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T和PPH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对比

TST和PPH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对比

(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肛肠科四川巴中636000)

【摘要】目的:探究TST(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和PPH(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对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2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TST组和PPH组,每组36例,TST组采用TST进行治疗,PPH组采用PPH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手术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T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PH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环状混合痔的治疗,两组均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但是TST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更适合应用于环状混合痔的治疗。

【关键词】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环状混合痔;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125-02

混合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肛肠科疾病,混合痔是指痔体围绕直肠肛管一周叫做环状混合痔,属于混合痔中较为严重的阶段,该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手术治疗[1]。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外剥内扎术进行治疗,尽管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患者具有强烈的疼痛感,为了改善患者的疼痛,加快患者术后伤口的愈合,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TST是将传统分段结扎和PPH相结合,选择性的将部分下移肛垫上方黏膜和粘膜下组织切除,并将正常的黏膜桥保留,因此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较小,且近年来将TST应用于Ⅱ、Ⅲ度混合痔的治疗中,疗效较好。本研究为了探究TST和PPH对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2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TST组和PPH组,其中TST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41.3±2.6)岁,病程9个月~13年,平均病程(7.5±2.4)年;PPH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33~61岁,平均年龄(42.3±2.3)岁,病程7个月~14年,平均病程(8.1±2.1)年。纳入标准:患者经肛门镜检查确认为环状混合痔、无肛肠手术史;排除标准:合并感染、伴有重大器官严重障碍。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匹配(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TST组采用TST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的痔核情况进行观察,扩肛后,将三孔肛门镜插人肛内,将内筒拔除后,然后旋转肛门镜,充分暴露将要切除的痔区黏膜,将肛门镜固定后,于齿线上3~4cm行分段荷包缝合。将TST—次性吻合器旋开到最大位置,把吻合器头部伸至荷包缝合线的上方,将荷包线收紧并打结,采用挂线器将缝线从吻合器的两侧孔分别引出并对缝线适度牵拉,将吻合器旋紧并击发,然后将吻合器旋开3/4圈并移出。查看吻合口是否出血,若有出血,则采用可吸收线进行8字缝合止血。将搭桥处剪开,将所形成的“耳朵”采用7号丝线对其基底部进行结扎。置入肛门镜内栓,对肛门镜进行适当旋转后将其取出。外痔皮肤做V形切口,对皮下静脉丛到齿状线上方0.2~0.3cm进行剥离,对内痔基底进行钳夹并行8字缝合,并将痔核残端切除。PPH组采用PPH进行治疗。扩肛后,将透明的肛管扩张器插入肛内,将内栓拔出,对透明肛管扩张器进行固定,于缝扎器下在齿线3~4cm处行荷包缝合。于出针点的原位进针,将缝线潜行在粘膜下层。将PPH吻合器旋开后纳入直肠内,然后将其收紧及打结。于带线器的引导下通过吻合器两侧孔中拉出缝线,采用血管钳夹持,然后拉紧缝线,旋紧吻合器,达到保险刻度后,将其击发,保持吻合器30s的关闭状态,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后,旋紧其尾翼部位。外痔皮肤做V形切口,对皮下静脉丛到齿状线上方0.2~0.3cm进行剥离,对内痔基底进行钳夹并行8字缝合,并将痔核残端切除。

1.3疗效判定标准和观察指标

(1)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2)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者已经基本消失,患者生活受到的影响较小;(3)好转: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4)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的不良反应,如术后出血、尿潴留及吻合口狭窄等。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由于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生活不规律,造成了痔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发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2]。混合痔是指围绕直肠肛管一周叫做环状混合痔,属于痔的严重阶段。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其原则为在治疗的同时尽量保证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比如降低术后疼痛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按照生理解剖肛垫学说而言,说明了临床上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肛门功能,在治疗痔病的过程中,对痔核的切除及结扎时,需要保护好肛垫原有的状态及功能。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完善,怎样尽量降低对肛门组织的损伤,有效治疗痔疮、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临床治疗混合痔的新的研究方向。TST是近几年来,被应用于混合痔的临床治疗方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3],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T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PH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T术较PPH术,主要的改善点为选择性的切除下移肛垫的上方黏膜和黏膜下组织,能够最大限度保持肛垫的正常解剖形态和结构,其创伤较小,且TST术应用开环式肛门镜,更加有利于患者在术后黏膜组织的恢复,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4]。

综上所述,对环状混合痔的治疗,两组均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但是TST治疗中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低,更适合应用于环状混合痔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姜艳辉,孙伟,彭程,等.TST与PPH治疗痔的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5,18(5):365-367.

[2]孔维民,王吉侯.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与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1):74-75.

[3]徐苏民.改良PPH术与常规PPH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1073-1074.

[4]邓明,袁海涛.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与外剥内扎手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及安全性差异[J].安徽医药,2016,20(1):150-151.

标签:;  ;  ;  

TST和PPH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