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科学
作者: 袁梁英
导师: 戴民汉
关键词: 营养盐,南海北部,限制因子
文献来源: 厦门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南海是世界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纵跨热带、亚热带,是一个典型的寡营养海区。本研究调查了南海北部冬(2004年2月)、夏(2004年7月)两季整个水体的营养盐(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及其它相关参数,旨在研究南海北部营养盐浓度水平、各种营养盐之间的比例及其季节和区域变化,探讨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的影响因子以及南海北部的营养盐限制状况并分析产生该限制的可能原因。南海北部营养盐的典型特征是上层(小于75 m)营养盐极端的贫乏,其含量往往低至常规分光光度法的检测限;下层营养盐含量无明显季节变化。本研究采用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镁共沉淀法(MAGIC)测定了表层低浓度的磷酸盐,首次在国内测定了南海北部的低浓度磷酸盐。南海北部冬季表层磷酸盐平均浓度为34.6 nmol/L,受珠江径流的显著影响;夏季平均浓度为17.6 nmol/L,整个海区的浓度差异不大。南海北部营养盐分布受水文状况特别是中尺度海洋过程影响显著。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存在两个反气旋型涡旋,它们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显著。在反气旋型涡的中心,营养盐浓度水平很低,营养盐浓度等深线明显下移,表明表层寡营养的海水向下迁移;而在反气旋型涡的边缘,由于反气旋型涡与陆架边缘的摩擦,在涡旋附近的海域出现了下层低温高盐海水不同程度的涌升,将下层高浓度的营养盐带入真光层,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而在两个反气旋型涡中间的海域,则没有受到涡旋的明显影响。2004年夏季,南海北部盛行西南季风,营养盐分布主要受沿岸上升流和陆架坡折处下层冷水涌升影响,在我们调查的所有断面都有沿岸上升流和陆架坡折处下层冷水涌升的存在,上升流的强度在不同断面存在一定差异。营养盐的分布显然影响了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的生产活动。营养盐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并影响了浮游植物类群分布。南海北部真光层各种营养盐通常都低于浮游植物生长的阈值,且各营养盐之间的比例显示,南海北部主要为氮磷共同限制。营养盐现场加富培养实验的结果也表明氮磷共同限制是整个南海北部不同季节的共同特征。近岸海区受珠江径流影响,秋、冬季表现出氮限制的倾向;春、夏季可能是磷限制比较重要。远岸海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不同海域营养盐的结构与特征
1.1.1 河口和近岸海域的营养盐结构与特征
1.1.2 开阔海域和大洋的营养结构与特征
1.2 南海营养盐研究概况
1.2.1 南海营养盐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目前南海营养盐调查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1.3 本文研究目标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南海北部海域气候与表层流
2.1.2 南海北部的水团
2.1.3 南海的中尺度海洋现象
2.2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2.2.1 采样站位
2.2.2 分析方法
2.2.3 固氮作用的测定
2.2.4 营养盐加富培养实验
第三章 镁共沉淀法(MAGIC)测定低浓度磷酸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3 南海北部低浓度磷酸盐的分布
3.3.1 南海北部表层磷酸盐的水平分布
3.3.2 南海北部低浓度磷酸盐的垂直分布
第四章 营养盐与水文及生物活动的耦合
4.1 南海北部营养盐分布概况
4.1.1 南海北部营养盐浓度水平
4.1.2 南海北部表层营养盐水平分布状况
4.1.3 南海北部营养盐垂直分布状况
4.2 2004 年冬季营养盐与水文要素的关系
4.2.1 冬季航次的 A 断面
4.2.2 冬季航次之 B 断面
4.2.3 冬季航次之 C 断面
4.2.4 冬季航次之 D 断面
4.2.5 2004 年冬季水文条件对营养盐的影响小结
4.3 2004 年夏季营养盐与水文要素的关系
4.3.1 夏季航次之 A 断面
4.3.2 夏季航次之 C 断面
4.3.3 夏季航次之 D 断面
4.3.4 2004 年夏季水文条件对营养盐的影响小结
4.4 南海北部营养盐与生物活动的关系
4.4.1 叶绿素a 的分布
4.4.2 表层浮游植物类群组成的分布
第五章 南海北部的营养盐限制
5.1 南海北部营养盐之间的比例
5.2 营养盐加富培养实验结果
5.2.1 近岸(河口)培养实验结果
5.2.2 远岸(陆架和陆坡)培养实验结果
5.3 南海北部的固氮作用
5.3.1 固氮生物(束毛藻)的丰度
5.3.2 氮异常
第六章 结论
6.1 本论文总结
6.2 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课题、科研活动和发表的论文
参加的研究课题
参加的科研活动
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5-25
参考文献
- [1].渤海湾分级叶绿素对营养盐浓度变化的响应[D]. 邹芳睿.天津大学2009
- [2].基于MODIS影像的秦皇岛近岸海域营养盐浓度反演研究[D]. 吴彤.辽宁师范大学2015
- [3].西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 王帅.中国海洋大学2013
- [4].立式两级气旋浮设备开发及相关问题研究[D]. 安杉.北京化工大学2017
- [5].双台子河口氮、磷营养盐的地球化学研究[D]. 易柏林.中国海洋大学2013
- [6].溶解氧水平对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氮磷转化影响的研究[D]. 李薇.南京理工大学2014
- [7].长江口及闽浙海域浮游植物生长对动力过程的响应研究[D]. 王一鹤.华东师范大学2015
- [8].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和强度对南海北部叶绿素浓度的影响[D]. 邵劲超.广东海洋大学2015
- [9].南海北部台风浪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D]. 孙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
- [10].南海北部陆架区沉积物来源及其输运机制[D]. 闫慧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相关论文
- [1].南海环流年际变化特征的初步研究[D]. 鲍颖.中国海洋大学2007
- [2].南海中北部典型海区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研究[D]. 田皓洁.厦门大学2007
- [3].基于遥感的南海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D]. 高姗.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
- [4].珠江口八大口门营养盐的分布及入海通量的研究[D]. 刘景钦.中国海洋大学2006
- [5].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有机质的来源研究[D]. 喻涛.厦门大学2005
- [6].珠江口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累积和迁移研究[D]. 吕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7].长江口上升流区营养盐动力学[D]. 裴绍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
- [8].长江口营养盐结构变化研究[D]. 张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
- [9].南海北部微微型浮游生物结构及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D]. 林学举.厦门大学2001
- [10].南海生源要素分布特征及其若干生物地球化学问题研究[D]. 林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3