.4 新创编游戏的评估与甄选
        5.5.5 课程大纲创编
第六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
    6.1 课程实施的目标
        6.1.1 课程实施过程体系目标
        6.1.2 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目标
    6.2 课程实施的原则
        6.2.1 游戏规则合理性原则
        6.2.2 趣味与安全性原则
        6.2.3 合理运用场地器材原则
        6.2.4 分组分队原则
        6.2.5 练习变形应用原则
    6.3 课程实施的阶段划分
        6.3.1 课前设计准备
        6.3.2 课程实施阶段
        6.3.3 课程评价调整阶段
    6.4 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1 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2 实施保障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教学方法
        6.5.1 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6.5.2 适宜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6.6 课程实施的步骤
        6.6.1 微观实施过程步骤
        6.6.2 宏观实施保障步骤
第七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
    7.1 适宜性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1.1 构建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7.1.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7.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7.2.1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2.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构成
第八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与论证
    8.1 课程实施方法
        8.1.1 试点课程基本安排
        8.1.2 试点课程评价方法
        8.1.3 试点课程评价模式
    8.2 课程实施效果实验论证
        8.2.1 实验方案
        8.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8.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3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评价结果
        8.3.1 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8.3.2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8.3.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8.4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效益分析
        8.4.1 “课程体系”指标评估效益
        8.4.2 “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效益
        8.4.3 适宜性课程理论理念贯彻执行效益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篮球教学对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价值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2.2 研究的应用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概念界定
        3.1.1 团队精神定义
        3.1.2 篮球运动中的团队精神
    3.2 篮球运动对小学生团队意识作用分析
        3.2.1 篮球运动干预前小学团队意识影响现状调查
        3.2.2 篮球运动干预后小学生团队意识比较分析
        3.2.3 篮球对小学生团队意识形成的作用分析
    3.3 小学生团队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3.3.1 先天性遗传因素
        3.3.2 后天性环境因素
    3.4 小学篮球教学对小学生团队意识及合作能力的影响分析
        3.4.1 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3.4.2 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定性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3.4.3 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后测选项频率比较分析
        3.4.4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3.4.5 篮球教学内容对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影响分析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参考文献
6.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致谢

