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以贵州织金县新华路改造为例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建筑技术科学
作者: 吴丽佳
导师: 李必瑜
关键词: 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新华路街区
文献来源: 重庆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一个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应该是具有明朗的个性,具有可识别性,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及其中的旧建筑是城市所有的历史人文意象中最能诉说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因此,研究传统历史街区的更新及其中旧建筑的改造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织金县作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新华路又为织金县现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并地处织金县旧城区中心,为贯穿织金旧城南北的老街且具有较高商业价值,在织金城的发展历史与现有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明初建城以来,新华路便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聚集了一批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古建筑和传统景观,具有浓烈的历史文化氛围。然而,随着织金县经济的发展,新华路中新建建筑越来越多,并且由于街区长期缺乏统一规划控制,无序建设使新华路建筑的传统风貌受到严重破坏,损害了新华路的传统历史文化价值。 论文以贵州省织金县新华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华路现状调查研究及分析,并且以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理论为基础,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策略三方面,对新华路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论文的第一章。阐述论文的研究的背景、目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路、方法。 第二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理论及其实例的研究、分析比较,得出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改造方式是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适宜途径。 第三部分:论文第三、四章。对贵州织金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历史人文景观的概述,指出织金县作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的良好条件。对织金县新华路历史街区进行了详尽的现状调查分析,指出了街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小规模渐进式的动态更新是使该片区焕发新的活力的良好途径。 第四部分:由论文的五、六章组成。对新华路历史街区实施小规模、渐进式街区更新规划设计的角度,建筑设计的角度以及相关建筑技术策略进行了研究。 第五部分: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录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2 国内外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理论
2.1 历史街区概念的界定
2.1.1 国际宪章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范围的扩大
2.1.2 我国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更新的发展历程
2.1.3 历史街区的内涵
2.1.4 历史街区的特征
2.1.5 历史街区相关概念的辨析
2.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重要意义
2.2.1 保护与更新城市中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意义
2.2.2 保护与更新城市中历史街区的社会经济意义
2.3 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式研究的背景
2.3.1 以大规模改造为特征的西方城市更新运动
2.3.2 西方学者对城市更新运动的反思
2.4 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式研究
2.4.1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是城市新陈代谢的基本方式
2.4.2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式的概念界定
2.4.3 大规模改造产生的弊端
2.4.4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主要优点
2.4.5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是适应历史街区“多样化”天性的方式
2.5 小结
3 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织金县现状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地理位置及县域面积
3.1.2 地势地貌
3.1.3 气候
3.1.4 资源状况
3.1.5 道路交通状况
3.2 历史人文环境
3.2.1 历史沿革
3.2.2 人口、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
