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织构论文-胡山,王兆强,冀宏,杨俭,张恒运

微观织构论文-胡山,王兆强,冀宏,杨俭,张恒运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织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配流副,雷诺方程,热-流-固耦合,微观织构

微观织构论文文献综述

胡山,王兆强,冀宏,杨俭,张恒运[1](2019)在《微观织构配流副热-流-固耦合润滑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轴向柱塞泵配流副的几何模型,利用雷诺方程推导了配流副的油膜压力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和松弛迭代法求解雷诺方程。利用FORTRAN语言编程求解,利用MATLAB语言对油膜厚度、压力、温度分布进行了仿真研究。结合油膜厚度方程、雷诺方程、能量方程、弹性变形方程、黏温黏压方程和密度温压方程,仿真微观织构配流副的热弹流润滑特性。研究表明:配流副油膜厚度增大,最大油膜压力减小,最高温度值减小;配流副的热-流-固耦合效果随油膜间隙收敛逐渐明显,在最小油膜厚度处达到最大,并且,油膜压力值达到最大;加工微观织构可以显着改变配流副的油膜压力和温度分布。(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9年12期)

张昕,李智军,李宏伟,詹梅,邵光大[2](2019)在《镍基高温合金初始织构对电辅助拉伸宏微观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织构对镍基高温合金电辅助成形的影响规律。方法通过准静态拉伸与电辅助拉伸对比实验,研究了不同初始织构对镍基高温合金电辅助成形宏观力学行为以及微观组织演化的影响规律。结果当初始织构为易变形织构时,拉伸后的纤维织构峰值较低,而电辅助拉伸过程中焦耳热使得试样温度升高,变形抗力得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纤维织构的强度。当初始织构为难变形织构时,材料变形抗力大,拉伸后纤维织构峰值较高,但材料变形过程晶粒细化程度高,缺陷的增多导致电辅助成形过程中焦耳热更为明显,焦耳热导致的高温使得难变形晶粒变形更为协调,最终的纤维织构强度有所下降。结论不同的初始织构对电辅助成形宏微观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合理利用织构在电辅助成形过程中的影响以完善电辅助成形工艺十分重要。(本文来源于《精密成形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吴佳欣,王莹,Adrien,CHAPUIS,何维均,栾佰峰[3](2019)在《工业纯钛板材冷轧及退火微观组织和织构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先进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深入研究了冷轧工艺变化和道次间退火处理对工业纯钛板材微观组织和织构演变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不同一次冷轧变形量样品经退火和二次冷轧加工后的EBSD取向分布图、取向差角分布图和极图得知,一次冷轧产生的孪晶对退火再结晶晶粒尺寸及晶粒取向(织构)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又影响二次冷轧的变形组织和织构特征,使二次冷轧变形孪晶的生成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孪晶分数随着轧制变形量的提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同时会降低二次冷轧组织中{0001}基面织构组分。(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邓丽萍,崔凯旋,汪炳叔,向红亮,李强[4](2019)在《AZ31镁合金室温多道次压缩过程微观组织和织构演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AZ31镁合金在室温进行多道次压缩变形,利用EBSD技术研究其微观组织和织构演变,分析孪晶在细化晶粒和调控织构方面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多道次压缩过程中的组织和织构演变主要受{10孪生影响,道次应变量越大,织构变化越明显,每道次压缩后,利于拉伸孪生的晶粒取向发生孪生转到压缩轴附近,从而弱化初始基面织构,而退孪晶的发生则不利于细化晶粒和弱化织构。在多道次压缩过程中,孪生Schmid准则支配着变形中的{10与后续变形中产生的孪晶片层相互交叉,分割细化晶粒;道次变形量会影响多向变形过程每道次孪晶的激活量和孪晶片层的形貌,从而影响晶粒的细化程度。(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彭晓文[5](2019)在《磁记录薄膜材料微观结构与织构演变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存储的爆炸式增长,磁记录逐渐向高密度/超高密度记录方向发展。