(7)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目的与思路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六、研究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体育教学的伦理特性及其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体育教学的伦理特性
        一、体育教学的生命性蕴含丰富的伦理内涵
        二、体育教学的教育性决定需要发挥伦理功能
        三、体育教学的交往本质带来伦理的规范性与生成性
    第二节 我国体育教学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古代学校体育伦理思想
        二、中国近代的体育教学伦理思想
    第三节 西方体育教学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古希腊时期的体育教学伦理思想
        二、古罗马和中世纪的体育教学伦理思想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育教学伦理思想
        四、近代欧洲体育教学伦理思想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体育教学过程的伦理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学中的人道主义
        一、作为思想观念的人道主义
        二、作为伦理规范的人道主义
        三、教育中的人道主义
        四、体育教学中人道主义的体现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中的正义
        一、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伦理诉求
        二、正义的法则
        三、体育教学中正义的体现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中的自由
        一、自由的本质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由
        三、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自由
    第四节 体育教学中的责任
        一、责任的内涵
        二、责任的特点
        三、体育教学中的责任表现
    第五节 体育教学中的尊重
        一、尊重的一般概念及特性
        二、尊重的伦理学概念与分类
        三、尊重的演变:从德性到规范
        四、体育教学中的尊重
    第六节 体育教学中的关爱
        一、关爱的基本含义
        二、关爱的道德意蕴
        三、教育中的关爱
        四、体育教学中关爱的表现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育教学环境的伦理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概念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内涵和要素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特点
    第二节 体育教学环境的伦理蕴涵
        一、体育教学环境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二、体育教学环境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节 构建体育教学环境的伦理原则
        一、安全与健康原则
        二、适合教学需要的原则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育教学的伦理归宿:学生的道德品质
    第一节 合作精神
        一、合作精神概述
        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作用
        三、合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第二节 竞争精神
        一、竞争精神的内涵
        二、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的意义
        三、体育教学中竞争的特点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竞争精神的要求
    第三节 责任感
        一、责任感的内涵
        二、责任感的分类
        三、培养责任感的价值
        四、责任感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第四节 意志品质
        一、意志品质的内涵与特性
        二、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意义
        三、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四、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方法
    第五节 规则意识
        一、规则的内涵与特征
        二、规则意识的内涵与作用
        三、体育教学中规则意识的表现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课堂伦理观察指标体系的研制
    第一节 体育教学课堂伦理观察量表的构建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代表性原则
        三、可操作性原则
        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原则
    第二节 体育教学伦理观察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一、经验选择法
        二、德尔菲法
    第三节 体育教学伦理观察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初步建立体育教学伦理观察指标体系
        二、指标筛选
        三、体育教学伦理观察量表指标的释义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小学体育教学伦理现状的教育观察研究
    第一节 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一、体育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
        二、定量观察的记录方式
        三、课堂观察的效度和信度
    第二节 体育课堂观察样本学校的选择
    第三节 体育课堂伦理观察结果及分析
        一、体育教师教学伦理特征分析
        二、教师教学伦理自评与学生课堂体验的对比分析
        三、教学环境的伦理特征分析
        四、学生在课堂中的道德品质表现特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影响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影响的理论基础
        一、道德品质的心理基础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影响的独特性
    第二节 理论假设的设立
    第三节 调查工具的设计
        一、体育教学影响下的中小学生道德品质自评问卷的编制
        二、中小学生日常道德品质自评问卷编制
    第四节 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影响迁移作用假设的验证分析
        二、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影响的差异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体育教学伦理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
    第一节 体育教学伦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历史条件对体育教学伦理的影响
        二、应试教育观与生物体育观对体育教学伦理的影响
        三、体育教师的伦理素养对体育教学伦理的影响
    第二节 提升体育教学伦理的对策
        一、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观
        二、在体育教学中树立人文体育观
        三、提升体育教师的伦理素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教学环境在教学系统要素中必不可少
    二、教育教学环境得到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三、教学环境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
    四、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五、研究者对于教学环境的不同观点
1 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关于教学环境的研究
    1.2 国内关于教学环境的研究
        1.2.1 从时间、数量看国内关于教学环境研究
        1.2.2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关于教学环境研究
    1.3 国内外体育教学环境研究
        1.3.1 国外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研究
        1.3.2 国内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
2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的步骤、内容、必要性
        2.1.1 研究步骤
        2.1.2 研究的意义
        2.1.3 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3 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理论
    3.1 环境的定义
        3.1.1 在工具书中环境一词的解释
        3.1.2 不同学科对环境概念的界定
        3.1.3 环境的分类
        3.1.4 环境要素的属性
    3.2 教学环境的基本理论
        3.2.1 教学环境的定义
        3.2.2 教学环境的分类
    3.3 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理论
        3.3.1 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
        3.3.2 体育教学环境分类
        3.3.3 体育教学环境构成要素
        3.3.4 体育教学环境诸要素分析
    3.4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概述
        3.4.1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特性
        3.4.2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功能
        3.4.3 体育教学环境的作用
        3.4.4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地位
    3.5 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3.5.1 体育教学硬件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3.5.2 体育教学软件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3.6 学校大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3.6.1 教育理论的变革是体育教学环境建设的牵引力量
        3.6.2 学校内教育先贤对体育教学环境优化或建设的引领作用
        3.6.3 校长是对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优化的领导力量
        3.6.4 教师是体育教学环境建设的行动力量
