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继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之后,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省直管县的设想,县域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彰显。目前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县域经济占全国GDP的一半以上,县域社会系统能否有序持续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作为城乡结合部,以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这些特殊因素决定县域经济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经济,而具有其特殊的特征。资源型县域经济是县域经济中的特殊群体,其产业结构的形成比较复杂,除了受一般因素制约外,还受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如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资源禀赋优势等因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资源型县域所形成的产业结构是在各种复杂制约因素的作用下,经过长期发展和磨合的结果。本文采用矛盾分析法,对我国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形成、特征、存在的问题、未来产业调整方向及产业系统分析。文章总共分为四章:首先归纳了制约我国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形成的一般与特殊因素。一般因素包括资源型产业演变规律,劳动力素质技能因素及投资结构因素等,特殊因素包括工业化进程发展阶段、国家产业政策、经济发展周期、县域政府的行政权力等因素。第二章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特征与存在问题。我国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以短期政绩为政府政绩考核的方式,使不同资源型县域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并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产业布局分散,产业组织单调,产业关联度低等。这些特征折射出我国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存在的一些弊端,包括产业结构畸形、产品结构不合理、体制环境不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效益低下等。根据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间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以及主导产业更替三方面内容。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遵循特有的产业结构升级规律的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并有利于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升。最后一章对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提出一些建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导论一、选题意义二、概念界定(一) 县域经济(二) 资源型县域(三) 产业结构(四) 产业结构调整三、研究动态(一) 资源型县域相关研究(二)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理论(三) 资源型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研究四、研究方法(一) 一般到特殊(二) 系统分析(三) 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五、创新点与不足第一章 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形成第一节 资源型产业的演变规律一、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二、资源型产业生产的时限性规律三、资源型产业生产的收益递减规律四、资源型产业衰亡的不可逆转性规律第二节 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一、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二、投资结构因素三、劳动力素质技能因素第三节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形成的制约因素一、县域政府的行政权力因素二、自然资源禀赋因素三、区位优势因素第四节 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形成的特殊制约因素一、工业化进程的制约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三、经济发展周期性的制约第二章 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状态分析第一节 资源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总体概况第二节 资源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特征一、产业组织单调性二、产业结构二元性三、产业低关联度四、产业结构布局分散性第三节 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一、产业结构单一二、产品结构不合理三、政府短期行为四、产业技术结构水平不高五、产业结构调整效益较低第三章 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条件第一节 资源型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的原则一、产业结构调整应有利于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三、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其特有的调整规律第二节 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一、逐步完善产品结构二、产业组织优化调整第三节 产业间结构调整一、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二、发展服务业第四章 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第一节 政府主导作用一、政府主导的必要性二、政府主导的表现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一、制度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二、资源型县域制度创新的内容第三节 以产业聚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一、产业聚集的概念二、产业聚集的建立三、打造产业聚集区的战略措施第四节 主导产业更替一、衰退产业退出二、主导产业创新结语致谢参考文献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县域经济论文; 资源型产业论文; 产业结构调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