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龙罗国东蔡小华方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5年(2008年—2012年)中医治疗儿科泄泻病临床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从治疗方法、特点、效果等方面对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小儿腹泻进行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中医特色疗法小儿腹泻临床研究综述
小儿腹泻是儿科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大常见病,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患儿口服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困难,针刺疗法、推拿疗法、敷脐疗法、刮抓疗法、艾灸疗法、洗浴疗法、耳压疗法、捏脊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常用于小儿腹泻疾病。现就近五年来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小儿腹泻疾病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针刺疗法
刘国香采用捻转法平补平泻法向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天枢(双)、大横(双)、足三里(双)、内庭(双)、公孙(双)、梁门(双)诸穴针刺0.3寸深,每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共200例,治愈198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100%。
2艾灸疗法
杜粉霞等取神阙穴,在距离神阙穴3—5cm高点悬灸,每次至少30min,并针刺足三里,每天1次,连续5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治疗88人,两疗程后痊愈81例,好转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
3推拿疗法
付杰娜等通过顺时针摩腹3min,揉龟尾2min,捏脊3遍,并辨证加清大肠、推板门、清小肠、退六腑、推三关、补大肠、补脾经、补大肠,点揉脾俞等推拿治疗,每天轻柔手法治疗1次,3d1个疗程,配合相应支持治疗、针灸,治疗小儿腹泻50例,显效3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6.0%。
4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通过捏、推、拿等手法的变化作用于人体脊背部而治疗疾病的,尤其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胡宏超等用大拇指、食、中指同时捏、提拿腰椎部皮肤,沿脊柱至大椎穴止进行捏脊。每天治疗一次,每次重复三回,并揉脾俞、肾俞。治疗小儿腹泻580例,5d后显效569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有效率占100%。
5穴位注射
左军用维生素K在双侧足三里穴交替作穴位注射,5~10mg/d,1次/d,配合常规综合治疗。共治疗34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2%。
6刺四缝疗法
陈记怀取左右手第2~5指掌面近端指横纹中点,局部消毒后用小号三棱针刺穴位0.5mm深,然后用手挤出少许淡黄色或透明样黏液或少许血液,再压迫止血。2d1次,3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30例,临床痊愈22例,好转7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6.67%。
7敷脐疗法
曹丽芳等使用自拟湿热泻方、伤食泻方、脾虚泻方辩证敷脐治疗小儿腹泻病198例,将药物研粉后取20g,用醋调成药饼,敷于患儿神阙穴,再用纱布敷贴于脐上,并固定,24h换药1次,3~5d为1疗程。结果痊愈122例,有效59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91.4%。
8以中医特色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
陈立昌针刺取少商、太白穴,常规消毒后用针灸针0.25mm×25mm点刺出血,每日1次。湿热型者再进行清大肠,清小肠,运土入水,补脾,掐十指节,推上三关,退六腑,摩腹,捏脊的推拿;风寒型则进行清大肠,清小肠,运土入水,补脾,掐十指节,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伤食型则揉足三里,分阴阳,清大肠,清小肠,运土入水,补脾,掐十指节,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脾虚型则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分阴阳,捏脊,补大肠,清小肠,运土入水,补脾,揉板门,掐十指节,摩腹。共治疗80例,痊愈44例,显效2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
骆晓金等用针刺推拿合用治疗小儿腹泻。针刺取天枢(双),大肠俞(双)为主穴,伤食症配针刺中脘,并清大肠,清小肠,清脾,清胃,掐揉四横纹,分阴阳,分腹阴阳,揉中脘,拿肚角,推箕门,揉龟尾,推下七节骨,捏脊手法推拿;湿热证配针刺阴陵泉,并分阴阳,清大肠,清小肠(分利止泻),补脾,推上三关,退六腑,摩腹,推箕门,推下七节骨,捏脊,揉龟尾手法推拿;寒湿证配针刺关元,并以分阴阳,补大肠,清小肠,补脾,推三关,摩腹,推箕门,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手法推拿;脾虚证配针刺脾俞、章门,并以分阴阳,补大肠,清小肠,运土入水,补脾(重补),揉板门,摩腹,推箕门,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推拿。治疗150例,72h后显效148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33%。
9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常用方法有针刺疗法、推拿疗法、艾灸疗法、捏脊疗法、刺四缝疗法等,而以中医特色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最常用,各种方法均能对小儿腹泻的治疗起到作用,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0-106.
[2]谭兴贵,廖泉清.中国民间特色疗法[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