        3.6.5 利益博弈是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的触发力量
        3.6.6 学校组织的变革是体育教学环境建设的推动力
        3.6.7 学校的自组织是体育教学环境系统发展变革的运行性动因
        3.6.8 学校教育力的发展是促进体育教学环境系统发展的本原性动因
        3.6.9 学校系统内外差异协同是体育教学环境发展变革的动力机制
    3.7 社会大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3.7.1 社会政治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3.7.2 社会经济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3.7.3 社会文化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3.7.4 科技的发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产生的影响
        3.7.5 宗教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4 确定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评价标准
    4.1 体育教学环境评价标准构建的理论依据
        4.1.1 体育教学环境评价体系
        4.1.2 构建体育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4.2 体育教学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4.3 体育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4.3.1 建立体育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4.3.2 建立体育教学环境评价标准的基本策略
    4.4 体育教学环境评价标准
        4.4.1 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评价标准
        4.4.2 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评价标准
5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分析
    5.1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硬件环境调查结果与分析
        5.1.1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认识
        5.1.2 学生对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认识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1.3 不同类别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硬件环境认识的比较
        5.1.4 不同类别学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环境认识的比较与分析
        5.1.5 小结
    5.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比较与分析
        5.2.1 普通高校师生比统计结果与分析
        5.2.2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场地情况调查与分析
        5.2.3 普通高校体育师资力量满足体育教学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5.2.4 小结
    5.3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5.3.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软件环境体育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5.3.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软件环境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3.3 小结
    5.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比较与分析
        5.4.1 不同性别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维度一的比较与分析
        5.4.2 不同年级间体育软件环境的比较与分析
        5.4.3 不同类别学校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比较与分析
6 优化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途径
    6.1 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进行优化的理论依据
        6.1.1 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6.1.2 人类活动论
        6.1.3 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6.1.4 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6.1.5 教育公平理论
        6.1.6 底线公平理论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硬件环境的优化途径
        6.2.1 优化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基本要求
        6.2.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硬件环境存在的问题
        6.2.3 优化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途径
        6.2.4 小结
    6.3 优化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途径
        6.3.1 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6.3.2 影响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优化的因素
        6.3.3 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中人——体育教师、学生的途径
        6.3.4 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关系要素的途径
        6.3.5 实现体育教学软件环境整体优化的途径
        6.3.6 小结
结论
    一、理论性研究成果
    二、实证性研究成果
    三、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途径
        (一)优化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途径
        (二)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途径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调查(教师)问卷
    附件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调查(学生)问卷
附表: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试述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教学对智力因素的培养
    1.1 体育教学对观察力的培养。
    1.2. 体育教学对记忆表象的培养。
    1.3 体育教学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2. 体育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1 体育教学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2.2 体育教学对情感因素的培养。
    2.3 体育教学对性格的培养。

(10)浅谈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显得陈旧过时。
    (二) 体育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不十分明确。
二、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四、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点
    (一) 实践性
    (二) 整体性
    (三) 社会性
    (四) 差异性
五、体育课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 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 培养学生具有公民意识
    (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作用
    (五) 学校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六) 体育教学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七)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良好的基础
    (八) 对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及能力的培养
六、体育课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一)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教师素质
    (二) 进行健康教育
    (三) 增加体育韵律体操和舞蹈教学
    (四) 扩大球类部分选择
    (五) 进行意志品德教育
    (六) 实施体育教学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七) 重视体育骨干的培养
    (八) 抓好课外体育活动
    (九) 完善体育教学器材设施

四、谈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绝地求生”情景教学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的影响[D]. 董洛涵.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3]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D]. 段美君. 河南大学, 2020(02)
  • [5]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段炼.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篮球教学对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研究[D]. 金鑫. 苏州大学, 2017(04)
  • [7]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D]. 李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12(12)
  • [8]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D]. 崔艳艳.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2)
  • [9]试述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J]. 胡新礼. 才智, 2012(09)
  • [10]浅谈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途径[J]. 郐淑娥. 商业经济, 2011(24)

标签:;  ;  ;  ;  ;  

论体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