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密肋复合墙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有着很好的抗震能力及发展前景,它在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由于复杂的受力特性,结构的损伤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还多限与应用形式相对简单的Park模型。本文以密肋壁板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密肋复合墙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有的损伤参数以及几种双参数地震破坏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损伤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密肋壁板结构的自身特点,利用试验手段及理论分析方法。着重对结构的地震损伤模型进行了的研究与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概括如下:1.运用损伤的观点研究了密肋复合墙体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倒塌过程,对当前地震损伤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损伤问题的三个研究层次进行阐述总结。2.在分析现有的损伤参数以及几种双参数地震破坏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损伤力学和热力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密肋壁板结构的自身特点,采用结构构件最大变位处的卸载刚度的退化和规格化滞回耗能这两个破坏参数的非线性组合来表达结构的损伤程度,并根据前期的密肋复合墙板的低周往复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模型参数,最终确立密肋复合墙体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3.采用IDARC6.1程序对前期第一批试件的和第二批试件部分墙板进行拟静力分析,利用拟静力反复加载试验结果的滞回关系,与依据所建立的理论模型以IDARC程序仿真其力-位移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来取得密肋复合墙板结构的滞回规则参数,分析轴压比,肋柱数量,肋柱配筋率剪跨比对损伤指数的影响。4.利用本文所提模型和Park损伤模型分别计算密肋复合墙体在不同位移幅值下的损伤指数,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滞回耗能在构件地震累积损伤中所占的比重及其与加载路径的关系。规定不同的破坏等级所对应的破坏指数。
论文目录
致谢中文摘要ABSTRACT1.绪论1.1 引言1.2 近代地震损伤破坏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1.2.1 用退化描述的损伤1.2.2 用变形描述的损伤1.2.3 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1.3 课题的提出和前期的工作1.3.1 密肋壁板结构体系1.3.2 密肋壁板结构前期工作研究1.3.3 密肋复合墙结构损伤研究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2.混凝土结构损伤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2.1 基于损伤力学的材料层次的损伤模型2.1.1 引言2.1.2 古典材料破坏理论及损伤力学的基本力学模型2.1.3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基本特点2.1.4 损伤变量和应变等效假设2.1.5 关于混凝土材料的几种损伤模型2.2 基于破坏参数的构件层次的损伤模型2.2.1 引言2.2.2 几种破坏参数简介2.2.3 现有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2.3 密肋复合墙板破坏过程及损伤模型研究简介2.3.1 密肋复合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2.3.2 密肋复合墙板地震损伤模型简介2.4 本章小结3.基于刚度退化和变形组合的双参数损伤破坏模型3.1 引言3.2 模型的提出3.2.1 刚度退化作为损伤参数的可行性论3.2.2 累积残余变形作为损伤参数的可行性论证3.3 密肋复合墙板试验概况3.3.1 试件情况3.3.2 试验各阶段特征点参数3.4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计算结果3.5 本章小结4.本文模型与变形—能量破坏准则的比较分析4.1 IDANC程序简介4.1.1 IDARC的力学计算模型4.1.2 IDARC的构件单元分析模型4.1.3 IDARC的恢复力模型4.2 影响损伤指数的主要因素4.2.1 计算模型及恢复力模型4.2.2 加载制度4.2.3 计算结果分析4.3 本文模型与变形—能量破坏准则的比较分析4.3.1 前期Park模型分析简介4.3.2 在不同位移幅值下的等幅低周疲劳试验对比分析4.4 滞回耗能在构件损伤中的作用分析4.5 本文地震损伤模型损伤指数与破坏等级关系4.5.1 临界倒塌状态4.5.2 中等可修复破坏阶段4.6 本章小结5.结论与展望5.1 结论5.2 展望参考文献作者简历学位论文数据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密肋复合墙体论文; 刚度退化论文; 累积塑性变形论文; 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