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涉及历史学、语言学、方法论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法学、精神分析学等等,理论庞杂,体系宏大。哈贝马斯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逐渐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旧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新兴的生产方式取代,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将带来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人们之间的交往开始趋于以利益为中心,把金钱和物质享受放在首位,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的沟通,这样便产生了交往的异化。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体系压抑和禁锢了人类的本能欲望和思想,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不信任感,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哈贝马斯认为应建立一个不受国家、经济和社会制度束缚的理想的、美好的“生活世界”。人们在其中相互“理解”,规范交往,合理沟通,交往行动理论便孕育而生。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切入,通过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剖析,深入阐述了其理论与传播活动的关联,并揭示了交往行动理论对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影响及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国内学界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从交往过程中语言的使用、生活世界、主体间性、交往理性等交往行动理论的几个主要方面入手,深入阐释了交往行动理论的内涵及其与传播活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交往行动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的关系,揭示了哈贝马斯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启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日常生活中的法”与法治社会建设——以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为视角[J]. 知识文库 2016(16)
- [2].《资本论》中的行动理论:意蕴与模式[J]. 海派经济学 2016(04)
- [3].试析结构与行动理论相互融合的可能与途径[J]. 社会科学战线 2008(01)
- [4].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教学交往关系重建[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9(05)
- [5].行动及其救赎——汉娜·阿伦特的行动理论[J]. 世界哲学 2016(05)
- [6].族际交往与民族和谐: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途径探赜——以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为视角[J]. 中国回族学 2015(00)
- [7].交往行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人民论坛 2014(02)
- [8].从“公共领域”到“交往行动理论”——理解哈贝马斯的一条内在线索[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3(03)
- [9].宏观与微观的整合——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J]. 企业导报 2011(09)
- [10].试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0(02)
- [11].社会行动理论范式及其在水电项目社会评价中的应*用[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2].以对话文化行动理论反观中国教育[J]. 中国集体经济 2010(24)
- [13].交往行动理论视角下的中式菜肴英译策略[J]. 文教资料 2014(01)
- [14].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德育启示[J]. 商业故事 2015(35)
- [15].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之进路分析[J]. 广西社会科学 2013(04)
- [16].对《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的分析与思考——公共行政的行动理论视角[J]. 经济师 2011(03)
- [17].行动理论中主事性因素的界定与刻画[J]. 哲学动态 2011(03)
- [18].职业生涯背景行动理论及其方法的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10)
- [19].一种开放的社会理论新思维——科尔曼的法人行动理论新探[J]. 国外社会科学 2009(06)
- [20].控制力与协调力——论社会行动理论的实践内涵[J]. 社科纵横 2013(02)
- [21].帕森斯与哈贝马斯的行动理论比较[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11)
- [22].“交往行动理论”与高职学生党员价值观构建[J]. 时代教育 2013(13)
- [23].职业生涯背景行动理论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 2012(26)
- [24].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批判[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06)
- [25].“行动流”:可能及其可为的逻辑思考——吉登斯行动理论的研究与启示[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26].基于社会行动理论下高职生就业力的提高途径研究[J]. 价值工程 2017(28)
- [27].国外的行动理论研究及其启示意义[J]. 商业时代 2013(21)
- [28].《交往行动理论》的传播学启示[J]. 青年记者 2014(16)
- [29].基于交往行动理论的学生教育管理策略研究[J]. 成人教育 2011(04)
- [30].试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