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流动对贸易模式转变的影响分析 ——基于区域分工视角

我国劳动力流动对贸易模式转变的影响分析 ——基于区域分工视角

论文摘要

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国际分工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进而到工序分工的发展过程。分工的演进离不开要素的流动,中国是劳动力大国,区域间阶梯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区域间要素价格差异是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所以劳动力流动影响了产业区域分工,进而产业区域分工影响了贸易模式的转变。基于此,本文以产业区域分工为连接点,分析我国异质劳动力流动对贸易模式转变的影响。本文借用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放弃劳动力流动受约束假设,引入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采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和外部性函数表示区域间生产函数,分析异质劳动力的单一流动和异质劳动力的同时流动对产业布局的不同影响。通过中国实际数据的时间演进分析,发现2005年之前异质劳动力的同向流动造成中国产业布局向东部产业集聚,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区域分工深化,但区域内部分工差距拉大。2005年之后异质劳动力的异向流动造成中国产业布局向趋于分散,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区域分工深化,但区域内部分工差距缩小。产业区域分工的深化将影响贸易模式的演进。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分析产业区域分工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同时对我国2004~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不同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作计量分析,发现各区域一些传统产业的贸易模式发生了转变,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贸易模式没有发生转变。中西部地区贸易模式偏向于传统产业的产业间贸易模式,而东部地区贸易模式偏向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和产品内贸易模式。所以中西部地区应基于低技能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应基于高技能劳动力优势在加工贸易基础上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对传统渠道控制力来加快产业升级。因此调控好异质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加快贸易模式转变、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协调具有深刻的政策涵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学者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学者研究进展
  • 1.2.3 简评及前瞻
  • 1.3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劳动力流动对产业区域分工的影响分析
  • 2.1 劳动力流动影响企业与产业布局的基本模型
  • 2.2 异质劳动力单一流动对企业与产业布局的影响
  • 2.2.1 高技能劳动力单一流动的区域影响
  • 2.2.2 低技能劳动力单一流动的区域影响
  • 2.3 异质劳动力同时流动对企业与产业布局的影响
  • 2.4 中国劳动力流动对企业与产业布局的时间演进分析
  • 2.5 小结
  • 3 产业区域分工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分析
  • 3.1 产业区域分工对贸易模式影响的理论基础
  • 3.1.1 比较优势理论对产业间贸易模式机理的解释
  • 3.1.2 新贸易理论对产业内贸易模式机理的解释
  • 3.1.3 新新贸易理论对产品内贸易模式机理的解释
  • 3.2 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
  • 3.2.1 中国贸易模式测量的指标
  • 3.2.2 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分析
  • 3.3 小结
  •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 4.1 结论
  • 4.2 产品内分工体系下中国贸易模式转变的调整思路
  • 4.2.1 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定位思考
  • 4.2.2 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攀升演进
  • 4.2.3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控制升级
  • 4.3 中国贸易模式转变的现实选择
  • 4.3.1 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定位,有效嵌入全球生产网络
  • 4.3.2 培育高技能劳动力的创新,加快产业技术革新
  • 4.3.3 促进低技能劳动力有效流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劳动力流动为何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9(01)
    • [2].雾霾、工资与劳动力流动[J]. 西北人口 2019(05)
    • [3].劳动力流动、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贫困[J]. 财贸研究 2018(05)
    • [4].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动力机制[J]. 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 2017(04)
    • [5].流动的春天[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5(04)
    • [6].新中国劳动力流动制度变迁史[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5(04)
    • [7].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J]. 智富时代 2017(04)
    • [8].工业产业发展对工业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J]. 数量经济研究 2016(01)
    • [9].劳动力流动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 大众投资指南 2017(01)
    • [10].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生命周期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11)
    • [11].住房价格、劳动力流动与非农产业集聚[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2].劳动力流动、空间外溢与人口城镇化——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 经营与管理 2019(08)
    • [13].区域壁垒下的劳动力流动路径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9(10)
    • [14].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拉力重构及其效果分析[J]. 经济经纬 2019(06)
    • [15].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户福利的作用机理分析[J]. 市场周刊 2019(11)
    • [16].实现江苏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化协同发展[J]. 唯实 2017(12)
    • [17].教育、劳动力流动与农村贫困——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微观实证研究[J]. 农村经济 2018(01)
    • [18].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演变与最新研究进展[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8(03)
    • [19].基于时间序列的角度对劳动力流动成因的实证研究[J]. 西北人口 2015(02)
    • [20].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应与反思——《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评介[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4(01)
    • [21].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J]. 企业研究 2014(18)
    • [22].劳动力流动限制下的经济增长[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2(03)
    • [23].有限理性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4].北京市劳动力流动指标数据分析及指标构建修改建议[J]. 中外企业家 2011(01)
    • [25].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研究评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04)
    • [26].我国广义劳动力流动的两种形态[J]. 现代经济探讨 2008(04)
    • [27].关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探讨[J]. 统计与决策 2008(07)
    • [28].浅析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外部不经济[J]. 云南电大学报 2008(03)
    • [29].地方国企依赖、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03)
    • [30].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市居民的工资变动[J]. 人口与经济 2019(04)

    标签:;  ;  ;  ;  

    我国劳动力流动对贸易模式转变的影响分析 ——基于区域分工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