为了提高磁记录存储密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一方面是,巨磁电阻(GMR)读出磁头,即巨磁电阻薄膜应满足在室温下具有较大的磁电阻、磁场灵敏度高、饱和磁场低和热稳定性高等条件;另一方面是记录介质,即具有高磁晶各向异性的硬磁薄膜,如L10-FePt薄膜应满足晶粒尺寸小、具有{001}择尤取向和较低的有序化转变温度等条件。由于薄膜制备方法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制备工艺参数、缓冲层材料等均对薄膜生长模式、微观结构和织构演变机理的影响较大。薄膜中粗糙度、层间结构的改变均会引起GMR薄膜层间耦合现象和自旋相关散射的变化,而织构的演变会造成薄膜材料中各类性能的各向异性,进而影响GMR效应。在L10-FePt薄膜中,降低薄膜的有序化温度、提高{001}择尤织构的占有率并有效的控制晶粒尺寸也是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此外,为了研究多层膜生长机制,对单层膜的生长机制研究是必要的。因此,本文对缓冲层、溅射沉积功率、薄膜厚度和退火温度等变化对Cu薄膜、Cu/Co多层膜及FePt薄膜微观结构和织构演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了缓冲层对Cu薄膜微观结构和织构的影响。通过对比无缓冲层的SiO2/Cu薄膜和分别引入金属缓冲层Fe、Ti和Ta及高熵合金缓冲层TiVCrZrHf的五组Cu薄膜,研究发现无缓冲层的SiO2/Cu薄膜中的平均晶粒尺寸较大,具有大量孪晶,表面较为粗糙,且薄膜的织构呈现为随机取向。引入金属缓冲层Fe、Ti和Ta及高熵合金缓冲层TiVCrZrHf后,平衡了Cu薄膜与基底Si02之间较大的表面能差异,使薄膜界面间的润湿性显着提高,沉积时的形核率大幅度提高,平均晶粒尺寸减小,且孪晶数量减少,表面能最低的{111}取向晶粒具有择尤长大优势,Cu薄膜的织构呈现为强{111}纤维织构。其中,引入的高熵合金缓冲层TiVCrZrHf为非晶态结构,不提供晶界等快速扩散通道,在较高温度时仍能保持优异的扩散阻挡作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次,以Fe/Cu薄膜为例,研究了溅射功率和薄膜厚度的变化对Cu薄膜微观结构和织构演变的影响。溅射功率为100W时,薄膜的织构呈现为强{111}纤维织构,平均晶粒尺寸为1.6 μm。溅射功率为200 W时,孪晶的数量急剧增加,薄膜的织构呈现为随机取向,平均晶粒尺寸为1.2 μm。当溅射功率为300 W时,弹性应变能最低的{100}取向晶粒择尤生长,平均晶粒尺寸为0.7 μm。进一步提高薄膜的沉积厚度,Fe50 nm/Cu1000 nm薄膜中的应变状态发生改变,Cu薄膜中的织构由{100}纤维织构演变为{110}纤维织构,平均晶粒尺寸为1.1 μm。随着溅射功率的不断提高,薄膜的沉积速率大幅增加,使得成核密度随之增大,平均晶粒尺寸不断减小。当进一步增加薄膜的沉积厚度时,基底材料的温度也不断升高,薄膜中的晶粒在沉积状态时已随着基底材料温度的上升开始长大。另外,讨论并计算了薄膜材料中各个晶面的表面能、弹性应变能和塑性应变能对薄膜在晶粒长大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和织构演变的影响。根据第一性原理构建周期性边界的超晶胞模型模拟表面,计算材料各表面的表面能。结果表明,Cu、Fe、Ta和Ti表面能最低的晶面分别为Es-Cu{111}=1.269 J/m2、ES-Fe{110}=2.561 J/m2、Es-Ta{110}=2.601 J/m2和Es--Ti{100}=1.322 J/m2。当Cu薄膜在弹性应变状态下时,几种典型的低指数晶面{111}、{110}和{100}的弹性应变能系数M分别为261.0、233.0和114.8。因此,在弹性应变状态下,弹性应变能系数最小的{100}取向晶粒将发生择尤长大。当薄膜中的应变状态发生改变时,取向晶粒的择尤长大取决于其平均取向因子μhkl。{100}、{110}和{111}取向晶粒的平均取向因子分别为0.408、0.408和0.272,但其等效滑移系数量不同,分别为8、4和6。如果只考虑取向因子的影响而忽略弹性各向异性的影响,{110}取向晶粒的取向因子平均值较大,且等效滑移系数量较少,不易发生交互作用,具有择尤长大优势。最后,研究了缓冲层Ta和Ti的引入对Cu-Co系巨磁电阻多层膜微观结构和织构演变的影响,以及溅射沉积功率和Cu插层薄膜的引入对L10-FePt薄膜有序无序转变及{001}纤维织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缓冲层的GMR薄膜中基底SiO2与Cu-Co系多层膜的润湿性较差,不易形成强织构,缓冲层Ta和Ti可有效的提高Cu-Co系多层膜与基底材料间的润湿性,降低薄膜表/界面的粗糙度,并形成较强的{111}纤维织构,且薄膜粗糙度减小,使界面间自旋电子相关散射减弱,多层膜GMR效应显着提高。溅射功率为25 W时,FePt薄膜在400℃退火时即发生了有序化转变,而随着溅射沉积功率的提高,薄膜中有序化转变温度提高。当引入插层材料Cu薄膜时,L1o-FePt薄膜有序化程度显着提高,并形成了较强的{001}纤维织构,薄膜表面粗糙度降低。(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6)

