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失业问题,适时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但国情的复杂性、失业问题的严峻性以及现行失业保险制度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使其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分析中国失业保险供求情况、中国失业保险发展和地区差异状况、中国失业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应等问题,对于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完善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对当代中国失业保险发展状况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从阐述失业保险的基本理论入手,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失业保险问题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对中国失业保险供求情况、中国失业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以及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着眼于现在和未来时期的中国,在面对诸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时,失业保险制度如何发挥其应有的分散失业风险和促进就业的作用,从而提出了完善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与建议。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介绍了国内外失业保险研究现状,然后阐述了本文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理论研究。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对失业的概念和类型、失业保险的概念、功能和类型、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失业保险的理论基础以及失业保险在全球的发展进行了概括性论述。在第二章中,一是对中国失业现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指出城镇失业人员越来越多、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结构性难题、就业弹性不断下降、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现状;二是对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分别从总量性、结构性、体制性、观念性方面进行分析;三是指出失业对社会的影响,认为失业具有浪费劳动力资源、退化劳动力素质、加剧贫富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四是阐述了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情况,并将其分成三个阶段: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初创、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阶段;五是介绍了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六是对中外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比较与借鉴,首先进行内容的比较,然后分析了国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最后阐述国外失业保险经验和启示。第三部分实证分析。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章分别从失业保险制度供求和失业保险基金供求两方面进行分析。在第四章中,首先构建了中国失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包括失业保险描述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多元统计综合分析建立因子模型对中国失业保险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综合分析;最后利用多元统计综合分析建立因子模型对中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差异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在第五章中,首先通过建立失业保险水平发展适度系数分析了中国失业保险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度性;然后对中国失业保险水平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分别对失业保险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对失业保险对再就业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分别从失业保险对就业的影响、失业保险水平对失业者求职行为的影响、失业保险对再就业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问题与对策。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六章首先从制度的适应性、有效性、公平性三个方面对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应进行评价。认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模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制度功能与转型期形势相适应,制度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完善了社会保险制度体系,维护了转型期的社会稳定,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但中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不足,筹资方式对用人单位雇佣形成反激励,覆盖面过窄且难以扩大,地区和行业差异显著以及劳动者地位的不平等。其次分析了中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认为中国失业保险面临“新失业群体”、就业方式多样化、统筹层次低、下岗向失业保险并轨、从业人员素质和规范层次低的挑战。第七章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和建议。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一是调整制度目标;二是强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功能;三是逐步拓宽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多元化分类失业保险体系;四是创新失业保险筹资机制,提高社会统筹层次和基金的筹集力度,探索失业保险的费率制度创新,适当调整费率实现部分积累,实行差别费率体现社会公平,适时开征失业保险税;五是创新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制度,建立隐性就业者的鉴别机制,建立贷款基金,建立有差别的支付制度;六是加强失业保险有效运行配套机制建设,特别是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加快立法进程。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引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 研究的背景(二) 研究的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 国内研究现状(二) 国外研究现状三、本文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一) 内容结构(二) 研究方法四、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章 失业保险理论概述一、失业的概念和类型(一) 失业的概念(二) 失业的类型二、失业保险的概念、功能和类型(一) 失业保险的概念和特点(二) 失业保险的功能和类型三、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一) 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二) 失业保险的享受资格(三) 失业保险的给付标准(四) 失业保险的享受期限(五) 失业保险的基金筹集(六) 失业保险的管理体制四、失业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一) 经济学理论基础(二) 社会学理论基础五、失业保险在全球的发展(一) 失业保险项目发展相对滞后(二) 失业保险制度模式多样化第二章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概述一、中国失业现状及失业对社会的影响(一) 中国失业的现状(二) 中国失业的原因(三) 失业对社会的影响二、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一)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初创(二)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三)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三、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一)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特点(二)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四、中外失业保险比较和借鉴(一) 中外失业保险内容比较(二) 国外失业保险改革与发展趋势(三) 国外失业保险经验和启示第三章 中国失业保险供求分析一、中国失业保险制度供求分析(一)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需求分析(二)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供给分析二、中国失业保险基金供求分析(一) 基金供求分析的基本模型(二) 平均工资分析(三) 失业保险金替代率分析(四) 失业保险缴费率分析(五) 人员变动分析三、中国失业保险基金承受能力分析(一) 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二)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及承受能力(三) 假定条件的进一步讨论第四章 中国失业保险发展动态与静态分析一、中国失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一) 建立失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原则(二) 失业保险描述指标体系的构建(三) 失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四) 失业保险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二、中国失业保险发展动态分析(一) 单因素分析(二) 多因素综合分析三、中国失业保险发展地区差异分析(一) 单因素分析(二) 多因素综合分析第五章 中国失业保险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一、中国失业保险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度性分析(一) 失业保险水平发展适度性评价指标(二) 实证分析二、中国失业保险经济效应分析(一) 失业保险与国内生产总值(二) 失业保险与失业率三、中国失业保险对再就业影响的分析(一) 失业保险对就业的影响(二) 失业保险水平对失业者求职行为的影响(三) 失业保险对再就业的积极作用(四) 中国失业保险对再就业影响第六章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运行效应评价一、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适应性(一) 制度模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二) 制度功能与转型期形势相适应(三) 制度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有效性(一) 完善了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二) 维护了转型期的社会稳定(三) 促进就业的功能不足三、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一) 筹资方式对用人单位雇佣成反激励(二) 覆盖面过窄且难以扩大(三) 地区和行业差异显著(四) 劳动者地位不平等四、中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一) “新失业群体”的挑战(二) 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挑战(三) 统筹层次低的挑战(四) 下岗向失业保险并轨的挑战(五) 从业人员素质和规范层次低的挑战第七章 完善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与建议一、调整制度目标(一) 国外失业保险的发展趋势(二) 中国失业保险的制度目标二、强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功能(一) 完善职业培训(二) 加大基金对再就业的倾斜三、逐步拓宽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一) 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到所有劳动者(二) 建立多元化分类失业保险体系四、创新失业保险筹资机制(一) 提高失业保险的社会统筹层次(二) 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力度(三) 探索失业保险的费率制度创新(四) 适时开征失业保险税五、创新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制度(一) 建立隐性就业者的鉴别机制(二) 建立贷款基金(三) 建立有差别的支付制度六、加强失业保险有效运行配套机制建设(一)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二) 培育市场化的劳动就业制度(三) 加强失业保险机构建设(四) 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的监管和运营(五) 加强失业保险法制化建设(六) 加快健全失业保险信息系统结语参考文献后记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失业论文; 失业保险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就业论文; 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