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i技术沉默Ang2、Tie2基因抑制血管生成的体外实验研究

RNAi技术沉默Ang2、Tie2基因抑制血管生成的体外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1、构建体外血管生成的三维培养模型,研究体内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VUECs)、体外培养的HVUECs和体外三维培养的血管样结构中促血管生成素1、2及其受体(Ang1、2及Tie2)的表达水平,旨在探讨其在体外血管生成中的作用。2、探讨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Ang2、Tie2基因使其在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研究,为将来进一步进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以酶消化法获得HVUECs,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鉴定,采用夹心培养法构建体外血管生成的三维培养模型,获得三维血管样结构。2、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免疫组化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10例体内HVUECs、体外培养的HVUECs及体外三维培养模型的血管样结构中Ang1、Ang2及Tie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3、以Ang2、Tie2的mRNA已知序列为靶点,构建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各2条。4、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HUVECs,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各组HUVECs中Ang2和Tie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状况。5、应用体外血管生成的三维培养模型研究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转染后的HUVECs在体外形成血管样结构的情况。[结果]1、以酶消化法可获得以HVUECs为主的混合细胞悬液,经反复贴壁法分离纯化内皮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对内皮细胞进行鉴定并确定了所纯化的细胞为HVUECs。采用夹心培养法成功构建了体外血管生成的三维培养模型,获得三维血管样结构。2、体外三维培养模型中Ang2、Tie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体内和体外培养组(P<0.05);体内和体外培养组之问Ang2、Tie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体内、体外培养及体外三维培养模型中Ang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成功构建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各2条,并且应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进行消化,证实重组质粒不能被消化;测序结果与设计的完全相符。5、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转染HUVECs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Ang2及Tie2在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并且两个siRNA的2条重组质粒之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6、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转染后的HUVECs在体外三维培养模型中血管样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长度均明显减少(P<0.05),表明血管生成受到明显抑制。[结论]1、夹心培养法是较为成熟的体外血管生成的三维培养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三维血管样结构形成数量多、网络结构复杂等特点,适用于体外血管生成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2、Ang2、Tie2在体内和体外培养的HUVECs及体外三维培养模型的血管样结构中均有阳性表达,而Ang2、Tie2在三维培养模型中表达明显上调,表明Ang/Tie2体系在体外血管生成中起重要的作用。3、成功构建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4、Ang2-siRNA、Tie2-siRNA在体外能够抑制HUVECs的Ang2和Tie2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从而在体外抑制血管生成。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引言
  • 第一部分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分离纯化及体外血管生成的三维培养模型的构建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Ang1、Ang2和Tie2在体内和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三维培养的血管样结构中的表达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psilencer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相关文献综述
  • 综述一 Ang/Tie2体系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 综述二 RNA干扰技术的研究进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脓毒症患儿血清Ang2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研究[J]. 浙江医学教育 2020(02)
    • [2].血清Ang2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的相关性[J]. 浙江医学教育 2014(04)
    • [3].Ang2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J]. 医学综述 2011(20)
    • [4].Ang2和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2(12)
    • [5].Ang2、Tie2、CD34标记MVD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2(05)
    • [6].Tie2、Ang1和Ang2蛋白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4)
    • [7].血清ANG2、PCT、SAA水平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及临床意义探讨[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06)
    • [8].Ang2、Tie2基因的RNA干扰及其在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04)
    • [9].Ang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11)
    • [10].Ang2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08)
    • [11].TFF3、TPX2、WIP1、Ang2表达水平变化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的关系[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01)
    • [12].Ang1、Ang2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关系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09)
    • [13].耐药NSCLC患者采用培美曲塞联合EGFR-TKI治疗的效果及对血清Ang2、VEGF、MMP9水平的影响[J]. 临床肺科杂志 2019(05)
    • [14].芪附温阳汤联合参麦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Ang2、ST2、NT-proBNP水平的影响分析[J]. 四川中医 2018(04)
    • [15].软组织及椎体血管异常Tie2、Ang1、Ang2蛋白及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8(07)
    • [16].Ang1、Ang2及Tie2在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三维培养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03)
    • [17].经MEGJ的cAMP传递介导Ang2调节缺氧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低反应性[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8(01)

    标签:;  ;  ;  

    RNAi技术沉默Ang2、Tie2基因抑制血管生成的体外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