王文彪[6](2019)在《多晶铜冷轧塑性变形微观组织与织构演化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是将晶体塑性力学本构关系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从晶粒尺度上模拟金属的塑性变形过程。晶体塑性理论引入了塑性剪切应变来描述滑移系上的位错运动,运用统计学思想将不连续的位错运动看作连续的塑性变形过程,从而将微观结构与宏观的连续介质力学联系在一起。因此,晶体塑性有限元在模拟材料变形过程中织构演变及其对性能的影响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本文以T2紫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单轴拉伸实验和单向冷轧实验,并结合金相显微技术(OM)、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和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研究了多晶铜冷轧塑性变形微观结构演化规律,揭示了多晶铜冷轧塑性变形机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多晶铜在不同拉伸和轧制变形量后的试样进行实验表征,发现位错滑移是多晶铜主要的塑性变形机制。在多晶铜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粒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即沿着拉伸或轧制方向变成细长状。塑性变形使位错产生增殖,位错的运动重构使其相互缠绕形成位错墙,晶粒内部小角度晶界增多;(2)通过对不同拉伸和轧制变形下的多晶铜试样进行EBSD实验分析,得出多晶铜在单轴拉伸变形过程中,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极图的强度沿着拉伸方向成对称分布,形成典型的丝织构,即<111>丝织构;多晶铜在冷轧过程中,随着轧制的变形量增加,{111}面极密度呈唇形分布,{110}面织构强度增加,而且集中在ND方向,形成{110}<112>板织构;(3)构建多晶铜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错法拟合单轴拉伸实验所得应力-应变曲线确定了相应晶体塑性材料参数。模拟结果表明,晶体塑性有限元能够很好的模拟多晶铜的应力应变力学行为,而且能够很好的捕捉织构演化的主要特征。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111>丝织构逐步形成,从而形成择优取向。且在拉伸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应变分布不均匀;(4)利用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对多晶铜冷轧制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多晶铜晶粒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应变分布不均匀,晶粒塑性变形所受到的变形抗力随着变形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周围晶粒协调变形的要求,呈现多系滑移的特征,随着变形的增大,滑移系的启动数目增多,且不同的滑移系对塑性变形的贡献值也不同。(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3)

祝佳林,刘施峰,柳亚辉,姬静利,李丽娟[7](2018)在《冷轧高纯钽板退火过程中微观组织及织构演变的梯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综合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X射线衍射(XRD)和显微硬度等技术,系统研究了87%周向轧制钽板在1 323K下经5min、10min、30min、60min、90min和120min退火后沿厚度方向的显微组织演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中心区域的形变组织率先产生再结晶晶核且该区域的形核过程主要由大角度晶界形核机制主导,而近表面区域的形核则由亚晶形核机制发挥主要作用。其次,中心区域比近表面区域表现出更快的再结晶动力学,再结晶完成后,中心{111}〈uvw〉织构(〈111〉∥ND(板法向))强度高,而近表面{100}〈uvw〉织构(〈100〉∥ND)强度相对较高。变形钽板中心区域的{111}〈uvw〉织构强度高,储存能高且晶粒内部分裂严重,所以较早发生再结晶;而近表面区域{100}〈uvw〉织构强度高且晶粒内部分裂程度相对较小,储存能低,使得回复孕育期较长。由此导致再结晶组织和织构沿厚度方向上产生梯度效应。(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20期)

