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文章旨在阐述研究型课程教学在中等烹饪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实践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专业课程设置是一种选择、组织及安排教育、教学内容的方法或措施,其目的在于使教育、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结构或体系,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性质、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了其在专业课程设置的策略上是以学生开发和创新为其导向的。这一设置的方式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方式、手段、途径及其评价等诸多方面,居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中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主要是服从就业需要,在于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一定行业所需的各种中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针对一定岗位、行业所需求的人才质量规格进行课程设置、组合,以及构建起符合一定的内在逻辑结构的课程体系的必然性。烹饪专业原有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文化课、烹饪理论课和烹饪操作课三大块。文化课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普高模式,内容深奥繁冗,远远脱离了专业的需要和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烹饪理论和烹饪操作究竟包含哪些课程不甚明确,有不确定性,课程开设随机性较大。同时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与学生的现实需要又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原有单一的、基础文化课与专业课脱节的课程设置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教学发展的求。通过课程改革,必须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综合,打破原有学科界限,重新组合,克服教学中知识技能不必要的重复、割裂、分散的现象,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烹饪专业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产生最优的教学效果,使烹饪专业的学生不但形成与社会餐饮业相对应的文化资本和能力结构,而且还要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素养和心理结构,促使学生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文章认为传统的中等烹饪教育模式不利于中等烹饪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中等烹饪教育的研究型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是采用课题研究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烹饪教育的研究型课题学习。文章就中等烹饪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的具体展开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以《中等烹饪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基础、实践教学模块的构建》为课题介绍了中等烹饪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