3.2.3 民族民间文化
3.3 丰富的旅游资源
3.3.1 规模宏大、姿态万千的溶洞景观
3.3.2 气势巍峨、粗犷雄伟的溶沟溶槽、深切峡谷与奇峰景观
3.3.3 碧波荡漾,景色秀丽的水库、湖泊景观
3.3.4 人文与自然相溶的织金古城
3.4 小结
4 新华路历史街区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土地利用现状
4.1.1 用地性质
4.1.2 用地构成
4.2 产业结构特点
4.3 人口构成特点
4.4 建筑现状分析
4.4.1 建筑性质分类
4.4.2 建筑质量分类
4.4.3 建筑年代分类
4.4.4 建筑风貌完好度评价
4.4.5 建筑产权的分类
4.5 街区现存历史遗迹
4.6 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4.6.1 房屋密度高、缺乏足够的公共空间
4.6.2 建筑质量低下、风格凌乱
4.6.3 道路交通状况混乱
4.6.4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4.6.5 开发建设难度较大
4.7 居民的意向调查
4.7.1 住户调查表与分析
4.7.2 商户调查表与分析
4.8 小结
5 新华路小规模、渐进式历史街区更新
5.1 改造的定位
5.2 改造的程序
5.3 主要的政策
5.4 规划目标
5.5 规划控制的总体原则
5.5.1 用地构成的控制原则
5.5.2 道路交通的控制原则
5.5.3 建筑间距的控制原则
5.5.4 建筑质量的控制原则
5.5.5 市政管网的改造原则
5.5.6 加强社区管理和外来人口的管理
5.5.7 改造的经济对策
5.6 规划控制渐进式的实施细则
5.6.1 实施的程序
5.6.2 改造的方式及标准的确定
5.7 街道空间节点的梳理
5.7.1 节点的概念解析
5.7.2 街道空间节点的分布
5.7.3 街道空间序列的前奏——北门节点的设计
5.7.4 街道空间序列的发展与高潮——电影院、财神庙节点的设计
5.7.5 街道空间序列的尾声——三楚会馆节点的设计
5.7.6 街道空间序列的结束——南门节点的设计
5.7.7 街道的交通枢纽——太平桥节点的设计
5.8 街道风貌的整合
5.8.1 创造宜人的步行街空间尺度
5.8.2 沿街建筑立面风格的统一协调
5.8.3 街道地面铺装的改善
5.8.4 街道设施设计的借鉴
6 新华路历史街区旧建筑改造的设计与技术研究
6.1 历史街区旧建筑改造的模式
6.1.1 保存
6.1.2 保护
6.1.3 更新
6.1.4 修景
6.1.5 控制
6.2 新华路历史街区旧建筑分类及相应的改造对策
6.2.1 一类建筑——重点保护
6.2.2 二类建筑——重点改造
6.2.3 三类建筑——立面整修
6.2.4 四类建筑——拆除重建
6.2.5 五类建筑——规划拆除
6.3 新华路历史街区旧建筑改造设计示范
6.3.1 二类建筑改造设计示范
6.3.2 三类建筑改造设计示范
6.3.3 四类建筑改造方案示范
6.3.4 五类建筑规划拆除后异地安置的集合住宅设计
6.4 新华路历史街区旧建筑改造技术研究
6.4.1 我国历史街区旧建筑改造技术应用现状
6.4.2 屋顶“平改坡”的技术策略
6.4.3 外墙面改造的技术策略
6.4.4 结构体系加固的技术策略
6.4.5 阳台加建技术策略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6-12-06
参考文献
- [1].广州恩宁路历史街区中异质建筑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及再利用策略研究[D]. 陈都.华南理工大学2017
- [2].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与再利用设计研究[D]. 方静.天津理工大学2017
- [3].陕西历史街区中民俗景观设计研究[D]. 杨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 [4].历史街区环境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 韦鸿生.合肥工业大学2016
- [5].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景观更新设计研究[D]. 夏莉滨.吉林建筑大学2016
- [6].成都历史街区的地域文化景观研究[D]. 刘思妮.四川农业大学2016
- [7].城市历史街区产业价值评估研究[D]. 张浩祺.苏州科技大学2017
- [8].青岛山地型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复兴研究[D]. 郑祚仁.青岛理工大学2016
- [9].基于自发性空间实践的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D]. 王舒啸.东南大学2015
- [10].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历史街区生态改造设计研究[D]. 赵启明.北京林业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历史街区环境改造模式研究[D]. 李世君.南京林业大学2007
- [2].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 杨桂荣.同济大学2007
- [3].武汉历史街区再生式保护、更新研究[D]. 李慧蓉.华中科技大学2006
- [4].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初探[D]. 方尉元.北京林业大学2006
- [5].历史街区分层方法初探[D]. 吴萍.东南大学2005
- [6].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利用方法研究[D]. 张零昆.同济大学2007
- [7].中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比较分析与应用研究[D]. 李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 [8].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比较研究[D]. 田勇.河北工业大学2007
- [9].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探索[D]. 王耀兴.重庆大学2007
- [10].历史街区的小规模动态更新[D]. 张扬.重庆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