林男,刘施峰,柳亚辉,范海洋,祝佳林[8](2018)在《高纯钽板异步轧制及后续退火过程中微观组织及织构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2的轧速比对高纯钽板材进行异步轧制,获得了变形量分别为60%、70%和80%的异步轧制钽样品。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对样品进行显微组织分析,研究了异步轧制过程中高纯钽板沿整个板厚方向的微观组织及织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变形量为60%时,钽板近表面区域的晶粒主要为{100}(〈100〉//ND,ND为板法向)和{110}(〈110〉//ND)取向,而中心区域的晶粒主要为{111}(〈111〉//ND)取向。随着变形量的增大,轧制变形组织逐渐变得均匀,同时沿板厚方向的织构分布也愈发均匀。当变形量为80%时,形成了γ织构(〈111〉//ND)与θ织构(〈100〉//ND)交替、均匀分布的现象。这种特殊的织构变化与异步轧制过程中沿厚度方向引入的剪切变形有关。对上述不同变形量的异步轧制高纯钽板的退火微观组织的对比研究发现,80%变形量样品表现出更为细小均匀的再结晶组织。80%变形量的样品经1 200℃退火30 min后,获得了平均晶粒尺寸为53.4μm的再结晶组织,同时{111}取向的晶粒与{100}取向的晶粒均匀分布。(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兴品,陈丹,孙洪福,王丽霞[9](2018)在《冷轧形变量和退火温度对Cu-44%Ni合金的微观组织及织构演变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冷轧变形量和退火温度对Cu-44%Ni合金中立方织构的形成及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变形量和提高退火温度均有利于立方织构的形成,而且在变形量大于90%和退火温度高于900℃的条件下,可以得到非常强的立方织构。另一方面,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退火孪晶(Σ3晶界)和大角度晶界降低;但在等温退火中,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Σ3晶界和大角度晶界先迅速的增加,然后逐渐减少。冷轧变形量99%的Cu-44%Ni合金在1100℃高温退火1 h后可以获得了99.8%的立方织构,并且大角度晶界和退火孪晶界分别为2.5%和1.3%。(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李玮[10](2018)在《垂直磁各向异性FePt薄膜的微观结构与织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10-FePt薄膜由于具有极高的单轴磁晶各向异性、高的饱和磁化强度以及良好的耐腐蚀性能,是目前热辅助垂直磁记录技术的首选材料。在制备L10-FePt薄膜的过程中,必须对沉积态FePt薄膜进行退火处理或者高温沉积来完成有序化转变,以获得L10有序相;同时,必须使易磁化轴[001]轴垂直于薄膜表面,形成(001)纤维织构,才能实现L10-FePt薄膜的垂直磁各向异性,从而满足垂直磁记录技术的实际应用需求。因此,为了提高L10-FePt薄膜的(001)纤维织构,本文从FePt薄膜在有序化转变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纤维织构的演化规律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了在磁控溅射制备FePt薄膜过程中,溅射气压对FePt薄膜有序化转变的影响。在沉积态时,随着溅射气压的增加,薄膜内岛的尺寸逐渐增大,团簇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使得表面粗糙度增大,同时结晶性越来越差,薄膜内部的缺陷越来越多。这种微观结构的变化使薄膜的有序化过程与晶粒长大过程均受到了阻碍,因此需要更高的退火温度才能发生有序化转变。所以为了降低FePt薄膜的有序化转变温度,用尽可能低的溅射气压来制备内部缺陷少,结晶性良好的沉积态薄膜,以此来促进有序化转变的进行。此外,分别对FePt薄膜在退火过程中的晶粒长大动力学和有序化转变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到FePt薄膜的晶粒长大激活能Q为78kJ/mol,有序化转变激活能E为169 kJ/mol。由此可见,晶粒长大激活能小于有序化转变激活能,因此在退火的过程中,FePt薄膜内会优先发生晶粒长大,随后才会进行有序化转变。其次,研究了 L10-FePt薄膜在有序化转变过程中纤维织构的形成机制。利用Voigt、Reuss和Hill模型计算了四方结构的L10-FePt薄膜在具有理想纤维织构时的各向异性弹性常数,并根据该弹性常数得到了 L10-FePt薄膜的各向异性双轴弹性模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有序化转变后的L10-FePt薄膜各向异性弹性应变能;并讨论了有序化转变前薄膜的面内应变状态对L10-FePt薄膜各向异性弹性应变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Pt薄膜处于无面内应变或面内拉伸应变的状态下发生有序化转变时,L10-FePt薄膜的(001)面具有最小的弹性应变能,因此,更容易形成(001)纤维织构。与此同时,深入分析了 100 nm FePt薄膜在随炉升温退火过程中的微观结构特征和纤维织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有序化转变前沉积态FePt薄膜和400℃退火态FePt薄膜均具有较弱的{111}纤维织构。而在550℃发生有序化转变后,薄膜内的{111}纤维织构减弱,并且开始有(001)纤维织构出现。当退火温度升高到600℃时,薄膜内的(001)纤维织构有一定幅度的增强,但始终没有出现强的(001)纤维织构。这是因为在随炉升温退火过程中,FePt薄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晶粒长大后,才会发生有序化转变,但此时薄膜内的面内拉伸应变会随着晶粒长大而减小,导致形成(001)纤维织构的驱动力不足,因此,无法得到具有强(001)纤维织构的L10-FePt薄膜。随着退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700℃退火态L10-FePt薄膜内(001)纤维织构的强度严重下降,这是因为在其沉积态薄膜内存在生长孪晶,而经过700℃退火后形成了大量的多重孪晶,这种多重孪晶的出现是(001)纤维织构弱化的重要原因。最后,为了避免导致(001)纤维织构弱化的因素出现,对L10-FePt薄膜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将退火方式改变为到温入炉以加快升温速率,并且调整FePt薄膜的厚度来降低孪晶出现频率,成功地在非晶态SiO2基底上制备出了具有强(001)纤维织构的L10-FePt薄膜,并实现了垂直磁各向异性。研究表明,当薄膜厚度为5nm时,L10-FePt薄膜具有最强的(001)纤维织构,并保持着良好的层间结构,但当薄膜厚度增加至15 nm以上时,在薄膜生长方向出现了孪晶,同时(001)纤维织构的强度也开始下降。另外,采用到温入炉的方式进行有序化退火,在提高升温速率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地减少晶粒长大的时间,使薄膜在保持着较大的面内拉伸应变的状态下进行有序化转变,从而促进了(001)纤维织构的形成。由此可见,提高升温速率和控制薄膜厚度是在非晶态基底上制备强(001)纤维织构L10-FePt薄膜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通过以上对FePt薄膜在有序化转变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001)纤维织构的形成机制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在非晶态SiO2基底上制备强(001)纤维织构L10-FePt薄膜的方法,从而对提高L10-FePt薄膜的磁性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05-30)

