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哈尔滨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作者: 曹霞
导师: 刘希宋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产业内源性,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绩效评价
文献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确立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哈尔滨市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特大型中心城市,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区域工业化任务繁重,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论文对哈尔滨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的研究,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任务,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的具有创新性的一项研究,本论文科学界定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的内涵和内容结构,构建了包括产业内源性和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两个层次体系,充分体现科技为新型工业化服务和政府、市场为科技活动提供有效服务的目标,对政府指导新型工业化的科技支持能力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论文对新型工业化、科技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哈市工业化发展阶段及科技发展现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进行系统构建,并研究了新型工业化与科技支持能力的互动关系。 其次,论文构建了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体系。指明新型工业化是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的最终目标,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方向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并构建了包括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先导力、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力和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引领力在内的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体系,分析其作用的聚力域,并建立了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形成机制与动力机制。 构建了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复合DEA法,对15个副省级城市进行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比较分析,分析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及各城市之间的差异程度,研究哈市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效果,并分析原因。 再次,论文构建了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体系,该体系按作用机制和
论文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产业科技发展的研究
1.2.2 科技支持体系的研究
1.2.3 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1.2.4 科技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
1.2.5 本论文的研究特点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2.1 有关新型工业化理论
2.1.1 工业化的提出及发展阶段的判定
2.1.2 新型工业化的有关论断
2.2 有关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理论
2.2.1 古典经济理论有关科技作用的论断
2.2.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科技作用的研究
2.2.3 技术内生化理论
2.2.4 创新理论关于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论述
2.2.5 人力资本理论关于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论述
2.3 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3.1 三重螺旋理论
2.3.2 创新网络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内涵特征和互动关系分析
3.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3.1.1 新型工业化的提出及内涵
3.1.2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3.2 科技支持能力的界定
3.2.1 对科技支持能力理念的重新审视
3.2.2 科技支持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3.3 新型工业化与科技支持能力的互动关系
3.3.1 新型工业化是增强科技支持能力的动力和基础
3.3.2 科技支持能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和保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现状及目标
4.1 哈市工业化及科技支持能力现状
4.1.1 哈市工业化现状概述
4.1.2 哈市工业化发展阶段测评
4.1.3 哈市科技发展现状
4.2 哈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
4.3 哈市科技发展目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市新型工业化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系统分析
5.1 哈市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目标
5.1.1 哈市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总体目标
5.1.2 哈市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方向
5.2 哈市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构成
5.2.1 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体系
5.2.2 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要素
5.3 哈市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运作机制
5.3.1 哈市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形成机制
5.3.2 哈市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动力源及资源配置机制
5.3.3 哈市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聚力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哈市新型工业化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6.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6.1.3 评价指标的含义
6.2 复合 DEA评价模型
6.3 哈市新型工业化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实证分析
6.3.1 国内比较评价结果及分析
6.3.2 哈市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哈市新型工业化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系统分析
7.1 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体系构成
7.2 科技发展引导力
7.2.1 科技发展引导力的构成
7.2.2 科技发展引导力的功能
7.2.3 科技发展引导力的运作机制
7.3 科技支持保障力
7.3.1 科技支持保障力的构成
7.3.2 科技支持保障力的功能
7.3.3 科技支持保障力的作用机理
7.4 科技资源供给力
7.4.1 科技资源供给力的构成
7.4.2 科技资源供给力的功能
7.4.3 科技资源供给力的运作机制
7.5 科技成果转化力
7.5.1 科技成果转化力的构成
7.5.2 科技成果转化力的功能
7.5.3 科技成果转化力的运作机制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哈市新型工业化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评价
8.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8.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8.1.2 评价指标的含义
8.2 哈市新型工业化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实证分析
8.2.1 国内比较评价结果及分析
8.2.2 哈市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哈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综合评价与对策
9.1 哈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综合评价
9.1.1 哈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综合评价的功能
9.1.2 模糊人工神经元网络评估模型
9.1.3 哈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评价
9.2 提升哈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的对策
9.2.1 构建和谐的科技支持能力体系
9.2.2 增强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源动力
9.2.3 明确内源性科技聚力域的着力点
9.2.4 完善哈市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建设
9.2.5 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21
参考文献
- [1].西部二次工业化问题研究[D]. 亢振峰.西北大学2004
- [2].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 郑海天.暨南大学2004
- [3].中国工业化与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杨磊.中共中央党校2004
- [4].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 冀纯堂.天津大学2004
- [5].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 翟书斌.华中科技大学2005
- [6].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 杨民.华中科技大学2005
- [7].片段化生产、技术扩散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D]. 淡远鹏.复旦大学2006
- [8].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 宋帕婉.吉林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新型工业化环境下科技需求理论与实证研究[D]. 成宝英.吉林大学2004
- [2].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选择研究[D]. 郭俊华.西北大学2005
- [3].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东北制造”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 巩顺龙.吉林大学2005
- [4].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 杨民.华中科技大学2005
- [5].哈尔滨市新型工业化中资源和环境科技有效支持能力研究[D]. 李果.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 [6].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 王德忠.西南交通大学2006
- [7].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董云鹏.河北工业大学2006
- [8].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及战略创新[D]. 高峰.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