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

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不同书写动机和叙事面貌的研究,揭示出制约当代小说生成的权力话语和文化机制,并由此归纳出中国当代小说对历史的诉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现实的诉求。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了解新时期知青小说的特殊品性以及中国新时期文学格局的总体生成有一定的参照意义。本文将“知青小说”界定为由知青作家和非知青作家创作的反映城镇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生存状态(包括返城前和返城后)的小说。在体例上采用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梳理出新时期知青小说从政治书写→先锋书写→人的书写的历时流变,而且突破新时期知青小说创作时间的限制,对新时期知青小说伤痕叙事、悲壮青春叙事、乡恋叙事、理性叙事、颠覆叙事、日常叙事以及审美叙事进行了共时性考察。在具体考察过程中,不仅运用相关的主题学和叙事学理论,从故事(内容)和话语(形式)两个层面来探讨新时期知青小说不同叙事的特征,而且探讨了制约作品生成的诸多因素,尤其是影响作家主体定位和言说方式的深层文化语境。就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发展流变来说,作家对知青故事的讲述大致经历了从政治书写→先锋书写→人的书写的变化轨迹。这种变化既体现着历史文化语境的变迁,也体现着创作主体对历史的不同现实诉求。首先,就“政治书写”来讲,新时期初期,是主流意识形态意图和作家内心需求达成一致的黄金时期。因此,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观照总是在主流话语的制约下进行的。无论是偏于情感宣泄的知青小说伤痕叙事、极力歌颂知青殉道精神的知青小说悲壮青春叙事,还是重在表现对插队乡村情感皈依的知青小说乡恋叙事,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与主流话语的合谋。其次,就“先锋书写”来讲,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重心开始由政治向经济倾斜。作家创作心态中的政治激情普遍弱化,文学自觉意识大大加强,艺术视野也逐渐开阔,小说开始呈现出多元的审美形态和价值取向。因此,无论是知青作家重在对知青生活进行冷静审视的知青小说理性叙事,还是晚生代作家刻意解构一切的知青小说颠覆叙事,都对主流话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疏离,从而显现出不同于“政治书写”的先锋色彩。最后,就“人的书写”来讲,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行,政治中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一、新时期知青小说诞生的多元语境
  • 二、记忆对历史的不断修改
  • 三、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
  • 第一章 政治书写:主流话语下的知青小说集体叙事
  • 第一节 伤痕叙事:对知青岁月的血泪控诉
  • 一、合力之下的控诉语境
  • 二、控诉主题对知青生活的简化
  • 1、对知青苦难的简单展示
  • 2、对知青故事的简单演绎
  • 3、对光明的简单诉求
  • 三、隐形叙述的有效运用
  • 1、隐形叙述者
  • 2、全知视角
  • 3、顺时序
  • 四、艺术审美的缺失
  • 第二节 悲壮青春叙事:知青理想旗帜的高扬
  • 一、对知青英雄的成功命名
  • 二、殉道精神的极致展现
  • 1、恶劣自然环境的刻意设置
  • 2、死亡的乐观化处理
  • 3、知青英雄的完美塑造
  • 三、时空封闭的主观化追求
  • 1、相对封闭的时间
  • 2、绝对封闭的空间
  • 3、知青内视角的设置
  • 四、英雄话语的局限
  • 第三节 乡恋叙事:知青精神栖息地的营构
  • 一、重建价值坐标的需求
  • 二、城市与乡村: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纠缠
  • 1、对城市的自我放逐
  • 2、对乡村的重新发现
  • 三、今昔对比的叙述方式对客观化历史的冲击
  • 1、时空交错的对比叙述
  • 2、叙述人称的选择与设置
  • 四、历史的惊人巧合
  • 第二章 先锋书写:行走在主流话语边缘的知青小说个人叙事(上)
  • 第一节 理性叙事:对知青岁月的理性审视
  • 一、自省意识的出现
  • 二、叩问灵魂的深度思索
  • 1、理性叙事的第一层次:政治自省
  • 2、理性叙事的第二层次:情感自省
  • 3、理性叙事的第三层次:生命自省
  • 三、时空延展的丰富呈现
  • 1、时空的延展
  • 2、叙事方式的多样化
  • 3、叙述视角的自由选择