微观织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织构对镍基高温合金电辅助成形的影响规律。方法通过准静态拉伸与电辅助拉伸对比实验,研究了不同初始织构对镍基高温合金电辅助成形宏观力学行为以及微观组织演化的影响规律。结果当初始织构为易变形织构时,拉伸后的纤维织构峰值较低,而电辅助拉伸过程中焦耳热使得试样温度升高,变形抗力得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纤维织构的强度。当初始织构为难变形织构时,材料变形抗力大,拉伸后纤维织构峰值较高,但材料变形过程晶粒细化程度高,缺陷的增多导致电辅助成形过程中焦耳热更为明显,焦耳热导致的高温使得难变形晶粒变形更为协调,最终的纤维织构强度有所下降。结论不同的初始织构对电辅助成形宏微观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合理利用织构在电辅助成形过程中的影响以完善电辅助成形工艺十分重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织构论文参考文献

[1].胡山,王兆强,冀宏,杨俭,张恒运.微观织构配流副热-流-固耦合润滑特性[J].液压与气动.2019

[2].张昕,李智军,李宏伟,詹梅,邵光大.镍基高温合金初始织构对电辅助拉伸宏微观行为的影响[J].精密成形工程.2019

[3].吴佳欣,王莹,Adrien,CHAPUIS,何维均,栾佰峰.工业纯钛板材冷轧及退火微观组织和织构演变规律[J].重庆大学学报.2019

[4].邓丽萍,崔凯旋,汪炳叔,向红亮,李强.AZ31镁合金室温多道次压缩过程微观组织和织构演变的研究[J].金属学报.2019

[5].彭晓文.磁记录薄膜材料微观结构与织构演变机理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

[6].王文彪.多晶铜冷轧塑性变形微观组织与织构演化的机理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7].祝佳林,刘施峰,柳亚辉,姬静利,李丽娟.冷轧高纯钽板退火过程中微观组织及织构演变的梯度效应[J].材料导报.2018

[8].林男,刘施峰,柳亚辉,范海洋,祝佳林.高纯钽板异步轧制及后续退火过程中微观组织及织构演变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18

[9].陈兴品,陈丹,孙洪福,王丽霞.冷轧形变量和退火温度对Cu-44%Ni合金的微观组织及织构演变的影响(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

[10].李玮.垂直磁各向异性FePt薄膜的微观结构与织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标签:;  ;  ;  ;  

微观织构论文-胡山,王兆强,冀宏,杨俭,张恒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