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天线多用户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多天线多用户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在对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当中,多天线技术凭借其较高的频谱效率和多样化的实现方案,近年来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观注。目前单用户技术发展的已经较为成熟,而通过基站多天线来获取多用户空间复用增益正成为现在开发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多天线多用户系统各种有效的实现方案,并对其上/下行链路的通信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获得了以下的创新成果:首先,针对引入多用户空间复用能力的多天线系统下行链路,提出了一类基于不同拥塞线性约束条件的预编码算法,并证明了此类算法同现有的基于迫零块对角化和最大SLR准则的线性预编码方案之间的等价性。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推导出了其最优发射权值的闭式表达式,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实现现有算法所必需的奇异值分解(或广义特征值分解)等运算,显著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此外,利用上述闭式解,还推导出了不同预编码算法接收信干噪比(信干比)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而得到了相应的性能解析式。其次,由于发射端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的多少决定了多天线系统的通信性能,所以对于需要通过反馈来获得下行CSI的系统,我们研究了基于码书量化反馈的线性预编码方案。这里首先分析了基于用户信道方向信息的最小拥塞预编码算法,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矢量量化码书的有限反馈预编码方案。同传统的迫零算法相比,这种基于最小拥塞的预编码算法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不过由于存在量化噪声不匹配效应,导致了这种直接信道量化算法的性能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而出现波动,并且逐渐恶化最终趋近于与迫零体制相同。所以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该章还推导出了相应的稳健预编码算法。仿真结果和分析表明,这种稳健算法在保证了相对迫零算法的优势的前提下,其性能随着信噪比的增加仍然会稳定上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稳健性。再次,针对用户数量较多的无线网络,研究了借助用户选择技术来提取多用户分集增益的实用算法。首先分析了一种基于广义最小拥塞预编码算法的多用户选择策略,并将其同现有的迫零体制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获得更优的通信性能,并且在保证一定通信质量的基础上,同时支持更多的用户工作,因而更适合在大用户数量的网络中应用。然后,根据以上策略给出了与其相对应的低复杂度实现方案,以及一种基于最大信拥噪比准则的多用户快速选择算法。这两种快速算法能够在获得与穷举搜索算法相接近的性能的同时,显著的降低所需的计算复杂度,从而便于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应用。最后,研究了采用分集技术时,多天线系统上行链路所能获得的性能。这里为了对抗日益严重的阴影衰落等因素的影响,重点考察了广义分布式天线系统(GDAS)的情况。基于该系统中信道的复合衰落分布形式复杂的特点,我们借用了一种Lognormal变量近似的方法,推导出了使用最大比合并和相干等增益合并时,分集输出信噪比的概率密度函数,并给出了高精度的中断概率和误码率的解析结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 1.1.2 关键技术演进
  • 1.2 多天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单用户MIMO系统
  • 1.2.2 多用户MIMO系统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1.3.1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2 主要贡献及创新点
  • 第2章 多天线MIMO系统基本原理
  • 2.1 无线衰落信道
  • 2.1.1 无线信道的基本特征
  • 2.1.2 衰落信道统计模型
  • 2.2 多天线MIMO系统容量性能分析
  • 2.2.1 MIMO系统模型
  • 2.2.2 容量分析
  • 2.3 MIMO系统实现技术简介
  • 2.3.1 发射端已知信道信息
  • 2.3.2 发射端未知信道信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用户下行链路线性预编码
  • 3.1 多用户线性预编码技术原理
  • 3.1.1 系统模型
  • 3.1.2 迫零块对角化算法
  • 3.1.3 最大信漏比算法
  • 3.2 拥塞线性约束预编码算法
  • 3.2.1 最优迫零算法
  • 3.2.2 最小拥塞算法
  • 3.3 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拥塞线性约束预编码算法性能分析
  • 4.1 理想CSI系统预编码性能分析
  • 4.1.1 最优迫零算法分析
  • 4.1.2 最小拥塞算法分析
  • 4.2 有限反馈系统最小拥塞预编码性能分析
  • 4.2.1 基于码书的有限反馈预编码算法
  • 4.2.2 归一化信道最小拥塞预编码算法
  • 4.2.3 稳健的有限反馈预编码算法
  • 4.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最小拥塞预编码系统多用户选择算法
  • 5.1 多用户选择算法简介
  • 5.2 最优多用户选择算法
  • 5.2.1 系统模型与参数
  • 5.2.2 基于信干噪比的多用户选择算法
  • 5.2.3 仿真分析
  • 5.3 快速选择算法
  • 5.3.1 基于信干噪比的多用户选择快速算法
  • 5.3.2 基于信拥噪比的多用户选择快速算法
  • 5.3.3 计算量分析
  • 5.3.4 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多天线系统上行链路分集性能分析
  • 6.1 中央天线微分集系统
  • 6.1.1 天线分集技术原理
  • 6.1.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6.2 广义分布式天线系统
  • 6.2.1 分布式天线系统简介
  • 6.2.2 系统模型
  • 6.2.3 变量η的近似概率密度函数
  • 6.2.4 性能分析与仿真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格拉斯曼流形的多用户大规模混合预编码[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2].改进相位迭代的低精度混合预编码方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0(04)
    • [3].基于协作多点下行传输的非线性鲁棒预编码[J]. 电子学报 2016(12)
    • [4].基于异构网络的Massive MIMO RZF预编码[J]. 数字通信世界 2017(04)
    • [5].新时期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探微[J]. 中国高新区 2017(10)
    • [6].5G系统中预编码技术的发展研究[J]. 通讯世界 2017(21)
    • [7].未来5G通信系统中低复杂度预编码算法研究[J]. 广东通信技术 2016(01)
    • [8].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探讨[J]. 信息化建设 2016(03)
    • [9].通讯预编码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运用[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4(12)
    • [10].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J]. 山海经 2015(10)
    • [11].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分析[J]. 电子制作 2013(19)
    • [12].浅谈5G通信中的预编码技术[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27)
    • [13].基于协作多点传输的非线性顽健预编码[J]. 通信学报 2015(10)
    • [14].机会频谱共享下任意输入的优化预编码[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7)
    • [15].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探析[J]. 电子世界 2014(08)
    • [16].针对量化预编码系统的多用户选择方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7(04)
    • [17].分层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预编码的干扰抑制技术[J]. 电信科学 2013(06)
    • [18].基于级联预编码的蜂窝下行机会干扰对齐[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7(03)
    • [19].一种基于正交空时分组码的非酉的线性预编码优化方案[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0(06)
    • [20].TD-HSPA+MU-MIMO系统块对角化预编码性能仿真研究[J]. 数据通信 2010(05)
    • [21].预编码技术在无人机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电子质量 2020(11)
    • [22].基于块对角化的最小均方误差矢量预编码[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4(10)
    • [23].在建项目设备预编码推进体系的建立[J]. 梅山科技 2010(06)
    • [24].基于5G网络的非线性预编码技术[J]. 通信技术 2019(03)
    • [25].基于多参数加权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星座预编码系统研究与实现[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8(04)
    • [26].结合功率分配的干扰对齐预编码优化算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6(02)
    • [27].一种稳健的格基规约非线性预编码算法[J]. 微处理机 2014(06)
    • [28].基于正交预编码的线性分散空时频编码[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4(04)
    • [29].一种有限字符输入的线性预编码设计算法[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4(10)
    • [30].基于范数最小的干扰对齐预编码方案设计[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05)

    标签:;  ;  ;  ;  ;  

    多天线多用户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