  • 四、审美对象的超越和审美意识的升华
  • 第二节 颠覆叙事:晚生代作家对知青故事的另类讲述
  • 一、对历史叙述的怀疑
  • 二、对知青生活的另类解读
  • 1、对农民声音的凸现
  • 2、对知青形象的丑化
  • 三、童年视角的复调效果
  • 1、双重视角: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
  • 2、双重时间:“过去”与“现在”
  • 四、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
  • 第三章 人的书写:行走在主流话语边缘的知青小说个人叙事(下)
  • 第一节 日常叙事:知青英雄退场的挽歌
  • 一、社会转型中的复杂文化语境
  • 二、知青命运的冷峻展示
  • 1、对知青现实尴尬处境的展示
  • 2、对“死亡”的冷处理
  • 3、对人物灵魂深处的开掘
  • 三、后设叙述的特殊效果
  • 1、第一人称后设叙述
  • 2、传统叙述加后设叙述
  • 3、传统叙述方式
  • 第二节 审美叙事:对知青生活的审美解读
  • 一、“个人”眼中的历史
  • 二、知青个体生存的展示与诉说
  • 1、对知青个人隐秘体验的书写
  • 2、对插队生活的审美观照
  • 3、对知青爱情的别样展示
  • 三、女性叙述的独特魅力
  • 1、女性视角的设置
  • 2、顺时序的采用
  • 四、艺术的艰难突围
  • 结语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官场小说叙事模式的新尝试——评马笑泉《迷城》[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小说的声色 田耳论[J]. 上海文化 2019(07)
    • [3].小说世界里的工厂风情与悲歌 刘建东小说集《黑眼睛》[J]. 上海文化 2018(03)
    • [4].非主轩轾而力求特性——中西小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断想[J]. 中国比较文学 2018(02)
    • [5].《小说月报》域外小说叙事模式异化翻译的现代性[J]. 云梦学刊 2017(05)
    • [6].小说中的“慢”与“快”——以邵丽的小说为例[J]. 郑州师范教育 2017(04)
    • [7].达利之思与小说叙事[J]. 广州文艺 2020(04)
    • [8].被重塑的“父亲”——论李浩小说中的“父亲”形象[J]. 新文学评论 2019(01)
    • [9].重构现实的丰富性——《四川小说》第九期的“四川70后作家小说展”读片[J]. 四川文学 2018(03)
    • [10].巴金小说中的时间隐喻[J].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6(02)
    • [11].物质何以抵达心灵[J]. 长江文艺 2016(23)
    • [12].视点[J]. 作品 2016(12)
    • [13].《青灯有味忆儿时》的写作——在《青灯有味忆儿时》研讨会上的发言[J]. 芒种 2017(01)
    • [14].小说的视点、历史与抒情——阿来的《尘埃落定》及其他[J]. 阿来研究 2016(02)
    • [15].小说的封锁与解围[J]. 上海文学 2017(01)
    • [16].杨维永小说的情节模式[J]. 时代报告(奔流) 2016(05)
    • [17].2016年《山花》小说一瞥[J]. 山花 2017(02)
    • [18].把小说教成小说——《穷人》课堂实录与点评[J]. 小学语文教师 2017(02)
    • [19].当代大学教育生态中的迷失及其批判——以探析中篇小说《登塔》《大学》为中心[J]. 读写月报 2016(36)
    • [20].论“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回忆叙事[J]. 北方文学 2016(17)
    • [21].一城一栖[J]. 当代小说 2017(02)
    • [22].乱花渐欲迷人眼(创作谈)[J]. 红豆 2017(03)
    • [23].为什么要向影子射击——曹军庆2016年小说创作读札[J]. 长江丛刊 2017(01)
    • [24].回顾与展望——哈尔滨论坛第五期座谈纪要[J]. 小说林 2017(02)
    • [25].网络文学需要降速、减量、提质——管平潮访谈录(下)[J]. 雨花 2017(04)
    • [26].方方小说的武汉方言与地域文化[J]. 华中学术 2016(01)
    • [27].王小波小说叙事学研究综述[J]. 青年文学家 2017(03)
    • [28].用仁慈的心去倾听灵魂的声音——2016年度宁夏小说述评[J]. 朔方 2017(05)
    • [29].金瓯小说与现代性[J]. 朔方 2017(04)
    • [30].聆听《檀香刑》[J]. 南腔北调 2017(06)

    标签:;  ;  ;  

    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