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岔理论的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

基于分岔理论的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电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战略的实施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行,电力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日趋复杂,运行条件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系统的运行点比以往更加接近其稳定极限,从而更加容易诱发电压崩溃事故。电压失稳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威胁现代大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电压稳定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电力系统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分岔理论是研究非线性动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的有力工具。分岔理论在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许多研究领域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在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方面仍处于初始阶段。本文利用分岔理论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一些具有推广意义的技术成果。作者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概括如下:1、基于电力系统的微分代数模型、利用奇异诱导分岔的相关理论,提出一种奇异诱导分岔点的追踪和识别算法,它能在已知某一参数下的奇异点和对应非零失配量的前提下,通过只改变发电机节点注入功率,而保持负荷节点注入功率不变,快速、准确地追踪到在另一参数下的奇异诱导分岔点。其中,由于牛顿-拉夫逊法和牛顿-拉夫逊-塞德尔法的结合使用,使得该算法不存在初值困难,同时确保在分岔点附近不出现雅可比矩阵病态现象。2、提出一种电力系统电压失稳静态分岔自适应分析方法,解决了统一考虑极限诱导分岔点和鞍结分岔点的追踪问题,并能够精确计及设备稳定极限。其中,微分代数模型的建立,克服了以往电压稳定静态分析不考虑元件动态属性的弱点;消除了关于平衡节点、PV节点等与实际电力系统不相符的假设。在充分考虑平衡解流形曲率的情况下,以自适应步长控制指导鞍结分岔点的追踪,以极限点指导极限诱导分岔点的追踪;在不增加计算量的前提下,给出极限诱导分岔的实用判别方法。3、在考虑发电机无功出力极限的条件下,基于分岔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定义最大负荷点、分岔子类型、子类型切换及子曲面等概念,分析电压稳定域的组成,提出一种研究电压稳定传输极限曲面光滑性的方法,并讨论了算法加速收敛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仅考虑单个约束条件,或者考虑两个约束条件且没有并列切换时,传输极限曲面是光滑的;考虑两个约束条件且有并列切换,或者考虑两个以上的约束条件时,传输极限曲面是非光滑的。传输极限曲面的光滑属性,对于与电压稳定相关的预防控制和稳定性指标的计算是非常有用的。4、基于分岔理论,研究了有载调压变压器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一种利用优化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有效增大系统的负荷裕度,从而提高电压稳定性、预防电压失稳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调整效果与负荷所采用的模型密切相关,对电压敏感型负荷,在电压较高的情况下,调整分接头才能改善电压稳定性;通过调整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来增加负荷裕度的程度是有限的,只能适应于较小规模的扰动,对于较严重的扰动,要综合应用各种预防控制措施,比如将发电再调度、电容器投切与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调整结合起来使用。综上所述,本文以分岔理论为基础,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中平衡解流形的追踪、分岔失稳点的求取和识别、电压稳定传输极限曲面的光滑性、多级电网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的协调控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文章的最后还指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电压稳定性研究综述
  • 1.2.1 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分类和定义
  • 1.2.2 电压稳定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3 电压稳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的分岔研究
  • 1.3.1 分岔理论基础
  • 1.3.2 电压稳定性静态分岔分析方法
  • 1.3.3 电压稳定性动态分岔分析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奇异诱导分岔电压失稳点的追踪和识别
  • 2.1 引言
  • 2.2 电力系统的奇异诱导分岔
  • 2.2.1 奇异诱导分岔基础
  • 2.2.2 电压稳定性SIB 分析数学模型
  • 2.2.3 电压稳定性SIB 分析数学模型的奇异性
  • 2.2.4 改进奇异诱导分岔定理
  • 2.3 奇异诱导分岔点的追踪策略
  • 2.3.1 奇异诱导分岔追踪定理
  • 2.3.2 奇异点识别
  • 2.3.3 奇异诱导分岔点追踪
  • 2.3.4 奇异诱导分岔点追踪示范
  • 2.4 算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鞍结点分岔和极限诱导分岔电压失稳点的自适应追踪
  • 3.1 引言
  • 3.2 电压稳定性静态分岔分析数学模型
  • 3.2.1 同步发电机系统模型
  • 3.2.2 负荷系统模型
  • 3.2.3 有载调压变压器(OLTC)模型
  • 3.2.4 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模型
  • 3.2.5 网络模型
  • 3.2.6 设备极限模型
  • 3.3 鞍结分岔点的自适应追踪
  • 3.3.1 电压失稳静分岔――鞍结分岔和极限诱导分岔
  • 3.3.2 平衡解流形的追踪和鞍结分岔点的识别
  • 3.4 极限诱导分岔点追踪
  • 3.4.1 极限点的追踪
  • 3.4.2 极限诱导分岔点的识别
  • 3.5 鞍结分岔点和极限诱导分岔点的统一追踪
  • 3.6 算例分析
  • 3.6.1 极限点的追踪和极限诱导分岔点的识别
  • 3.6.2 鞍结分岔点的追踪
  • 3.6.3 算法性能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发电机无功极限的电压稳定域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的定义
  • 4.2.1 传输极限曲面
  • 4.2.2 发电机状态和约束切换
  • 4.2.3 “PQV”条件
  • 4.2.4 鞍极限诱导分岔
  • 4.2.5 分岔类型和子类型
  • 4.2.6 切换顺序和并列切换
  • 4.3 传输极限曲面分析方法论
  • 4.3.1 问题的分解
  • 4.3.2 影响光滑性的因素
  • 4.3.3 方法论
  • 4.4 传输极限曲面的结构分析
  • 4.4.1 潮流奇异曲面和PQV 曲面
  • 4.4.2 传输极限曲面构成流程
  • 4.5 传输极限曲面的光滑性研究
  • 4.5.1 单约束时的传输极限曲面
  • 4.5.2 多约束时的传输极限曲面
  • 4.5.3 加速收敛策略
  • 4.6 算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载调压变压器调节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电压稳定性预防控制基本思路
  • 5.3 电压稳定性预防控制的数学模型
  • 5.3.1 OLTC 的数学模型
  • 5.3.2 负荷的数学模型
  • 5.4 OLTC 调整对电压稳定性影响的分岔分析
  • 5.5 传输网络OLTC 的电压稳定性预防控制
  • 5.6 最优化分接头调整算法
  • 5.7 算例分析
  • 5.7.1 分接头改变对负荷极限的影响
  • 5.7.2 最大化负荷裕度的分接头调整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  

    基于分岔理论的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